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值
人的體液和其他任何液體一樣,都有酸鹼之分。人體的酸鹼度(PH值)是以0—14的數字來表示的。PH是“potentialHydrogen”的縮寫,是表示人體中H的濃度。數字越小,代表酸性越強。7是中性的,大於7是鹼性的,數字越大表示鹼性越大。高的PH值,說明有較高的吸引H能力。低PH值時,說明有較少的吸引H的能力。人體組織的正常PH值應是在7—7.4。血液的正常PH值是在7.35—7.45。血液的PH值始終要保持一個較穩定的狀態,如果血液PH值下降0.2,給機體的輸氧量就會減少69.4%,造成整個機體組織缺氧。
正常範圍
血液 | 7.35~7.45 |
骨髓液 | 7.30~7.50 |
唾液 | 6.50~7.50 |
胃液 | 0.80~1.50 |
十二指腸液 | 4.20~8.20 |
糞便 | 4.60~8.40 |
尿液 | 4.80~8.40 |
膽汁 | 7.10~8.50 |
胰液 | 8.00~8.30 |
形成原因
人體由75兆個細胞組成,而細胞就生存於我們的體液中。人體細胞天生在鹼性的體液環境中運作,但也不斷地產生酸,排出酸。細胞在運作過程中會產生酸,但這些是弱酸,是有機酸,與酸性食物產生的酸不同,它們會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由肺部排出。可是,酸性食物所產生的酸是較強的酸(硫酸、磷酸等),會威脅到人體的健康。有充分的科學證據顯示,健康人體的體液大部分才是鹼性的,PH值都在7.0以上。當然在上表也看到那些PH值變化較大的體液,是那些在體內滯留時間比較長的體液。這說明什麼?說明細胞面對各種壓力或食物不得不作出的反應。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尿液PH值會出現從酸性4.8到鹼性8.4的相差甚大的PH值指數呢?什麼又是細胞出自必然的反應呢?
人體細胞在鹼性的體液環境中運作,而產生弱酸。這種弱酸很容易由肺部排出,不會對人造成傷害,這就是細胞對酸的必然的反應。正如人在激烈運動時呼吸加快,氣喘吁吁,就是為了加快把運動所產生的酸排出體外。
人體內酸的第二來源就是酸性食物。前面已經介紹過,一般人的飲食75%~90%都是酸性食物。有些食物好像不是酸性的,但是殘留物,也就是它們所產生的灰則是酸性的。久而久之,你的身體就會偏向酸性。這些大量的酸性物質必須先經體內的緩衝系統中和,再由腎排出。在這箇中和排除過程中,將會消耗大量的礦物質。如果這些酸不經中和,在經過消化道或排泄系統時就會灼傷敏感組織。譬如,有的人小便時會感到疼痛或灼熱,為什麼?其實這就是人體的“內在智慧”最聰明的警告:你身體內負責中和酸的礦物質已經入不敷出了,此時身體必須作出調整,才能滿足生命運動的基本需要,因而也就顧不得你的疼痛感了。所以此時,你必須補充含礦物質的食物,加強鹼性資源,否則,情況會更加惡化。為了加強鹼性資源,最好的方式是從植物中攝取礦物質。植物中的礦物質是有機形態的,進入體內,與機體的親和力決定了機體對它的吸收和利用程度。而礦物質補充劑和一般的食鹽,都不是補充礦物質的最好來源。
機體用來作為緩衝體系中和酸的主要礦物質鈉(當然最好不是食鹽中的鈉,而是蔬菜、水果中的鈉)。讓我們來想像:將鹼性資源當作家中的錢罐子。當我們使用這些錢時,如果一下子倒出來,錢罐子馬上就空了;如果每天用一點,那么可以用長一些的日子。但是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必須要不斷地將錢幣放進去,否則,錢終究會使用殆盡的。
酸鹼體質
網路中關於“酸鹼體質”的健康知識很多。在宣傳“酸鹼體質”理論的通俗讀物中,一本叫做的《找對病源,鹼回命》書可謂集大成者。
在此書開頭一章寫道:“人在一生下來的時候,身體大多屬於健康的弱鹼性環境,但在後天的各種壞習慣的影響下,身體會逐漸變酸,而身體逐漸變酸的直接後果就是滋生各種各樣的疾病……當人體的pH數值處於7—7.35之間時,屬於弱鹼性體質,此時容易受到有小病痛或某些疾病的干擾;當人體的pH數值處於6.9-7之間,屬於強酸性體質,此時人極容易患上如癌症之類的重大疾病。”
所謂壞習慣,就是不注意攝入鹼性食物、熬夜等。書中還提出:“通過研究表明,有超過70%的疾病和人體的酸性化有關,而那些致命的高危疾病患者,有超過90%的人屬於酸性體質。”作者列舉了感冒、精神不振、風濕、皮膚病、氣管炎、骨質疏鬆、糖尿病、高血壓等幾乎所有常見疾病,聲稱這都是酸性體質的表現。
目的
傳播人體“酸鹼體質說”最大的動力來自於利益,這一“理論”反覆被提起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推銷自己的商品。農夫山泉,螺鏇藻等商品都炒作過自身的“弱鹼性”,聲稱通過飲用或服用就可以平衡體內的酸鹼性。事實上,食物區分酸鹼性毫無意義,人體體液的酸鹼度也不會因為某種食品發生明顯的改變。
駁斥
不同食物的pH值各有不同。可以看出,無論食物本身的酸鹼度如何,均衡膳食、平衡搭配才更有益於健康。
1.不同體液有不同酸鹼度無一能直接等同於體質酸鹼性
人體體液有很多種,細胞內液、細胞外液(血液、組織液和淋巴液)、分泌的各種消化液(如唾液、胃酸、腸液、膽汁等)、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等都屬於體液。不同體液各有各的酸鹼度,且相差很大。胃酸的pH值在1到2之間,而血液的pH值可以達到7.45。即便是同一種體液,由於環境的不同,自身酸鹼度也會存在一定的浮動範圍。例如正常的尿液pH值就在5.0到7.0之間,其酸鹼度會受到所吃食物的影響,吃肉、蛋、奶時,pH值會偏低一些;吃蔬菜、水果則會相對偏高一些。但尿液的酸鹼度是腎臟“調節”的結果,而且作為被隔離在膀胱中的排泄物,不會影響到人體的機能。
