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明洞

仙明洞,也稱先明洞,指先明山山崖崖壁上一深無盡頭的石洞,位於山西省中陽縣城南。

仙明洞

山西省中陽縣城南5公里處有一座高山,因為此處每天早晨最早被太陽映照,故稱先明山,山崖崖壁上有一深無盡頭的石洞,叫先明洞;後來,因為洞內成就了一名仙姑,此洞便改稱為仙明洞,此山也隨之稱為仙明山,由此而流傳著一個神奇的故事。
傳說,當年沒狐台修真觀師徒二仙及其仙鹿逃遁於平陽後,思鄉之情難以抑制,於是託夢於一平陽女子。這位平陽女子當即夢見一隻鹿鑽入她家的地洞中,便亦鬼使神差地隨之鑽入地洞,追尋夢中之鹿。這一女子在洞中摸黑追尋,吮吸著洞中的仙乳,度過人間九百九十九天后,忽見一豁然明朗之處,當即驚呼“我可見到光明了!”天空隨之傳來“你已成仙了”的話語聲,接著這一女子便坐化於洞口。因而“先明洞”也即改稱為“仙明洞”。就這樣,沒狐台修真觀的仙人仙鹿也重歸故里。從此,中陽大地一派祥和景象。中陽民間也就依據這個鹿復寧鄉的故事稱頌為“福祿寧鄉”。
數年之後,中陽縣城東南的柏窪山地區龍虎相鬥的事端頻頻發生,不僅當地居民少無寧日,就連柏窪聖母及其駐地神靈也很少安寧,萬般無奈,柏窪聖母不得已求助於仙明祖師。仙明祖師因經歷了仙明洞九百九十九天的磨礪,汲取了天地之精氣,領略了擎天之韜略,練就了降龍伏虎之本領,於是伸出一臂稍使招數,輕輕一按,便降服了惡龍惡虎,因而也就為中陽縣城東造化了一座龍山,城南造化了一座虎山,龍山叫作臥龍崗,虎山叫作虎頭山。為了報答仙明祖師的恩德,柏窪聖母便認領仙明祖師為娘家。
據《寧鄉縣誌》記載,“仙明洞,洞口止容一人,或高或低或寬或窄,深不可測,俗傳有仙人居此,禱雨輒應”。
仙明洞洞口朝北,洞口內有僅容一人穿過的小洞口。從此進入後洞,忽兒匍匐,忽兒半蹲,忽兒彎腰,忽兒站立,如此向南鑽行。穿過乳心石、壽龜坡、石蛙望月、擎天柱、祈雨台、老鷹咀、葡萄山等景點,約至300米處,遇一高約8米左右,寬可容納500餘人的大洞廳,洞頂狀若蓮花,洞底石上隱現歇馬跡、馬蹄狀之淺窟,故將此洞廳稱為“歇馬池”、“馬蹄灘”。大廳南壁處又有兩洞分別向南延伸,深不可測,據當地進入過此兩洞的村民介紹,此兩洞洞中也分別各有一個可容納200人左右的大廳。至此後,仙明洞更深處的情況目前尚未探明。現已勘探的300餘米的這段洞中,至今尚存秦漢以來的石碑、香爐、瓷片、獸骨、壁書等遺物、遺蹟。
仙明洞中展觀最多的是壁書。截至目前觀察整理,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部分:一是求神祈雨的記載,二是觀景記載,三是避難記載,四是賢士題記。現分別將可辯認者附錄一二:
祈雨篇:(1)貞元三年五月二十七日為天大旱七十餘日。在縣賀儀、劉諾、張理自發願心,於本洞取水。至二十八日雨足。三十日同知縣主薄三十餘人到洞內,劉諾。(註:唐貞元三年即787年,金貞元三年即1155年)(2)崇寧三年七月二十七日,五台山莊嚴寺,都行省在縣稟政,石州宗聖院劉行者,三□取水,二十八日雨足,八月一日送水到洞記。(註:崇寧三年即北宋1104年)(3)大清順治七年,寧鄉知縣王之儀仲夏二十八日在此祈雨。(註:清順治七年即1650年)
觀景篇:仙明洞內古人的遊覽題記,內容豐富,文墨精彩,記述了仙明洞內的景觀和洞外的優美環境,表述了題記者的遊興。如:(1)邑吏靳君謨□□稍愈,忽思仙□仙景,步涉至此,徘徊四望,見□山險峻,岌岌萬仞,巍峨巔峰,高處隱制靈神,掩映幽崖,天生石室,有奇花異草,聖跡仙房。或雲生岑畔,霧繞溪前,渡林聞百鳥爭鳴,嘈噪巧言,堪聽償玩。火之,頗暢心懷,觀之不足,償之有餘,再觀再償,日暮忘歸,顧盼此景,乃成亂道,以題於後。時從行者第昌,訪問償者邑人劉世浩、胡鎬、張子洪。茲崇寧三年甲申仲秋八月初十日題。(註:北宋崇寧三年即1104年)(2)寂寂深山裡,於中一洞寄,神仙知有路,唯引庶人迷。同游者賀峰、王恩。(註:此題無年款)
避難篇:仙明洞內有逃避戰亂者的題記:大金興定六年投拜達達蒙古大國,自壬午年世亂,至庚寅未息,不知日後如何。(註:大金興定六年即1222年)
賢士題記篇: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四月,代郡(今代縣)烏桓反判,河東處於危急之中,曹操立即採取軍事行動。以兒子曹璋為中郎將,夏侯尚為參軍,率軍北上代郡平定叛亂。曹璋途經西河(今中陽),拜謁仙明洞主,揮毫留下了題記:“洞裡有景外有松,不覓榮華在失中,先生旦夕來出洞,也敢隨從救河東。譙國曹璋題”。上述曹璋在仙明洞內的題記,反映了曹璋目睹仙明洞的自然景觀,聯想到仙明洞修煉者的清高選擇,特別希望仙明祖師能夠勃發正義,以神仙之威力,幫助討伐烏桓,解救河東之危急的情感。

相關條目

地理 中陽 仙明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