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宗教
正文
中國仡佬族固有的宗教。該族約5.4萬人(1982),除少量分布在雲南、廣西外,絕大部分呈點狀散布在貴州省內,與漢、苗等族雜居。宗教觀念受到其他民族明顯的影響,但本民族固有宗教信仰,仍占重要地位。每逢農曆新年,家家都要祭祖。除夕準備酒菜,正月初一清晨雞啼時,即開大門放鞭炮“接祖”。從除夕至正月初二,油燈要通宵不滅。初二晨起,各家在井邊燒紙點香,然後挑井水回家煮飯向祖先獻祭。初二下午,全寨男子敲鑼打鼓,帶鋤頭、鐮刀等農具,集中於寨邊路口,按長幼順序排列下跪“送祖”。送畢,就地“搶吃”豆芽。然後回寨聚集於某一家(每年輪值)喝酒、吃食。農曆七月辰日,以稻根、嫩玉米、豆、辣椒等供奉祖先,並搓稻草繩若干根,和紙錢一起燒供,稱為“吃新”。為祈鬼神保祐,農曆七月申日,請一老人在寨後栽苦楝子之類的樹一株,並在樹枝上滿掛小塊糯米粑,然後再以雞、豆腐、酒、菜等供祭,祈求五穀開花不落,結果不損,大獲豐收。
黔中地區,祈求人畜興旺則同正月唱地戲驅鬼合併舉行。地戲題材多取自《三國演義》、《說唐》、《楊家將》等。扮演者頭戴面具,背插將旗,手持刀槍,鑼鼓伴奏,邊唱邊跳,以驅邪魔,祈求人畜平安。
婚喪儀禮繁多。喪事須請“鬼師”主持。死者入棺時,口含碎銀(或銀元),手握紙錢。儀式開始,置米一升於靈桌,點燃香燭,插於米上,燒化紙錢於鍋中。鬼師作法為死者“開路”。接著,大女婿捧豬腎,二女婿捧木雕靈位,其餘人等持香,從右至左,又從左至右,連續反覆繞棺三圈。再以雄雞一隻、小雞三隻、小豬一頭獻祭,鬼師念祝詞,以示由幽靈攜去陰間享用,稱為“做好盡”。然後,殺雄雞,再繞棺一周,丟雞於門外,發喪上山安葬。 婚娶時,新娘要在兩位姑娘陪同下,撐紅傘,帶曆書、鐵鎖、五穀以及鹽和茶葉等物,步行上路。到夫家時,將帶來各物置於堂屋神龕之上,跪拜祖先神靈。此時,新郎及其親屬均須迴避,不得與新娘見面。他們認為見面過早,日後易生口角,難於和睦相處。婚後不育者,要請寨內多子女的老年夫婦一起祭神,並以長石板一塊搭於寨旁的溝坎上,祈神送子,稱為“搭橋”。孩子二三歲時,父母要在屋後栽一株竹子,祈求保祐長命,稱為“栽花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