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勤奮好學,博識強記,但無意仕途。在濟南濼源書院讀書時,被數位山長(省任命的書院負責人)贊為高材生。他積書數千卷並刻苦攻讀。當時長沙學史尹秉綬來山東觀光,從經書中選疑難文字以試諸生,任所答徵引詳核獲第一名。他治學提倡獨立思考,不盲從眾議,如他在《坑儒論》中對秦始皇的評價,一反始皇為暴君的常論,說“秦始皇者,古代聖人也。”這種見解在當時確有獨到之處。
清末政治腐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在各地興起,他深受影響,積極擁護興中會提出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宗旨。1902年,他在家鄉提倡創辦學堂,發展教育。1905年,壽光縣先後建立了高等學堂、師範學堂、巡警學堂,各鄉也建立了初等學堂;啟蒙民主,喚醒覺悟,為後來同盟會在壽光的活動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此外,他還時常籌劃一些對人民有利的事情,如興建張僧河大橋,引黃河水灌溉壽光北部的大片荒鹼地等構想,雖在當時難以實現,但就此可知他為民興利除弊的胸懷。著有《聽香堂遺稿》,《水經詩義鈔》、《經字纂詁》等,惜均散失。現僅存《詩三百篇發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