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東權

任東權

1954年在韓國第一個國學大學民俗學講座開設的時候,以28歲的年齡成了該講座的講師。 1989年,在任東權的倡議之下,韓國成立了民謠學會,致力於民謠的發掘、保存和傳承。 因此,在韓國任東權不僅有著“第一代民俗學家”的稱號,還被譽為非遺保護的功勳人物。

個人簡介

任東權(1926-2012),韓國著名民俗學家、文學博士。歷任韓國中央大學教授,韓國民俗學會會長、韓國民謠學會會長、韓國文化財委會專門委員、亞細亞民俗學會終生顧問等職。
任東權近照

人物生平

1926年生於韓國忠清南道青陽郡。祖籍在浙江慈谿,其祖先是唐朝派駐新羅的藝文官, 後世代留居朝鮮,傳至任東權已是二十九代。他早年在日本東京求學,後在國內專攻國文學科,選定民謠與民俗學為研究方向。
1954年在韓國第一個國學大學民俗學講座開設的時候,以28歲的年齡成了該講座的講師。在韓戰的塵土硝煙中,為民族認同的再確立開始研究工作,發揚了對韓國民族文化的認識,同時使韓國民俗學發展成了一門獨立的學問,對於以後民俗學在韓國各大學被正式納入必修課程並在全國範圍內普及有著重大影響。
1965年,他與金泰坤、崔吉城、金善豐、洪潤植等民俗學研究家一起組織了“韓國民俗學研究會”(一年後更名為“韓國民俗學會”),並擔任該會會長,負責出刊《韓國民俗學》。在塗羅伐藝術大學和中央大學擔任教授時,還擔任了韓國民謠學會的會長,並且還是百濟文化研究院院長、韓國文物保護財團理事等。任東權也是當代韓國民俗學界的領軍人物,其學術指導思想是發掘和繼承傳統的民族文化,讓固有的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泛濫的現代社會中站住腳並發揚光大。他從1962年起擔任文化財委會專門委員,對發掘和保護民俗資料付出了長期的努力,做出了重大貢獻。
1970年,韓國前總統朴正熙為了推動韓國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發起新農村運動,這一運動雖然對韓國農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任東權看來,這一運動也是韓國農村民俗活動銷聲匿跡的罪魁禍首。在這一運動的催化之下,人們認為必須摒棄掉傳統的風俗習慣、毀壞掉聖壇、圖騰一類的歷史遺蹟才能真正走向現代。為了不讓這些民間最為珍貴的文化財產流失,任東權很早就開始致力於民俗的保護。他曾步行走訪韓國各地,提著笨重的老式錄音機收集到了1.5萬首民謠。
1989年,在任東權的倡議之下,韓國成立了民謠學會,致力於民謠的發掘、保存和傳承。在收集民謠的同時,任東權還拍攝了有關韓國各地民俗風情的照片3.2萬多張、收集書籍1.2萬多卷,這些資料如今都成了無價之寶,而任東權卻將自己耗盡心血收集到的照片和書籍全部捐贈給了韓國民俗博物館,不久,他收集的全部民謠也將被捐獻到該博物館。
2012年去逝,享年86歲。

人物貢獻

作為韓國新農村運動之前出生的一代,任東權經歷了民俗遊戲、文化傳統遍布韓國各地的時代,也親身體會到了這些民族代表性的東西被人為銷毀的全過程,這些經歷使得他更加堅定地成為捍衛民俗的教育、研究工作者,也讓他成為將韓國民俗介紹給世界的榜樣性人物。
任東權將自己耗盡心血收集到的照片、書籍和民謠全部捐贈給了韓國民俗博物館,在他的努力下,《江陵端午祭》等14份資料被確認為重要的無形文化財和重要的民俗資料,並為“江陵端午祭”和“強羌水越來”進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在韓國任東權不僅有著“第一代民俗學家”的稱號,還被譽為非遺保護的功勳人物。

代表著作

任東權的主要著作有《韓國民俗文化論》、《韓國民俗學論考》、《韓國民謠研究》、《韓國民謠史》,以及《韓國歲時風俗研究》等二十多種,他整理出版的六卷本《韓國民謠集》奠定了韓國民謠學研究的基石。任東權教授是中韓建交以來第一位來華訪問、講學和進行田野考察的韓國民俗學家,他的《人類學和民俗學的關係》(金錦子譯)一文曾刊布在《民俗研究》1989年第2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