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概況
仁壽天主教堂,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縣城北街16號,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背景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北方部分地區達到高潮,大清帝國和國際列強開戰,八國聯軍占領了北京紫禁城皇宮。1901年(辛丑年)9月,中國和11個國家達成了屈辱的《解決1900年動亂最後議定書》,即《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從海關銀等關稅中拿出4億5千萬兩白銀賠償各國,並以各國貨幣匯率結算,按4%的年息,分39年還清。因為1900年是庚子年,所以這筆錢史稱“庚子賠款”,西方人稱為“拳亂賠款”(Boxer Indemnity)。在這筆巨額賠款中,法國分贓所得為70878240兩。三年之後,即光緒三十年(1904年)一位叫姓史的法國天主教士(神父),用“庚子賠款”中的一點款項,開始在仁壽縣修建一座天主教堂,這座教堂就是位於仁壽北街的天主教堂。雖然仁壽正在北街一帶大搞舊城改造,北街很多舊房都已拆遷,但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天主教堂依然保存完好。
據《仁壽縣誌》記載,19世紀末,法國天主教麥、白、伍神父相繼來縣傳教。清光緒十年(1884)後,法國人史神父在城北及封門山修建天主堂,紅燈教興起,教堂被毀。後來,史神父用“庚子賠款”重修教堂,購買田地,興辦學校,後由法人白、文、勤三人來縣擔任神父,主持教務。民國14年(1925)法人先後回國,神父始由本國人擔任。
現存建築
天主教堂,占地面積1998平方米,由三複合院組成,設前廳、正廳、教堂、後廳和左右廂房等建築,中西式磚木石混合結構,均單檐、歇山式、硬山式、懸山式屋頂混合,四周牆體磚石築造,院內牆壁則多裝板牆和虎壁牆,以木質為主,彎弓瓜頭均精雕細琢。天主教堂主體建築為正廳和教堂兩部分,與前院基本上採用了中式中軸線結構。
正廳
正廳,進深5.15米,明、次間進深2間,面闊8間33.15米,明、次間懸山式層頂,梢、盡間硬山式屋頂,均穿逗式梁架用5柱,明間半邊梁架與教堂橫排梁架之經柱垂直吻接,使教堂縱深增長5.5米。教堂
教堂,縱向布局,其兩側各一四合院相連,進深五間20.5米,面闊三間9.6米,穿逗式梁架均3穿用4柱,在梁架第一穿下構平卷結合頂棚呈“Ω”形,教堂底部正中設供奉台,半徑2.1米,兩側各4檐柱均用精雕撐弓、駝峰及瓜頭,古樸典雅。走進教堂,可見八根檐柱間安放著條凳,上面布置有彩旗彩燈,高聳的穹窿頂上綴滿了黃色的星星,充滿神秘的宗教氣氛,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正中供奉台,供奉耶穌苦像,使人想到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贖罪的大恩。供奉台上方,貼著“大聖若瑟為我等祈”。據說,若瑟是聖母瑪麗亞的丈夫,是耶穌的鞠養父親,是天主教中國的大主保。
主持台上,擺放著一本《丙年主日彌撒經文》。在天主教會,有甲乙丙年的說法,這是教會按禮儀分的,也稱為禮儀年,就是用三年的時間,在彌撒中將《聖經》基本讀一遍,這三年就分別稱作甲年、乙年和丙年。今年(2013)是丙年,所以彌撒所用的經文叫做《丙年主日彌撒經文》。據說,天主教甲乙丙年的區分全世界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今年全球天主教會都使用《丙年彌撒經文》。
據介紹,每個周日,附近的教友都會來教堂集中進行主日禮拜,除學習《聖經》、唱詩外,還要參與彌撒,希望通過參與紀念和祈禱,淨化心靈,以獲得上帝的神恩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