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家

漢興,立五經博士。博士所用經,本為隸書,隸書乃漢通行文字,故稱今文。

概述

後散在民間,或藏在牆壁之書,其謂劉歆所造之書,出系漢以前古籀之字,故稱古文(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重印新學偽經考序》)。書之文體不同,如古今之版本不同,看似無爭論價值,其實不然。今古文之爭,可分形式與內容兩方面。形式之爭,除文字不同外,尚有篇數之異,例如《尚書》,今文二十九篇,古文四十五篇。篇數之異,爭論尚小,次第排列不同,爭論乃大。六經次第,今文家為詩、書、禮、樂、春秋、易,系以內容深淺為排列根據。[注23]春秋古文家為易、書、詩、禮、樂、春秋。[注24]系以成立先後為排列根據。觀點不同,主張自異,爭論由此而起。爰列兩家差異之點如下。(詳見周予同《經今古文學》)

今文家

1.崇奉孔子;2.尊孔子為受命之素王;3.視孔子為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4.以孔子為托古改制;5.以六經為孔子作;6.以《春秋公羊傳》為主;7.為經學派;8.經的傳授多可考;9.西漢皆立於學官;10.盛行於西漢;11.斥古文經傳為劉歆偽造之作;12.今存《儀禮》、《公羊傳》、《穀梁傳》及《韓詩外傳》;13.信《緯書》,以為孔子微言大義間有存者。

古文家

1.崇奉周公;2.尊孔子為先師;3.視孔子為史學家;4.以孔子為信而好古、述而不作;5.以六經為古代史料;6.以《周禮》為主;7.為史學派;8.經的傳授不大可考;9.西漢多行於民間;10.盛行於東漢;11.斥今文經傳為秦火殘缺之餘¨2.今存《毛詩》、《周禮》、《左傳》;13.斥<緯書》為誣妄。(周予同《經今古文學》)
今文家崇奉孔子,尊為素王,無非以孔子為赤統,為漢製法,歆媚時主。因孔子為素王,故以六經為其所作。六經義理,有深有淺,施教先淺後深,即先詩書而後春秋,所以孔子為哲學家、教育家。孔子雖言堯舜,稱先王,然非真有堯舜,真有先王,系托古改制宜乎其為政冶家。
古文家崇奉周公,以孔子為先師,故以六經為古代史料,先有《易書》,而後有《春秋》。孔子系述而不作,為史學家,而非哲學家、教育家。

主要形式

古今文家之形式之爭,全在此數點,余無關重要。至其內容之爭,依上述,今文家以《春秋公羊傳》為主;古文家以《周禮》為主。《春秋公羊傳》,系托右改制,所謂張三世,由據亂世到昇平世,再到太平世,系用漸進及改良之方式,改革社會,類今之右派,初小康而後大同。《周禮》姑不論真偽如何,則無此主張,而用突進及革命之方式,改革社會,類今之左派,直接登諸太平。漢儒如董仲舒公孫宏之徒,崇拜《春秋公羊傳》,故對於社會改革採用漸進方式,妥協辦法,仲舒嘗云:“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併兼之路。鹽鐵皆歸於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後可善治也。”(《漢書·食貨志上》)土地只用限田制,奴婢只去專殺之威,官賣鹽鐵,竟不敢行,後來武帝,畢竟比之略高一籌,毅然行之。然此改革社會,托古改制之限田,等於空托,毫無結果。至於公孫弘,位至宰相,等於伴食,尤於社會無補。當時司馬遷嘗罵之日:“公孫弘以漢相,布衣被,食不重味,為天下先。然無益於俗,稍騖於功利矣。”(《史記·平準書》)先揚後抑,抑至五層地獄,弘之人格,宣告破產。
號稱博學多能,民眾領導之今文學家,既不能改革社會,而帝王減租,更惠富而非濟貧,益使貧富階級之矛盾尖銳突出。小康未就,遑論大同,嘗考今文家之立論,全著眼於上層階級,非為下層民眾。漢儒政治之三大哲學觀,孔子為受命素王觀,名田制觀,以及轅固生與湯、武受命觀,聖人先目觀,亦莫不然,用意既如比,改革固無成。成,亦如減租,非下層階級之利。因此,古文家乃乘時之弊,採用突進及革命方式,徹底改革社會,救民於水火,遂發生王莽之變革。
王莽改革之主謀,系古文家劉歆,包括井田制度、泉府制度與五均制度之周禮而為王莽改革之根據,傳亦作於劉歆。《周禮》一書,當時林孝存稱為“末世瀆亂不驗之書:’,鄭康成尊為“周公致太平之跡”,何休名以“六國陰謀之書”。劉歆為人,哀帝時師丹斥之曰:“……改亂舊章,非毀先王所立。”(《漢書·劉歆傳》)王莽地皇三年,公孫祿又斥曰:“顛倒《五經》。”(《漢書·王莽傳》)所謂“非毀先王所立”,“顛倒五經”,即叛經叛道。叛經叛道,無異推翻現存社會制度,予以根本改革,以求達到太平盛世。莽之改革,雖權勢不足,蓄謀無成,然實章良法美。社會改革,主張不同,乃古今文家內容之爭,亦即最重要之爭,區區文體篇數以及六經次第,乃其小焉者。(摘自黃現璠《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七期,1941年10月8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