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末削荊為筆

任末的名言有:1、人若不學,則何以成。2、人之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任末削荊為筆選自王嘉《拾遺記》,《拾遺記》是魏晉時代的志怪小說。作者王嘉(?~公元390年),字子年,東晉安陽郡安陽縣人。

作者

選自王嘉《拾遺記》:《拾遺記》是魏晉時代的志怪小說。王嘉(?~公元390年),字子年,東晉安陽郡安陽縣人。

原文夾注

漢之任末(東漢人),年十四,學無常師(固定的老師),負笈從師,不懼險阻(不怕路途遙遠,道路難行)。每(經常)言:人若(如果)不學,則何以成(成救事業)。或(有時)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ān,小草屋),削荊(一種有棘的植物)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指在月光下讀書),暗則燃(綑紮)麻蒿(hāo,兩種植物名稱,點燃後可照明)以照。觀書有會意者,書(寫)其衣,以記其事。同學者(指門人)悅其勤學而有會意,常以淨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末嘗曰:“夫(句首發語詞,無義)人之好學,雖死猶存;其不好學者,雖存猶死,謂之行屍走肉(活死人)耳。”

譯文

東漢的任末十四歲時,背著書箱到處拜師,不怕路途中的危險與阻礙。他經常說:人如果不學習,將來憑什麼去成就事業。他有時在樹下搭一個草棚,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書,沒有月亮的日子就點燃枯草雜木照明。平日裡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跟他學習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他們經常輪流用乾淨的衣服跟他交換。不是古代聖賢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任末常說:“一個人如果終身好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一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

字詞解釋

任末:東漢新繁人,少習《齊詩》學識淵博

負:背著

笈(jí):書箱

阻:阻礙

每:經常

或:有時

編:搭

庵(ān):茅草小屋

荊:一種有刺的灌木

蒿:野草

書(觀書有會意處):寫

題:記寫

悅:佩服

雖:即使

存:存活

易:交換

夫:發語詞

文言知識

夫。“夫”用在句子的開頭,大多作發語詞用,無實在含義,一般可不譯出。上文“夫人之好學……”,只要按“人之好學……”理解即可。但有時也指“那”、“那個”,如“夫人有功,何能忘之”,意為那個人有功勞,怎么能忘記他呢?

啟發與借鑑

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雖存猶死”這句話就說明了其中的精神。“一個人,如果他喜歡學習,去發現,即使死了,他的精神也還活著!他的精神將永遠存在;不愛學的人,即便是活著,也像死了一樣生活毫無意義“

人,只有學習才能進步,才能充實自己!學習是人類進步的靈魂。想要獲得進步,使自己的精神和靈魂得到升華,我們就要去不斷的學習、探索和發現……

夫。“夫”用在句子開頭,大多作發語詞用,無實在含義,一般可不譯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