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忠:(1991-03-07)出生於山西晉中榆次。由於家庭貪困,16歲開始學習廚藝;“中華廚藝絕技表演團中國雜技協會會員中國職業廚藝藝人面藝絕技表演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馬來西亞世界華人廚藝大賽冠軍美國休斯頓國際節亞州絲綢之路特邀中國飲食文化藝術絕技表演;弘揚中華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體現中國廚藝是飲食文化、是餐飲藝術的內涵,充分展示我國廚界人才的高超技藝世界廚藝表演大師,餐飲文化形象大使。”
個人檔案
原名:任志忠
英文名:Ren Zhi Zhong
藝名:花式面王
性別:男
生日:農曆4月2日
身高:168cm
體重:62kg
血型:B型
星座:金牛座
生肖:羊
民族:漢族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生地:山西省晉中市榆次
居住地:北京 東城區
愛好:表演音樂
最喜愛顏色:金色黑色
職業
廚藝絕技表演中國職業廚藝藝人
職稱
廚藝表演大師削麵王廚藝達人餐飲名人
主要成就:2011年上海餐飲博覽會表演金獎
2012年世界廚藝大師表演
個人特長
獨輪車頭頂刀削麵;雜技和面藝結合
極品龍鬚麵;可穿針,點火;總長度460000米
金蛇狂舞一根長壽麵
蒙眼高橋剪刀面;1分鐘208根麵條
騰龍功夫面
鯉魚躍龍門,撥魚
2012年個人創新:
面吹氣球;面氣球上切菜
演出經歷獲得榮譽
2007年全國十七大代表會時曾為北京的各界領導現場麵食表演
2008年參加第十八屆廚師節
參加中國烹飪協會北京國際烹飪大賽絕技表演
第四屆上海餐飲博覽會表演金獎
晉中市首屆國際柔力球開幕式表演嘉賓
第十一屆成都國際美食節總決賽特邀嘉賓
新東方烹飪學校特邀廚藝絕技表演並參與指導我校的教育工作
西單大悅城國際美食節特邀廚藝絕技表演
參加中國烹飪協會青島國際烹飪美食節絕技表演
天津奧體中心玖玖愛·中韓群星演唱會開幕式
電視台媒體節目
旅遊衛視《愛家才會贏》表演面藝絕技
青海衛視《一百萬夢想》表演面藝絕技
北京青少年頻道《誰在說》表演面藝絕技
北京電視台大型綜藝《北京客》表演面藝絕技
CCTV3《正大綜藝》獨輪車頭頂削麵金氏世界紀錄
湖南衛視《漢語橋》十二屆世界大學生開幕式
CCTV1元旦晚會特中華面王代表中國廚師行業
CCTV7《陽關大道》特邀中華面王
馬來西亞《食全食美》世界華人廚藝大賽冠軍
東南衛視《好好學習吧》削麵王
湖南電視台-廚藝達人表演秀
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助演嘉賓
山西衛視《你貴姓》才藝達人
麵食文化
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麵食看任志忠廚藝食在中華大地上處處皆有,各地不乏名品,如四川的擔擔麵、西安的涼皮面、河南的燴麵;南方的陽春麵等。但麵食品種豐富,製作精美當首推山西,太原更是麵食集萃之地。
麵食文化在山西起源很早。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遺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內舊石器時代晚期最後一處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址,距今有2萬年左右,這裡出土了與原始農業相關的幾種生產工具,其中就有用於糧食加工的石磨盤、石磨棒等。而麵食製作的先決條件,正是依賴於麵粉的加工。可以推知,山西境內的糧食加工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開了麵食文化的先聲。
麵食的出現最遲在漢。漢代,凡面制的食品統稱之為“餅”。蒸製者曰“蒸餅”,煮製者曰“湯餅”或“煮餅”,炸制者曰“油餅”,還有一種從西域引進的烤制餅,稱胡餅。湯餅,漢劉熙《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蒸餅、湯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溲麵,即用水拌和面成麵團。當時在宮廷中還設有專司御膳湯餅的“湯官”(《漢書-百官公卿表》),相當於今天的面案廚師。這些記載證明,在漢代,麵食已經是上至皇宮、下到百姓的普遍性食品了。晉代束皙的《餅賦》中是這樣形容“湯餅”(即今日之麵條):“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作戰,湯餅為最。”這裡所描寫的也正是北方特有的冬天景象。由此可以推想,湯餅為北方嚴冬時禦寒取暖的常食。
