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高昂的人情消費已成為中國社會的“時尚病”,無論是嫁娶、得子或老病,親戚、朋友及同事不僅要送個紅包表示一下,而且數額越送越大,人情消費令普通人叫苦不迭。
從官方到民間,人情貨幣化已經十分嚴重,甚至陷入一種投資回報的運作模式。長此以往,“人情”味道越來越淡,交易味道越來越濃,陷入人情消費名目越來越多的惡循環之中。
原因分析

中國人都重人情、愛面子,不去就沒法再跟人打交道了,而且禮輕了還覺得拿不出手。為了這份人情,只好硬著頭皮去吃‘高價飯’。吃“高價飯”已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口頭禪。
人人都厭惡這等風氣,但誰都不願意先停止,否則就吃虧。一旦發生人情來往、進入人情消費的圈子,這條人情消費鏈不但不會輕易斷掉,而且會越拉越緊。
社會影響
過度的人情消費危害還不單單癟了錢包、費了心思,人情消費過重會無意中助長灰色收入、敗壞政風。現實中人情消費更成為某些貪腐分子趁機斂財、滋生腐敗的溫床。
相關建議
為了方便人們進行收情管理、送情管理,網路上甚至出現了專門管理人情消費的理財軟體。還有網友總結出一套可以充分抵制通貨膨脹的隨禮方法:“以後每參加一個婚禮,我都打一個白條,後面寫上溫馨提示:請持此券參加我的婚禮。”
不少人建議倡導一種理性的新型人情消費模式。比如可以採取一些更有心意的方式傳遞人情,寄張賀卡、打個電話、送束鮮花或者組織一些小型聚會,既交流感情、又節約實惠。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3年02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