仿古竹雕

仿古竹雕

竹雕以竹面上浮雕的手法表現,具有濃厚的裝飾趣味。亭台樓閣,人物花鳥,以幽取勝,竹雕作品高雅清秀、精絕雋逸。而仿古竹雕更是集竹雕工藝之大成,工序更為複雜,製作難度更高,仿古竹雕形象逼真,其中仿製青銅器的竹雕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仿古竹雕仿古竹雕

仿古竹雕

乾隆帝嗜好古器,於是各種質地的仿古器皿相繼製作出來。在此期間,以竹根為材的仿古青銅器器皿和以金石碑體為主的書法銘文,也在竹器皿上呈現。

工匠從事生產

除了有藝術創作的雕刻家和文士雕刻家之外,還有眾多熟練的工匠從事生產。那些仿古竹壺、竹卣、竹瓶、竹鼎,高浮雕山水人物筆筒、立體人物雕刻等,均也一反前人渾厚樸實的風格,而專以新奇為主,越刻越奇,越奇越精,奇妙之處勝過了前代。有一件出自清宮造辦處工匠之手的竹根雕刻的“提粱卣”。作者借鑑青銅器紋樣加以演化,改變為適合竹刻的紋飾,將造型美與裝飾美融為一體。工細之處主要在於“平地深刻”的技法,而且所制的提梁是用直竹拗曲而成的,但卻絲毫沒有與器身黏合的痕跡,做工細緻,巧奪天工,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竹刻自乾隆、嘉慶之後,風格從繁綺多姿變為平淺單一,鏤空雕法與圓雕技法不再被普遍使用。雖然當時仍有蔡時敏做立體圓雕,莊綬綸做透雕,高浮雕也時有出現或被仿製,但都已漸漸被盛行的淺浮雕和陽文平刻所代替,不再強調造型和立體感。因為這種方法簡單,更能直接在筆筒的平面上作畫。竹刻的圖案及題材大部分是直接取自名家的畫稿,有的雕刻家直接與畫家配合,出現了不是名畫家的畫稿不刻,或者不是名刻家雕刻不畫的現象。在竹刻上為了以刀痕表現出書畫的筆情墨意,他們一般多採用陽文雕刻技法,摹刻的書畫達到了使人一望便知為某家筆法的境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