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2005年12月,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獲得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2004年10月—2005年9月,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外國人研究生;
2005年10月—2006年9月,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客員研究員。
研究方向
中國刑法學、比較刑法學,
主講課程
刑法總論、刑法分論、歐陸刑法、刑法案例評析、刑法實戰演習
主要貢獻
獨著
1.《法治的臉譜》,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2.《法治的聲音》,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主觀違法要素理論——以目的犯為中心的展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犯罪構成理論:比較研究與路徑選擇》, 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合著
1.《刑法機制》(儲槐植、宗建文、楊書文、付立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譯著
1.《刑法總論》,[日]山口厚著,(獨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從新判例看刑法》[日]山口厚著,(與劉雋合譯,第一譯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
主編、副主編
1.無情的法律與理性的詮釋——許霆案的深層解讀(第二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和諧社會語境下刑法機制的協調(副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版;
3.金融犯罪的全球考察(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犯罪與行政違法行為的界限及懲罰機制的協調(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 刑法分論(第二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參編
1.《刑法分論》(謝望原、赫興旺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2011年第2版;
2.《刑法總論精釋》(陳興良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第1版,2011年第2版。
代表論文
(一)犯罪論體系序列
1. 犯罪概念的分層含義與階層犯罪論體系的再宣揚——以“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規範理解為切入,
《法學評論》2015年第2期;
2. 重構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宣言與自省,《中外法學》2010年第1期;
3. 犯罪構成理論體系改造研究的現場敘事——兼對一種改良論主張的若干評論,
《法律科學》2009年第2期(轉載於《報刊複印資料·刑事法學》2009年第4期);
4. 重構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基本依託和意義所在,《法學評論》2008年第6期;
5. 期待可能性的體系地位,《金陵法律評論》2008年春季號;
6. 違法性理論的應然位置,《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轉載於《報刊複印資料·刑事法學》2007年第11期);
7. 關於德日犯罪論體系的若干辯駁,《雲南法學》2008年第3期;
收入於改之、周長軍教授主編:《刑法與道德的視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論研討》,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8. 重構我國犯罪構成體系的目標定位——二階層、三階層還是四階層?
載馮軍主編:《比較刑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9. 重構我國犯罪構成理論所面臨的基本課題
載梁根林主編:《犯罪論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0. 刑事領域的違法性衝突及其救濟——以社會危害性理論的檢討和反思切入
與梁根林教授合著,載陳興良主編:《刑事法評論》,第10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二)刑法基礎理論序列
11. 被害人因受騙而同意的法律效果,《法學研究》2016年第2期;
12. 刑法規範的供給不足及其應對,《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13. 刑罰積極主義立場下的刑法適用解釋,《中國法學》2013年第4期;
14. 論刑法用語德明確性與概括性,《法律科學》2013年第2期;
15. 行為犯概念否定論,《政法論壇》2013年第6期;
16. 應否允許抽象危險犯反證問題研究,《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
17. 善待罪刑法定——以我國刑法第3條的檢討和反思切入,
《法學評論》,2005年第3期(報刊複印資料《刑事法學》2005年第8期轉載);
18. 論刑法適用中的隱性不平等——以劉海洋事件為視角的考察,
《法律科學》,2004年第2期(報刊複印資料《刑事法學》2004年第5期轉載);
19. 刑事一體化:梳理、評價與展望——一種學術史意義上的現場敘事,
載陳興良主編:《刑事法評論》,第14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三)主觀違法要素與目的犯研究序列
20. 論金融詐欺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法學雜誌》,2008年第4期;
21. 論目的確定的推定化,《當代法學》,2008年第2期(報刊複印資料《刑事法學》2008年第6期轉載)
22. 論主觀違法要素理論的誕生與發展,《刑事法探究》第一卷,2007年5月版。
23. 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別與定位——以偽造貨幣罪為中心,
《法學評論》2007年第1期(報刊複印資料《刑事法學》2007年第4期轉載);
24. 論主觀違法要素的地位與範圍,《刑事法評論》第17卷,2006年3月版;
25. 論中國刑法中的典型的法定目的犯,《法學雜誌》,2006年第1期。
(四)近代日本刑法史研究序列
26. 戰後日本刑法學的發展譜系及其課題,《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27. 近代日本的刑法學派之爭及其特色,《法學雜誌》2016年第8期;
28.近代日本刑法立法的變動及其評價,《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6年秋季卷。
(五)財產犯一般理論序列
29. 論刑法介入財產權保護時的考量要點,《中國法學》2011年第6期;
30. 論刑法對財產權保護中的均衡性原則,《法學》2011年第5期。
(六)刑法適用具體問題研究序列
31. 交叉式法條競合關係下的職務侵占罪與盜竊罪——基於刑事實體法與程式法一體化視角的思考,
《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2期;
32. 應當關注隱性的死刑冤案,《中外法學》2015年第3期;
33. 隱性的死刑冤案不容忽視,《法制日報》2015年1月4日,第010版;
34. 論搶劫罪與強拿硬要型尋釁滋事罪之間的關係——以孫某尋釁滋事案為切入點,
《法學》2015年第2期;
35. “情節較輕”的認定應不考慮法定從寬情節——以防衛過當故意殺人行為的量刑為切入,
《法學雜誌》2014年第10期;
36. 累犯情節前置論,《法學》2014年第7期;
37. 死刑案件裁量過程中的司法軟骨病及其祛除,《法學》2013年第10期;
38. 惡意散布他人捏造事實行為之法律定性,
《法學》2012年第6期(報刊複印資料《刑事法學》2012年第11期轉載);
39. 綁架罪既遂標準的重新論證,《法學評論》2012年第1期;
40. 論綁架罪的修正構成的理解與適用——兼評修正案對綁架罪的修改,
《法學家》2009年第3期(報刊複印資料《刑事法學》2009年第11期轉載);
41. “躲貓貓事件”發生的根源在於制度性缺陷,《法學》2009年第4期;
42. 持假槍搶劫該如何定性,《法制日報》理論版,2009年4月8日;
43. 典型案例的標本價值,《人民檢察》2008年第7期;
44. 利用ATM故障惡意取款案法律性質辨析,《法學》2008年第2期;
45. 許霆案背後的幾點反思,《法制日報》理論版,2008年1月20日;
46. 拐賣幼女並姦淫行為之定罪量刑,《法學》2007年第10期;
47. “姦淫被拐賣的婦女”應如何理解,《法制日報》理論版,2007年9月9日;
48. 求仁而得仁,何怨?《人民檢察》2007年第15期;
49.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綁架致使被綁架人死亡之法律適用,《人民檢察》2007年第9期;
50. 論軍警人員搶劫行為之法定刑適用,《法學雜誌》2007年第4期
(報刊複印資料《刑事法學》2007年第10期轉載);
51. 超越與缺憾——蘇力“一個不公正的司法解釋總置評”,《刑事法評論》第13卷,2003年版;
52. 死刑犯的生育權,《刑事法判解》第5卷,2002年版;
53. 婚內強姦犯罪化應該緩刑,《刑事法判解》第4卷,2001年版。
(六)其他
在《南方周末》、《法制日報》、《檢察日報》、《時代潮》等報紙、雜誌上發表法學隨筆20餘篇;在《北京商學院學報》、《現代財經》、《財會月刊》等雜誌上發表經濟類論文5篇(2000年以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