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為了替換上世紀70年代陸續服役的五艘尼爾吉里級(Nilgiri class)(英國授權印度建造的12型(Leander class)護衛艦,印度一方面在1997年向俄羅斯採購三艘塔爾瓦級護衛艦,此外也在同一時間規劃名為“新尼爾吉里級”的Project 17造艦計畫,以塔爾瓦級的設計為基礎進一步改良,並打算建造12艘這種新型護衛艦,這就是的什瓦里克級;由於計畫十分龐大,所以建造工作將分批進行。印度國會在1997年批准首批三艘Project 17的建造計畫,在1998年2月將需求意向書交給位於孟買的馬札崗造船廠(Mazagon Docks Limited),在1999年初正式簽署這三艘艦艇的建造契約,總金額約17億美元。
建造歷程

由於印度海軍在開工前夕又變更了若干設計,以及建造需的俄制D-40S鋼材延遲到貨,導致首艦什瓦里克號(INS Shivalik F-47)遲至2000年12月18日才開始切割第一塊鋼板。什瓦里克號於2001年7月11日安放龍骨,2003年4月18日下水, 原訂於2007年3月服役;二號艦Satpura(F-48)於2002年10月31日安放龍骨,2004年6月4日下水,原訂於2007年12月服役 ,實際上在2011年8月21日服役;而三號艦Sahyadri(F-49)則於2003年9月30日安放龍骨,2005年5月27日下水, 原訂於2007年3月服役,原訂2008年3月服役,實際上在2012年7月21日服役。
設計特點
艦體設計

什瓦里克級的艦體總共由172個模組構成。什瓦里克級的基本設計源於11356型護衛艦塔爾瓦級,故整個艦體構型與布局十分類似;但什瓦里克級的尺寸比塔爾瓦級增加不少,長度增加17m,舷寬增加2m,滿載排水量高達6200噸,已經達到驅逐艦的水平。什瓦里克級的隱身設計比卡瓦級改進,印度宣稱其雷達截面積只有一般護衛艦的60%。本級艦採用艦體降低雷達截面設計,上層結構造型比塔爾瓦級更為單純簡潔,原本塔爾瓦級的開放式艦尾也改為封閉式,艦載小艇隱藏於艦體中段的艙門內,此外也換用隱身性更高的塔式桅桿與煙囪結構。除了降低雷達截面積外,什瓦里克級在設計時也利用紅外線抑制系統,降低了全艦整體紅外線跡訊。
動力系統


動力系統也是什瓦里克級與塔爾瓦級的不同處,什瓦里克級以複合燃氣渦輪與柴油機(CODAG)取代了塔爾瓦級的複合燃氣渦輪或燃氣渦輪(COGOG),前者在巡航時以較省油的柴油機驅動,高速時改用燃氣渦輪提供動力,故擁有較佳的燃油消耗表現。什瓦里克級的主機包括兩具美國GE的LM-2500燃氣渦輪以及兩具法國Pielstick 16 PA6 STC柴油機,驅動兩具由荷蘭John Crane-LIPS提供的可變距螺鏇槳(Controllable Pitch Propellers,CPP),而減速傳動裝置則由德國Renk提供(先前的競爭對手為MAAG)。以往印度自製主戰艦艇都採用俄制燃氣渦輪,這次改用美國LM-2500,主要是著眼於LM-2500優於俄系產品的可靠度。

本級艦的電力由四組丹麥Wartsila的FCM 1000發電機組提供,此機組是塔爾瓦級的FCM 1000發電系統的改良型,每個機組仍由一具Cummins KTA-50G3柴油機與一具Kirloskar交流發電機組成,皆安裝於IACL提供的隔音箱內,總功率4MW。什瓦里克級還配備以加拿大CAE的整合平台管理系統(Integrated Platform Management System,IPMS)為基礎的整合式機械控制系統(Integrated Machinery Control System),艦上乘員只需通過位於艦橋的整合顯控台,便能控制航行、推進、發電以及其他相關機械等,並內建損害管制系統,此外還能監測艦上各輪機裝備的狀況。
船電系統



什瓦里克級的作戰系統(Combat Management System,CMS)可能由印度EMCCA進行研發,由法國DCN將主導此戰鬥系統的整合工作,其架構類似於DCN的TAVITAC或SENIT系列;至於艦上的通訊系統則由印度BEL(前Bharat)提供。主桅桿頂端配備一具與塔爾瓦級相同的MR-760 Fregat M2EM 3D對空搜尋雷達(北約代號為頂板(Top Plate)),後桅桿則裝備一具以色列EL/M 2238 STAR2三維對空搜尋雷達,導航系統則為包含Decca公司Bridgemaster I頻導航雷達的BEL RASHMI(Radar Aid for InSHore and Habor Manoeuvring in I band)或BEL的RANI(Radar Aid for Navigation in I band)系統。
火控方面,什瓦里克級擁有四具用來導引SA-N-7/12防空飛彈的MR-90 Orekh(北約代號:Front Dome), 分置於前後兩座桅桿兩側的平台;艦橋上方裝有一具BEL的APARNA火控雷達 ,用來導控反艦飛彈與艦炮;此外,艦上還有兩具以色列提供的EL/M-2221 STGR火控雷達 ,分別設定於艦橋上方(APARNA火控雷達與主桅桿之間)與機庫頂部的平台上,用來導控閃電一型(Barak-1)防空飛彈和AK-630防空機炮。本級艦的聲納系統包括BEL HUMSA艦首主/被動聲納以及BEL ATAS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此外,艦上還配備以Gigabit Ethernet光纖網路為基礎的整合式艦內信息網路系統。
艦載武裝

