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是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73年。 該書共分為導言、前言、《導論》的總問題、先驗的主要問題、總問題的解決、附錄等部分。全書以先天綜合判斷為中心內容,逐步探討數學、自然科學是怎樣可能的,藉此以尋求形上學作勺一種科學的可能性。 該書比較簡明通俗地講解了《純粹理性批判》要點,把人的理性的性質和範圍問題歸結為數學知識、物理學、形上學如何可能的問題。提出這個體系的中心思想在於要求停止沿著老路編造形上學體系,首先批判理性,以了解理性認識能力的實質。希望哲學家共同努力,解決這個為建立科學的未來形上學鋪平道路的工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未來形上學導論》全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導言”、“前言”和“《導論》的總問題”構成了全書的第一部分,起了全書緒論的作用;“先驗的主要問題”,包括第一、二、三編和結論,是第二部分,主要簡述了《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基本線索和內容;最後一部分是“總問題的解決”和“附錄”,總結和印證了全書的題旨。

作品目錄

科學院版編者導言第三章 一般形上學是如何可能的?
前言一、心理學的理念
預先的提醒:論一切形上學知識的特點二、宇宙論的理念
《導論》的總問題:形上學在某個地方是可能的嗎?三、神學的理念
《導論》的總問題:出自純粹理性的知識是如何可能的?關於先驗理念的總附釋
先驗的主要問題關於純粹理性的界限規定的結論
第一章 純粹數學是如何可能的?《導論》總問題的解決:作為科學的形上學如何可能?
附釋一附錄:論為使作為科學的形上學成為現實所能夠做的事情
附釋二在研究之前對《批判》下判斷的實例
附釋三建議先研究《批判》,然後才能對它下判斷
第二章 純粹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

創作背景

康德於1781年出版《純粹理性批判》以後,1782年1月19日的《哥廷根學報》刊登了一篇德國哲學教授伽爾韋以筆名寫的書評。書評的大意是說;《純粹理性批判》一書過於冗長、乾燥,用語獨特,晦澀,令人費解;這部著作是“一個超越的唯心主義體系”,實際上是貝克萊主觀唯心主義的翻版,沒有什麼新的東西等等。康德看了這個書評非常惱火,立即寫了一個簡明扼要的“通俗本”,即《未來形上學導論》。

作品思想

《導論》比《純粹理性批判》更明確地提出了康德本人關注的主要問題:

形上學究竟是否可能?而且貫穿始終地回答這一問題。康德的解答方式繼承了近代哲學認識論的方向,從主體的認識功能出發進行探討。

康德認為,要回答形上學究竟是否可能,首先要看形上學知識具有什麼樣的特點。他首先指出,形上學知識這一概念本身就說明它不能是經驗的。因為經驗總是形而下的,也就是說是物理學的。因為形上學的英文詞是metaphysics,是由前綴meta和詞根physics組成的,physics是物理學的意思,而meta是什麼什麼之後、什麼什麼之上的意思,合起來就是物理學之後或物理學之上的東西。這個物理學並不是現在的物理學,而是研究所有自然現象的科學,即經驗自然科學的總稱。所以形上學應該是研究經驗自然科學之上或之後的東西。

形上學知識不是經驗的,因為它的對象在經驗之外。所以形上學知識必定是先天的或者說是出於純粹理智或純粹理性的知識。但是僅此還不足以把形上學和科學區別開來,因為人們總是認為純粹數學,即算術和幾何學,也是出於純粹理智或純粹理性的知識,和經驗沒有什麼關係。正是在對科學(包括純粹數學和自然科學)與形上學的區別之考查中顯示了康德哲學的深刻之處及其革命性之所在。

