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不要再相信有很多靈感的人是天生聰慧的人。不要再相信膽小鬼比冒失鬼更小心謹慎。本書能為我們打開更寬廣的思維空間。
內容簡介
你知道天是藍的,紅燈停綠燈行,等等。這些我們都認為是當然的。神經學家伯頓我們認為當然是來自我們控制的資源和掌握的知識。經過研究,數據顯示,伯頓提出我們所想的和我們所知道的是有差異的,我們經常會是想當然的狀態。
作者簡介
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舊金山醫院的雙料高材生。33歲成為加州大學錫安山醫院最年輕有為的神經科主任。他擅長把尖端神經科學、實驗數據和趣聞軼事相結合,提出極具挑戰性、開創性的觀點。
媒體評論
非常引人入勝。伯頓以風趣而深刻的方式引發我們對潛意識最深入的思考,質疑了我們最確定的看法。天空真的是藍色的嗎? ——《華爾街日報》
我評它超五星。這本書以巧妙的方式指出了我們思維的局限性。我現在明白了,我們每天根據自己無法控制的信息和因素進行決策,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同一事件的看法會那么不同的原因。 ——圖書試用網熱心讀者
目錄
序言 不經大腦的結論
第1章 遇到打劫,你會向劫匪開槍嗎
第2章 你對同一件事的記憶為什麼會改變
第3章 似曾相識感來自我們做過的夢嗎
第4章 為什麼有人總感覺門沒鎖好
第5章 “閃光”讓你想到的是搖滾音樂會還是電線短路
第6章 鼻子先撞到了門,為什麼腳趾頭也覺得疼
第7章 為什麼有人會喜歡背字典
第8章 為什麼冒失鬼和膽小鬼都愛賭上一把
第9章 為什麼靈感總惠顧某些幸運的人
第10章 醫生怎么會相信愛情能治癒紅斑狼瘡
第11章 誰能讓我們得永生,科學還是神
第12章 你蓄謀了20年的事,為什麼天知地知,就是你自己不知
後記 知識最重要的產物就是無知
序言
“我們是如何知道自己所知的事物的?”從我記事開始,我就一直痴迷於這個問題。在我做神經學者的40年中,我逐漸開始覺得,我們對自己思維的看法原來並非基於對自覺意識的理性分析。科學證據越來越清晰地表明,我們可能是藉助某些非自覺的情感來判斷我們的思維的,例如知道感、確信感和確定感。這樣的情感既會讓我們墜入愛河,也會讓我們勃然大怒。
我試圖理解我們為什麼以及如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感,這本書就是我苦苦思索的產物。我意識到,大腦跟任何一種複雜的生物系統一樣,可能具備某種自我監控系統——一套向自覺意識報告的信號,告訴自覺意識,潛意識正在進行什麼思維。
舉例來說,我們通過複雜的識別模式來識別面孔,這種識別模式在意識之外進行(通過潛意識的大腦機制進行)。而後,潛意識讓我們的自覺意識認出我們所識別的面孔。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機制通常被視做一個整體,其中一個機制負責識別面孔(認知行為),另一個負責通知我們(識別感)。
思維不僅包含思維行為,還隱含著對思維本性和品質的感覺,理解這種二元化能讓人豁然開朗。這種認識重塑了我看待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方方面面的方式,也讓我逐漸意識到,當今最大的社會問題有很多都源自我們的確定感。以這種確定感為基礎的就是,認為自己已經通過深思熟慮、邏輯推理、理性分析確定了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人們總是認為這種確定的感覺是通過辛辛苦苦的理性分析得來的,因而很難聽從不同意見。
舉例來說:不管有多明顯的跡象表明全球正在變暖,也還有人竭盡全力地反對這一看法;不管有多么確鑿的證據證明進化論的正確性,也還有人嚴格遵從聖經的創世論,堅決不肯接受進化論;不管看什麼電視新聞節目、看什麼報紙報導,你都會看到有些人堅決維護某些最不可思議、最不可理喻、最違背邏輯的觀點,似乎這些觀點正確得不得了。悲哀的是,每個發言人都完全相信自己的觀點來自嚴密的邏輯分析,但事實上,他們是受到自己生物構造的誘導才產生了無意識的確定感。
後記
知道感、熟悉感、陌生感和真實感不僅僅是與複雜的局部癲癇發作和顳葉腦刺激有關的神經性好奇心。它們並不十分符合心理功能的標準類別,這跟情感、情緒或思想不同。它們總體上代表著心理活動某個獨立類型的某些方面:一個讓我們產生意識的內在監控系統,它可以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思想,從而產生影響,並進行判斷和評估。
正確或錯誤的感覺來自哪裡
最明顯的類推法就是身體上各種感官系統的原理:通過視聽,我們與周圍的世界保持聯絡。我們還有很多獨一無二的感官功能,可以評估自己的內部系統。當我們的身體需要食物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飢餓;當我們脫水需要水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口渴。如果我們具備將自己和外部世界聯繫在一起的感官系統,並由這些感官系統通知我們身體的內在需求,那么我們也可能具備一個感官系統,以告知我們意識在做什麼。為了意識到思考,我們需要一種感受來告訴我們:我們正在思考。為了獎勵學習認知,我們需要有步入正軌的感覺或者正確感,而且有類似感覺可以獎賞和鼓勵尚未證實的思想——也就是那些最終會變成有益新思路的遐想和隨感。
為了成為強有力的有效獎勵,知道感和確信感這些感受必須感覺上去像是有自覺意識的、經過深思熟慮的論斷。結果,大腦形成了一系列感覺上去像是思想卻又不是思想的心理感受。
這些無法控制的隨意感覺確實是意識的感受,而作為感受,它們受到所有感官系統中各種常見的感知幻象的影響。例如,時間體驗中的暫時性改變在視覺系統中每天都在發生(飛來的壘球的實例)。將這種理解運用到心理狀態中就有助於我們看到,知道感事實上早於思想產生,還負責將思想帶入意識,但它看上去似乎是對想法的回應(例如“這肯定是伊茲家”的實例)。
文摘
滿臉通紅的泌尿科醫生打斷了我的話,堅持要病理學家承認他是錯誤的。病理學家拒絕承認自己是錯誤的,轉而向我說:“告訴他們,伯頓,當時你不是跟我一起在酒吧里嗎?”