2.科學上沒有“體質酸鹼性”這一說法
以某一種體液在某一時刻的酸鹼度來衡量所謂體質的酸鹼性是不科學的。“酸鹼體質說”傳播過程中,將體液或等同於血液、或等同於尿液、或等同於唾液或不加區分籠統地稱為人體體液,是典型的偽科學言論。國際上常規的人體環境檢測方法主要從靜脈血、尿液、體內鹼貯備和二氧化碳結合率四個方面進行測試,單憑pH值來看人體的酸鹼性同樣不科學。
3.食物酸鹼性劃分是偽科學,同一種食物會分別產生酸、鹼性代謝
“酸鹼體質說”會簡單地將食物區分為“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劃分理由是根據食物在體內的代謝產物對體液酸鹼度的影響。但實際上一種食物往往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它們經過消化、吸收、代謝之後也會產生多種不同化學性質的代謝產物。這些產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鹼性,還有很多呈中性。隨意指定一種代謝產物來認定原來食物的酸鹼性屬於想當然,這樣的劃分方式有時會自相矛盾,導致同一種食物既被認為是“酸性食物”又被認為是“鹼性食物”,難以自圓其說。
4.人體內酸鹼永遠處於平衡狀態,無法通過飲食調節
事實上,人體的消化系統、排泄系統和呼吸系統都都能夠精密地控制酸鹼平衡,同時血液中有各類緩衝物質,它們組成了身體內部的酸鹼緩衝系統。在正常人體內,酸和鹼是永遠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比如不論是什麼食物,吃到胃裡都會變成酸性的,因為胃酸是含0.2—0.4%鹽酸的強酸。當食物從胃進入腸道,又會被鹼性的腸液影響,變成鹼性的。酸鹼度不同的食物無法改變人體體液的酸鹼度。
5.所謂的“鹼性食品”能保健並非因為其“鹼性”
被“酸鹼體質說”推崇的蔬菜、水果等“鹼性食品”,之所以對一些慢性疾病有預防作用,主要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所謂鹼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酸鹼體質說”的飲食觀念,糾正“酸性體質”靠每天引用蘇打水就可以解決問題,完全不用大費周折去吃各種“鹼性食品”——事實上,即便是蘇打水對人體體液酸鹼度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健康的飲食應該是均衡的飲食,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各種營養素的食物都應該適量地合理地攝取,而不必在意什麼酸鹼性。
6.人體的酸鹼度與疾病發生無關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酸鹼失衡並不容易發生。一味追求人體環境的鹼性反而不可取,很多有害微生物的生存環境都是偏鹼性的,如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偽科學在傳播過程中常常加入一些誇大其詞的元素,比如酸性體質易致癌的傳言,使得人們本著寧可信其有的心理,放鬆對謠言的戒備,從而大行其道。
7.腫瘤有眾多誘發因素,唯獨不包括“體液變酸”
(1)人體消化系統不同部位的pH值各有不同。
“酸性體質導致腫瘤”是“酸鹼體質說”經常提到的一個觀點,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腫瘤有很多種,每種腫瘤的誘發因素都不同,公認的致癌因素很多,到目前為止,醫學上並沒有人體酸鹼性和腫瘤誘因有關的這個說法。腫瘤是各種綜合因素導致的結果,不是一個酸性食物就能誘發的。
(2)腫瘤可能導致身體周邊微環境變酸,但反之不成立
並不是“酸性體質”這個“惡因”誘發了腫瘤。而需要將因果對倒過來,腫瘤的生長會導致實體瘤周邊的微環境變酸。科學研究發現,實體腫瘤周圍微環境的pH值的確比正常組織和器官要低。這是因為腫瘤細胞在在生長過程中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謝產物,使得腫瘤組織周邊的組織液pH值降低。此外腫瘤對體液酸鹼度的影響只局限於腫瘤組織周邊的微環境,尚無科學證據表明實體腫瘤會導致整個身體的體液都“變酸”。
(3)其他酸鹼中毒多由疾病導致,非因體液過酸過鹼致病
健康人的血液pH值在7.35到7.45之間。當血液pH值低於7.35,已經屬於酸中毒了,是需要治療的嚴重疾病。酸中毒一般是某種疾病的併發症,病因也複雜多樣。比如代謝性酸中毒可由腹膜炎、休克、高熱、腹瀉、腸瘺、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引起,而呼吸性酸中毒則可由腦膜炎、血栓、脊髓灰質炎、支氣管哮喘以及廣泛性肺疾病引起。
反之,如果血液的PH值高於7.45,則是鹼中毒,同樣是需要治療的嚴重疾病。所以並不是“鹼性體質”就是好的。酸鹼中毒多由疾病導致,而非因為體液過酸過鹼導致疾病,也不可能通過進食普通食物改變體液的酸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