武裝方面,什瓦里克級的多數艦載武器系統與塔爾瓦級相同 ,主要區別在於艦炮與近迫武器系統。什瓦里克級捨棄了俄制A-190E 100mm艦炮,改採義大利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的超級快速型,射速高達120發/分,是此炮標準型的1.5倍,並使用隱身炮塔殼。本級艦的B炮位仍維持與卡瓦級相同的一座3S-90單臂防空飛彈發射器,能裝填24枚SA-N-7/12防空飛彈。什瓦里克級的反艦飛彈配置也與塔爾瓦級相同,在3S-90後方加裝一套KBSM 3S14E八聯裝垂直發射器,可裝填印度、俄羅斯合作研發的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反艦飛彈或者俄羅斯的SS-N-27俱樂部(Klub)反艦飛彈。

反潛方面,艦橋前方裝有一具12聯裝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 ,此外還有兩組隱藏於艦體內的雙聯裝533mm DTA-53-956固定式魚雷發射器(也可能改用印度自製的產品)。近迫防禦方面,什瓦里克級並未繼續延用塔爾瓦級的俄制CADS-N-1卡什坦炮彈合一防空系統, 而改用印度與以色列整合開發、由兩座AK-630 30mm防空機炮 與32管以色列制閃電一型(Barak-1)短程防空飛彈的炮/彈合一防空系統,設定在煙囪後方甲板的兩側,每側各裝兩組八聯裝閃電一型垂直發射器(在前)以及一座AK-630機炮(在後)。直升機方面,什瓦里克級的機庫結構經過擴大,能容納兩架反潛直升機,較卡瓦級多一架,機種選擇包括海王Mk.42B或印度自製的ALH先進輕型直升機。
基本數據
參考數據 | |
艦長 | 142.5米 |
舷寬 | 16.9米 |
吃水 | 4.5米 |
排水量 | 標準4600噸 滿載6200噸 |
乘員 | 257人 |
動力系統 | CODOG 2×LM-2500燃氣渦輪/48000軸馬力 2×Pielstick 16 PA6 STC柴油機/15200怎軸馬力 雙軸CPP |
航速 | 最大32節 巡航22節 |
船電系統 | |
雷達 | 1×MR-760 Fregat M2EM 3D頂板(Top Plate) 3D對空搜尋雷達 |
—— | 1×EL/M 2238 STAR23D長程對空搜尋雷達 |
—— | 1×BEL APARNA反艦飛彈/艦炮射控雷達 |
—— | 1×EL/M-2221 STGR防空飛彈/火炮射控雷達 |
—— | 1×MR-90 Front Dome防空飛彈射控雷達 |
聲納 | 1×BEL HUMSA艦首主/被動聲納 |
—— | 1×BEL ATAS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 |
其他 | EMCCA CMS戰鬥管理系統 |
—— | BEL 改良型Ajanta電子戰系統 |
艦載武裝 | |
艦炮 | 1×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超級快速型 |
飛彈 | 1×3S-90單臂防空飛彈發射系統 (備彈量24枚,裝填SA-N-7/12防空飛彈) |
—— | 1×KBSM 3S14E八聯裝垂直發射系統 (裝填8枚SS-N-27俱樂部或PJ-10布拉莫斯反艦飛彈) |
近防 | 4×八聯裝閃電-I型防空飛彈發射系統 |
—— | 2×AK-630防空機炮 |
反潛 | 2×雙聯裝533mm DTA-53-956魚雷發射器 (可發射65E/53-65KE魚雷) |
—— | 2×RBU-6000 12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 |
艦載機 | 2架海王Mk.42B或ALH反潛直升機 |
本級各艦
艦名 | 舷號 | 開工 | 下水 | 海試 | 服役 | 母港 |
什瓦利克 | F47 | 2001年7月11日 | 2003年4月18日 | 2009年2月 | 2010年4月29日 | 維薩卡帕特南 |
薩特普拉 | F48 | 2002年10月31日 | 2004年6月4日 | 2010年末 | 2011年8月20日 | 維薩卡帕特南 |
沙海亞椎 | F49 | 2003年9月30日 | 2005年5月27日 | 2011年末 | 2012年7月21日 | 維薩卡帕特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