“饒了我吧,我記不得了。”
“不可能,”兩名交戰的醫生同時說,“大家都記得甘迺迪被暗殺事件。”
當你做不出來數學題目、物理題目的時候,父母和老師總是叫你再努力些,再好好想想。你的知識乾涸了,但他們認為更多的努力能在乾涸的知識和感到理解之間架起橋樑。要是不這么想,我們就會在剛剛感覺問題無法理解時立刻放棄思考。邏輯和推理很少是令人信服的,因此我們開始憑空想像。
那么,到底該採用什麼來彌補失蹤的知道感呢?是應該更用心地去想,還是應該更漫不經心、順其自然?讓我們先來看看一種奇怪的現象——盲視,也許這是研究知道感缺失的最佳例子。
眼睛看不見,腦子看得見
一位病人中風了,中風破壞了他大腦的一部分,使他無法意識到自己看到了東西。現在,打開他眼前的燈。病人說他什麼都看不到,可他卻能相當準確地指出手電筒亮燈的位置。他覺得自己是亂猜的,但是他不知道,任何猜測都不可能做到如此準確。
這怎么可能呢?
當有物體迅速靠近或者遠離的時候,我們會把頭轉到那個方向,以讓眼睛探測是否有危險。即刻的反應比耗時的、有意識的感知和深思熟慮更有進化上的意義。從廣義上講,你可以說大腦的某些區域“看到”了危險,但沒有將看得見的圖像傳送到意識里。
盲視病人的視覺定位和導航系統是原始的、無意識的。病人在潛意識裡察覺了光線的位置,但沒有引發知道感,因為這種覺察到不了大腦,所以無法產生任何感覺。因此,病人堅持聲稱他沒看到光線,但他顯然對光線的位置有一種潛意識的知曉,只是他並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
從盲視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知道和對這種知道的意識之間是相互脫節的。不受我們的控制。盲視通常因中風引起,這樣的病例十分罕見,但是,知道感的錯誤表達卻是日常現象。我們從思考自己的回憶開始,來看看知道感的各種錯誤表達。
我千真萬確地記得
想想看,甘迺迪被暗殺的時候你在哪兒?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時候你在哪兒?紐約世貿中心遭到空襲的時候你又在哪兒?現在再問問自己,你對那些回憶有多確定。如果你覺得非常確定,那么請繼續保持這種感覺,然後讀讀下面的“挑戰者”號研究案例。如果你不記得自己當時在哪兒,就問問自己是如何知道自己不記得的。不管你是否記得自己在哪裡,你都要努力弄清楚你對這種回憶的確定程度。
在“挑戰者”號爆炸的那天,研究。閃光燈效應”記憶(對極度戲劇化事件的回憶)的心理學家烏爾里克·奈瑟(UlricNeisser)讓他班上的106名學生寫下他們是如何聽到爆炸訊息的,以及當時他們在哪裡、在乾什麼,聽到爆炸訊息是什麼樣的感覺。兩年半後,他們再次接受了訪談,結果顯示:25%的學生所說的跟他們原來日記記錄的截然不同,一大半人錯得不算太離譜;真正把所有細節都寫正確的人不足10%。然而,在他們看到原來寫的日記前,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記憶正確無誤。
我們只能無奈地承認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的事實。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曾親眼看過一件事隨著人們的重述而不斷發生變化。在很多次家庭聚會上,我們都聽到曾經熟悉的共同經歷變得說不清楚,對同一件事情常常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描述,但是大家又都堅持自己的說法。所以說,看到自己的記憶跟寫的日記不一樣也沒什麼好奇怪的。然而在挑戰者號研究中,學生們面對他們自相矛盾的記述時的反應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許多人都信誓旦旦地說自己錯誤的記憶是正確的,就算把他們自己親筆寫的日記給他們看也無濟於事,一個學生竟然這樣解釋道:“這的確是我的筆跡,但事情不是那樣的。”
一句話總結:
人們認為自己確定地知道時,實際上不來源於理性,而僅僅是一種感覺——這,就是最致命的錯誤。
這本書是神經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主要由這樣一個問題引出:我們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知道?
本書最為奇妙的過程,是讓我們體驗了什麼是“知道感”。請按照正常速度閱讀下面這段話,不要略讀,不要半途而廢,更不要跳到最後尋找答案和解釋。因為一旦你知道了答案,這種感覺就再也無法體驗到了。讀完後,先花點時間問問自己,感覺如何?讀完解釋後,再度一遍。注意那種感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