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雲庵

仙雲庵

仙雲庵始建於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坐落於廖河村龍頭山頂,又名貓耳尖(山前後有巨石兩塊峙立,形如貓耳而得名)。正中有巨石矗立,高兩丈余,下供白衣娘娘像。據傳建廟前白衣娘娘顯聖情形,峰頂四周,紫氣垂蓋常年不散,巨石尖上,白衣娘娘清晨梳洗打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版《宿松縣誌·民族志》對此作有專項記載。因而建廟供奉白衣娘娘祀以香火紀念。廟以山得名,故曰:“仙雲庵”。

歷史

仙雲庵 仙雲庵

歲月滄桑,經歷二百年歷史,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此廟破爛不堪,又經文革,破舊立新,無為修復,原廟已全部倒塌,唯余廟基。但白衣娘娘顯靈,仍有遠近香客朝拜。為弘揚佛法,恢復古蹟,重現昔日光彩,地方有識之士在一九九二年春邀集三十餘人,四處籌資以重修仙雲庵。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九日娘娘殿於原址竣工並舉行慶典。後上報的宿松縣人民政府宗教科文,得以批准為佛教活動場所,成立管理委員會,掛牌管理。自此皖鄂兩省邊界香客時常朝拜,香火旺盛。

二00三年起,經管委會決議,籌建大雄寶殿,至二00五年完成基礎工程。二00六年春主體建築正式啟動,於同年臘月十八日竣工。殿正中奉三尊大佛,觀音大士,兩旁有十八羅漢莊嚴肅穆。

如今仙雲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有娘娘殿、大雄寶殿、辦公樓、住宿樓等重要建築、輔助設施。修通了西邊公路,電話、電視、自來水一應具全。範圍涉及廖河村花洞,河東,河西,珠嶺等組山場。今後建築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面貌日新。仙雲庵是皖鄂交界山區重大寺廟,更是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蹟。聽暮鼓晨鐘,聲揚十里,遠近香客接踵摩肩。這不僅是佛教基地,還是如畫仙境,雲環霧繞,廟後鷹窠洞,懸崖峭壁,鶯歌燕舞。廟的對面是獅子搖鈴,獅象共鎮,竣峽雄關。

仙雲庵現有管委會成員三十餘人,皈依佛門居士一百餘人,信教民眾不計其數。二OO七年經管委會決定,凡對仙雲庵出資出力有貢獻者將立碑記名,以示紀念。托佛法庇佑,白衣娘娘顯應,凡仙境內外平安順利人康物阜祝願!

仙境飄香,日月同輝來瑞靄;雲天煥彩,象獅共鎮保平安。

文物

廟內現存文物有兩件:一、原刻後碑一塊,上鐫“道光二十六年歲在丙午建造”及捐資諸人姓名;二、大鐘一座(原兩層,現僅餘上層),重千餘斤,高近兩米,上撰“帝道遐昌,皇圖永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及捐款人姓名和造鐘年代,實為我縣罕見文物。

《宿松縣誌》記載

仙 雲庵在治西七十里,廖家河龍頭山巔,巔有立石二丈許,如鞠躬狀,中部微凹,類佛龕。常有紫雲垂蓋不散。清道光乙未,里民廖振邦捐基,眾捐資,建祀大士,公置滑石溝田山以貢香火,糧冊註明仙雲庵。庵後崖懸壁立,石洞甚多,嵌空玲瓏。光緒己卯有居民偶入最深一洞,采出石液,狀絕異,遠近探者絡繹至。里紳恐釀事端,封閉之。

傳說

白衣娘娘顯靈

據傳,在 唐昭宗光化時期(898),這裡就有白衣女士顯靈的故事:

某天,邑境東鄉石姓家中一個五歲男孩,突發重病,已近僵死被攤放在簸箕之中(舊時鄉下孩子喪亡後,往往總是先行將其屍體存放於此器具內)。孩子父親輩老兄弟三人共這一個男孩,今一下子不治身亡,其悲哀狀況可想而知。就在其家人痛不欲生之時,一白衣女士飄然而至。她問明了緣由後,徑直走到孩子的身旁,從自己的衣兜中掏出丸藥一顆,送進孩子嘴裡。不一會,孩子像從夢中甦醒了似的睜開了眼睛。緊接著,她起身到廚房舀了碗水,給孩子餵下了幾口,孩子喝了水後,竟像久旱的禾苗吮吸了甘露似的,奇蹟般地鮮活了起來。見此情景,一家人由悲慟到驚愕,一時都怔呆啦!很快地,還是孩子的母親首先反映過來,她急忙奔走到白衣女士面前,“撲通”一聲跪下了:“請問您是哪路神仙?多虧您救了俺兒呵!”白衣女士不慌不忙地牽起孩子的母親,一邊跟她耳語著,一邊撫摸著跟前的孩子。就在大家由悲轉喜的忙亂中,白衣女士神秘地消失了!人們一下子恍然意識到,原來,這是真正的娘娘顯聖靈呀!孩子的母親緊緊地摟抱著孩子,把剛才白衣女士跟自己耳語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家人。這時,孩子的爺爺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說道:“此刻起,咱們都要齋戒沐浴,明天將跋山涉水趕赴廖河龍頭山尋找並感謝救命恩人!”

經過三天三夜的奔走,這家人終於來到了廖河龍頭山前。只見得這龍頭山,懸崖千仞似壁立,洞穴無計如眼口。良木叢生綠蔥蔥,珍禽遍布唱啾啾。待登上龍頭山後,一高兩丈余的如人鞠躬狀的巨石赫然躍入眼帘。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原來,這不就是那救了孩子性命的白衣娘娘的化身嗎?於是,全家人虔誠地燒紙焚香,跪拜祭祀。剎時間,龍頭山上,仙風飄拂,雲霞縈繞;香氣撲鼻,天籟沁心。自此,白衣娘娘,聲名鵲起;龍頭山上,香火盛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