麵食這一獨特的食俗文化形態,在民間的流傳發展中,加入了許多民俗之態,寄寓了民間的吉祥希望。《荊楚歲時記》曰:“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北史》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生了兒子,效法民間,以湯餅招待親友,稱為湯餅宴。高氏發跡得勢於并州,高洋本人亦曾任過并州刺史,他的湯餅宴是否取之太原民間,未見記載,不過可以推斷,生子吃麵這是北方的一種民俗事象。直至今日,太原地區無論老人、小孩過生日,都有吃長壽麵的習俗,俗話中亦有“子孫餃子,長壽麵”之說。人們取麵條之長,象徵壽命之長,反映了人類對生命綿長的心理追求。
具體到太原一地,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廣泛食用麵食,當時稱作“促律忽塔”(《陽曲縣誌》)。在明代太原麵食就已經製作很精美,它處不敢與之爭雄。程敏政《傅家麵食行》詩中有句“美如甘酥色瑩雪,一匙入口心神融”。在對麵食大加讚美之後又言:“並、洛人家亦精辦,斂手未敢與爭雄。”《河東備錄》曰:“並(指并州)代(指代州)人苦於嗜面。”正由於有廣泛的民眾性,因此才能產生精美無比的製作技術和品種。
清末到民國期間,史志籍記載的麵食品種已十分豐富。
光緒《陽曲縣誌》記載:居民各種麵食曰河漏,蕎面為之。傅青至云:高齊時所謂“促律忽塔”是也;撥魚子,豆麥二面為之;抿蛆子,豆麥為之,如蝌蚪狀。民國劉文炳的《徐溝民俗志》記載當時太原郊縣的麵食則更為豐富:利面之用指撕片而煮者曰揪片;以和水之面塊用刀削片落於釜煮之者曰削麵;以水和面重疊扯長而成圓條而煮之者曰拉麵;以鐵管分條曰剔尖;稀面用箸垂條者曰流尖;面用網體擠絲者曰壓尖,大者曰河撈;面用網抿絲者曰抿尖;用擦網制者曰擦尖;以各種菜葉或野菜蘸以半液體之面而煮之者曰蘸片子。雖然這裡記述的麵食,名稱因方言關係與今日大眾化名稱略有不同,但這些麵食仍盛行不衰,為民間一年四季餐桌上的家常便飯。有些品種已走出民間,登上大雅之堂,成為宴席上的地方風味飲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城市,當然也成了山西美食的聚集地。千百年來,隨著太原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匯集了山西各地的大量專業人才,也逐漸形成了以太原麵食為代表的弘揚山西麵食文化的平台。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麵食由“藏在深山無人識”的鄉土食俗逐步成為蜚聲世界的食壇奇葩。
解放初期,由於諸多山西籍中央領導懷念家鄉的麵食美味,太原市當即派遣數十位專家名手,協助在北京市虎坊橋原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的遺址開設了“晉陽飯莊”。20世紀60年代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在此品嘗部分山西麵食後,留下了“駝峰熊掌豈堪夸,貓耳撥魚實且華”的名句。後來隨著中日交流的增多,在晉陽飯莊支援下,日本亦在東京繁華地段開設了“晉風樓”酒店,把山西麵食推向了海外。
人民大會堂建成後,為適應全國各地領導人的口味需要,太原市每三年至五年都要派出名廚高師進行輪換,這也促進了山西烹飪與全國各地的烹飪交流。
進入21世紀後,自2003年開始,太原市政府為充分展示龍城人文環境,打響太原麵食文化品牌,推出太原是“世界麵食之都”這一形象,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太原國際麵食節”,邀請了國內外烹飪名家、學者和諸多知名參展商現場展銷,不僅進一步擴大了山西麵食的知名度,推動了國內外麵食的交流,同時還通過國際麵食文化研討會、“麵食與城市品牌”高峰論壇、麵食絕技表演、食麵擂台賽、滷料大賽、民俗表演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大大促進了山西麵食的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