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傳宋朝曹娘娘乘船在運糧河上遊玩。船行此地,看到南岸一片茂密的叢林,景色宜人,便棄船登岸遊玩,見幾戶人家生活都很富裕,便說這是富集(富戶集中的意思);到了明初,傅姓家族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移民來此定居,先居傅墩,後從傅墩遷此,傅族財大勢大,將富集更名為傅集。1965年由新橋官會兩公社劃出部分大隊建立傅集公社,因公社駐地傅集故名;1970年公社機關由傅集遷到劉莊,仍稱傅集公社。1983年改稱傅集鄉,1997年撤鄉設鎮。面積59平方千米,人口4.5萬。
行政轄區
轄郭溝、付集、高劉、汪營、直河、付莊、曹營、韓營、於寺、馮寨、張埝、李大莊、官莊、雙廟、於樓、黃廟、崔小莊、單莊、馬莊、於寨、蘇李21個行政村,10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劉莊。轄區代碼
411681106:~200郭溝村~201付集村~202高劉村~203汪營村~204直河村~205付莊村~206曹營村~207韓營村~208於寺村~209馮寨村~210張埝村~211李大莊村~212官莊村~213雙廟村~214於樓村~215黃廟村~216崔小莊村~217單莊村~218馬莊村~219於寨村~220蘇李村。農業生產
付集鎮是典型的農業鄉鎮。2006年,鎮黨委、政府按照“工業強鎮、工業興鎮”的總體要求,結合付集實際,狠抓一個“逼”字,突出一個“拼”字,落實一個“乾”字,藉助外力,激發活力,凝聚智力,啟動民力,打破經濟發展的桎梏,努力實現付集經濟迅速崛起。全鎮在原有蔬菜基地的基礎上,向縱深發展,形成你有我特、你特我優的種植特色,並按照綠色產品要求,打造生態品牌,註冊自己的商標,使產品走出河南,走向全國。經濟建設
該鎮通過內引外聯,引來商機創辦蔬菜深加工企業、林木深加工企業等傳統優勢企業,拉長產品鏈條,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格局。全鎮規模養殖場達360多家,產值5000萬元,形成村村辦場,家家散養良好局面。鄉鎮工業如雨後春筍般迅猛崛起,規模企業達到26家,形成了以麵粉加工、木器加工、生物液肥、板材廠、礦山配件、皮毛加工等為支柱的工業體系,截止2009年,實現工業總產值達5.01億元。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日新月異。社會
鎮衛生院開設12個科室,有病床70張,醫務人員34名。年門診量達1.2萬人次,擔負著本鎮及周邊地區近5萬人口的醫療預防及保健工作。同時,有村衛生室21個,鄉村醫生46名。2000年以來,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現有有線電視用戶6000戶,使百姓能夠及時全面的了解世界,關心國家和社會,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知識。全鎮安裝程控電話1200餘戶,農民掌握信息快捷,教育事業得到了發展,基礎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全鎮現有2所中學,21所國小,教師280名,在校學生6000名,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鎮政府爭取項目資金,新建和翻建了教育設施,改善了教學條件。業餘劇團1個,演職員12名,民樂隊8個,放映隊7個,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金融、保險業有了長足發展,經濟效益顯著。敬老院現有孤寡老人67名,環境優雅,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城鎮建設
付集鎮將以217省道及淮付路的貫通為契機,利用“東引西進”戰略帶來的發展機遇,構建經濟發展大平台,2005年斥資1800萬元新修了商貿一條街,計畫開通老城區與217省道的連線,拉大了城鎮框架,同時,利用小城鎮綜合整治對老街進行了美化、亮化、硬化、綠化、淨化建設,主動承接東西產業轉移,真正把付集打造成工業強鎮、農業重鎮、商貿名鎮。文物古蹟
黃廟石橋
位於項城市東南30公里付集鎮黃廟集內,老泥河西來東注,河南岸屬沈丘縣所轄,河北岸屬項城版圖,兩縣以河橋為界。其南岸有一古廟,名為黃廟,內俸閆王神位。因迷信中的閆王爺是撐管民人生死薄的主宰神位,所以數百年來,黃廟香火經久不衰。清同治末年,黃廟居士李金路為泥河北岸民眾來皇廟進香火,親自到各地化緣捐資,攜所得銀錢到山區製作建橋石料。歷時三年,將石料構件運回。光緒二年(1876年),石橋落成。該橋全系紅石壘砌而成。橋一孔,現存南北長27.5米,寬4米。原為六孔,抗戰時期,最南側的拆掉。五孔,每孔跨經4.6米,欄桿至水面4.5米。橋兩側分別為16個欄桿,每欄桿上刻石獅、石猴,形象逼真。橋欄板上亦刻有各種花紋圖案。中間兩孔券頂各為一石雕長龍。龍頭朝西,龍尾向東。只要水面到龍頭,絕對發水,這是一個很好的水標現保存捐贈碑,清石,碑高1.7米,寬0.5米,厚0.8米。楷書碑文,簡述修建黃廟橋情況和捐資姓名數目,光緒二年立石。
劉冢遺址
劉冢遺址劉冢遺址位於項城市區東南35公里項城市付集鎮劉冢村西頭,老泥河的東岸,緯度33010ˊ55〞,經度115000ˊ23〞海拔(米)43米,總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南北長240米,東西.北邊寬124米,南邊寬134米。村莊就坐落在遺址上,南北均為河灘地,西臨泥河水,西南邊至馬蹄窯,北至洪河閘,東邊南至村內坑北沿,北至排水溝。根據劉冢遺址出土文物判斷,其文化最早的為龍山文化、商代文化、西周文化。文化層可分為三層2.5米,上層深0.2米,系擾土層,多宋代瓷器或殘片。中層厚1米,土呈淺灰色,系商代文化層。內涵陶片以灰陶為主,紅陶次之。陶質以灰砂最多、泥質次之。紋飾以粗繩紋最多、細繩紋次之。辯其器形有罐、大口尊、鬲、陶陶拍子等。還有燒鑽痕跡的卜骨。其下層厚1.3米,土深灰色,發現有以土、砂礓、貝殼碎塊攪碎鋪成的房基地面,厚8厘米。內涵陶片以灰陶最多、紅陶次之。陶質加砂為多,泥質較少。飾紋以藍紋為主、方格紋次之、細繩紋少量。器形有罐、盆、甑等。此遺址對研究龍山、商代、西周文化具有其科學價值。1978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劃定文物保護範圍,2006年7月第五次文物普查時進行了再次複查。並進行了拍照和衛星定位測量。2008年6月16日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劉冢遺址現已劃定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保護範圍:西至老泥河河水邊,西河邊為坐標,南邊向東至143米外,北邊至河邊140米處。西邊南至馬蹄窯,北至洪河閘313米處。北至排水溝266米處。建設控制地帶:從重點保護區邊界向南、東各擴30米。西、北邊界不動。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 | 43400 |
男 | 22573 |
女 | 20827 |
家庭戶戶數 | 10662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43372 |
家庭戶男 | 22556 |
家庭戶女 | 20816 |
0-14歲(總) | 10150 |
0-14歲男 | 5912 |
0-14歲女 | 4238 |
15-64歲(總) | 30082 |
15-64歲男 | 15326 |
15-64歲女 | 14756 |
65歲及以上(總) | 3168 |
65歲及以上男 | 1335 |
65歲及以上女 | 1833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4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