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洲密庵

仙洲密庵--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內。是朱熹幼年居住的地方。

仙洲密庵,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內。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外圍——五夫鎮是朱熹幼年居住的地方。“五夫”古鎮位於潭溪畔、屏山下。“憶昔潭溪四十年,好峰無數列窗前”(《朱文公文集》卷九)朱熹寓居崇安縣五夫里潭溪畔紫陽樓40多年的生涯中,經常偕友攀登鄰近名山尋幽探勝。五夫里的仙洲山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仙洲山的密庵留下許多記游抒懷的詩篇。如《次韻宿密庵》、《游密庵》、《游密庵分韻賦詩得還字》、《游密庵分韻賦詩得絕字》(《朱文公文集》卷六)和《游密庵分韻賦詩得清字》、《游密庵分韻賦詩得空字》等數首(《朱文公文集》卷八)。在這些作品中,朱熹寓論於詩,把窮索理學的奧秘比喻為登山探險。如《游密庵分韻賦詩得還字》一詩吟道:
我行得佳友,勝日尋名山。
春山既妍秀,清溪亦潺湲。
行行造禪扉,小憩腰腳頑。
窮探意未已,理策重躋攀。
不能把這首詩單純地理解為一般的游山行吟作品。朱熹偕“佳友”並不滿足於“春山妍秀”和“清溪潺湲”。他們還要“造禪扉”,獨闢蹊徑,扣開深奧的理學大門。他們還“窮探意未已,理策重躋攀”。這兩句表面意思是“朱熹偕友遊興方濃,意味未盡,乃重新理裝策杖,再度躋身勢危路仄的岩壑,再度攀越巍聳難上的高峰。而言外之意卻明顯是苦索理學精髓,欲得其中三昧的涵義。
當然,仙洲山和密庵的自然景觀也是引人入勝的。據地方志記載,仙洲山有“兩峰並峙,一尖一方,山頂有棋坪石,上有永豐寺密庵。”(民國《崇安縣新志》卷三)此庵建造的時間應在北宋。朱熹之所以多次偕友攀登山峰,因為密庵在峰巒清幽之處,旁有小溪縈繞,流水潺潺,瀑布直瀉,是個賞心悅目、修身養性的好去處。有“晝寒、清湍、野鶴三亭”(民國《崇安縣新志》卷二十)。三亭今已蕩然無存。方誌又載:密庵,即報得庵,在(崇安)治東五夫里,宋胡寅命名,又匾其軒曰泉石庵,為邑之勝處,朱子及諸名人多題詠。(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六五《寺觀·崇安》)足證當年密庵的知名度是相當高的。密庵雖然也因的年久失修,蕩然無存,但密庵瀑布仍是千古長瀉,匯入永恆的歷史長河,而朱熹的七律《五夫密庵瀑布》,更把他晚年官場失意後埋頭理學研究的心態永恆地留在詩史之中。這首詩這樣寫道:
平生壯志浩未窮,老寄寒泉亂石中。
閒去披襟弄清泚,靜來合眼聽玲瓏。
長知澗寺晴時雨,何必溪亭落晚風。
吟斷君侍自瀟灑,此心端不限西東。
細品全詩,不難領悟這樣的詩意:朱熹青年時代的浩然壯志縱然難酬,但是晚年的著述、授徒的生涯卻是瀟灑自如的:既可以披襟當風,玩清泚以自詡;又可潛心靜思,悟理性“聽玲瓏”,政治生涯的“晴雨”算得了什麼,何必獨坐溪亭嗟老嘆貧,盡“落晚風”呃!看來,此詩寫在朱熹丟了煥章閣侍讀之後,所以他縱筆寫道:“吟斷君侍自瀟灑,此心端不限西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朱熹“端不限西東”的悟理之心為祖國文化構編了囊括思想史、哲學史、教育史和文學史的燦爛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