康德認為形上學和科學一樣都是出於純粹理智或純粹理性的知識,這是它們的共同之處。在這一點上康德同意唯理論的觀點,而反對以休謨為代表的經驗論。休謨認為,人們的全部知識都是來自經驗,而來自經驗的知識不具有必然性、不可靠。今天發生的事情,明天在類似的情況下並不一定會發生。這就好像賭博,一會兒輸、一會兒贏,沒準,即使運氣再好的賭徒也會輸。休謨認為人們的科學知識處境就是如此,因果性總是偶然的,休謨說,這是因為經驗知識對原因和結果的斷定不是出於事物本身,而是出於人們主觀的習慣性聯想,而習慣性聯想是不可能可靠的。比如某人總是看見一個男同學和一個女同學在一起,於是他的想像力就斷定這兩個人肯定在談戀愛,但這永遠可能只是他的猜測,也許他們是親兄妹呢,也許還有別的可能。總之,有無數個可能性推翻他的猜測。科學知識就是這樣。

康德不否認科學知識有經驗的成分,但是僅僅有經驗,科學知識就沒有普遍必然性。從前面人們可以看到,休謨哲學實際上已經達到了這一點,但又止步於這一點。康德不同意休謨所謂的科學知識沒有普遍必然性的觀點,他認為科學知識具有普遍必然性和客觀有效性,但是正如休謨無可辯駁地所證明的那樣,經驗本身不能給人們提供普遍必然性。在康德看來,一切科學知識都具有兩個成分,後天的經驗材料和先天的理性,二者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科學知識,正如男人和女人的結合產生新的生命一樣。

康德認為,在具有普遍必然性這一點上,形上學和科學是相同的,康德把這叫做先天綜合判斷。在康德看來,形上學究竟是否可能就在於先天綜合判斷是否可能,只要先天綜合判斷是事實,那么問題就不是形上學是否可能,而是怎樣可能。現在實際上康德已經證明了先天綜合判斷是存在的,所以現在要解決的問題就變成後者了。

康德認為,形上學和科學二者的深刻區別在於:①科學的對象總是人們經驗之內的對象,即現象,人們的感官所看到的、聽到、觸到、嗅到的等都叫做現象,甚至毋寧說,現象本身是人們的感性本身建立起來的。而形上學的對象卻在人們的經驗之外,永遠不能為人們的感官所感知。比如,人們能感知世界上的一草一木,卻感知不到由一草一木構成的世界整體;人們能感知人們心理的變化,卻不能感知承擔這種變化的“主體”,等等,就像人們能看到人們的父母,卻看不到父母是人們的“原因”。形上學的對象康德叫做本體。科學和形上學的劃分首先就在於現象和本體的劃分。二者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②科學必須經由經驗的受孕才能形成知識,也就是說,科學是不純粹的,受到經驗的限制;而形上學卻完全出自人們的理性,和經驗沒有任何關聯。這表明,科學和形上學雖然都是先天綜合判斷,都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它們雖然都出自理性,但是出自人們理性的不同的方面,數學和自然科學分別出自人們的感性和知性能力,形上學出自人們的理性(康德意義上的狹義的理性)能力。人們先天的感性形式是時間和空間,知性概念是範疇,而理性概念康德把它叫做理念。範疇(當然包括時間和空間)和理念無論在來源、使用或種類上都是不同的。範疇只能運用於經驗,而理念卻不能做任何經驗的使用。因此康德認為,科學和形上學的命題之所以不同,就在於科學命題可以通過經驗來證實或否定,而形上學的命題則相反,既不能通過經驗來證實,也不能通過經驗來否定。

作品影響

康德的三大批判學說和後來的他寫的專門研究元哲學的《未來形上學導論》奠定了他在哲學界的地位,後來很多哲學家如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都是圍繞著康德的學說展開自己的思想的。

作品評價

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教授曼弗雷德·庫恩《康德傳》:康德的《未來形上學導論》意在根據“分析的方法”提出這個體系(康德哲學體系)的草圖。它預設科學(如數學與物理學)是既有的事實,並且回溯其第一原理。

作者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上學導論》、《道德形上學基礎》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