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名由來
梁初,樓茂郟難忘故國,與吳越王錢鏐政見不合,憤而辭官,攜家眷曉行夜宿,欲覓一隱居安身之處。時值隆冬,這天經鄞奉交界處的徐盛嶺到了仙梅庵山,但見崗巒起伏、山水毓秀,不由滿心歡喜,且天色已晚,就吩咐安營歇息。他將自己所騎的馬匹繫於一棵光禿禿的枯梅,同時暗暗對天祝告:如果此樹能夠重生,此處就是我樓某安身立命的地方。早起一看,但見梅樹枝頭花苞累累,枯梅果真重生!於是就安頓下來,隨後在梅樹旁建一家庵,名仙梅庵。歷史沿革
仙梅庵重建於1993年,經過十多年斷斷續續的擴建,新增了大雄寶殿、三星殿等建築。就目前來說,仙梅庵的建築規模以及氣派程度,堪稱奉化尼庵之最。
仙梅庵歷史久遠。夏禹鈞的《忠義鄉志》有此記載:“西梅庵,樓隘保福嶺下。宋雍熙二年(985年),吳越忠懿王婿樓殼始建於烏岩,後移今址,名舊基曰西梅庵山。施志西梅堂縣東六十里,疑即此,雲元至元中(1264-1295年)建,則莫能辨正。縣曹志作西堂,中闕梅字。”
由此而言,樓隘村早在宋代就有仙梅庵,距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庵址離現在的仙梅庵僅數十米,仍被叫作“庵基”或“庵基地爿”,庵所在山就叫仙梅庵山。
文中提及的吳越忠懿王,當是梁代吳越錢之後,他的女婿樓殼當然是樓茂郟的後人了。施志就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奉化知縣施則曾續成的《奉化縣誌》,縣曹志則是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奉化知縣曹膏所修的《奉化縣誌》,該志記西梅庵為西堂,中間似缺了一個“梅”字。
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由於戰亂以及村落變遷等原因,仙梅庵終遭廢棄,其廢棄年代已無從考證。到了清代,有樓氏兄弟出資,於樓隘村前山及村口保福嶺下各建仙梅庵一,分名東梅庵和西梅庵。東梅庵到了民國時期就僅剩斷壁殘垣,西梅庵到解放初期仍在慘澹經營,直至最後一個帶髮修行的老尼姑過世後才徹底廢棄。西梅庵內原有一方立於清同治三年(1865年)的石碑,現被移至仙梅庵。此碑石質粗劣,所幸碑文尚全,擦拭後尚可辨認字跡。碑文如下(標點系筆者添加):
《樓楊氏碑記》:立碑記樓初杭妻楊氏。因我夫早逝,輕年守寡,頗有好道之心。雖不能廣濟眾生,而存三寶有關乎本庵之祖,於是將自置民田土名馬家山囗股田一、又土名下靴腳田一,兩處共量計貳畝壹分,情願助與始祖本庵為業,其口糧秋米照契開割,過戶口糧。立碑銘功,以為後世永遠之照。
此外,還刻有關於樓楊氏、樓袁氏各捐錢貳仟文的字樣。最後是立碑年月:同治三年仲春月。看來,這是一方西梅庵為樓楊氏所立的功德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