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胡同第幾槐

人在胡同第幾槐

《人在胡同第幾槐》是劉心武2008年創作的隨筆的集合。這些文字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的心靈體驗,內容廣博,措辭講究,字裡行間充滿著人情味。胡同是老北京的象徵,是劉心武生命依戀的空間,心靈悸動的源泉;槐,是北方最常見的樹木,是平民化的體現。而《人在胡同第幾槐》是劉心武獻給廣大讀者的一束采自心田深處的鮮花。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劉心武:1942年出生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發軔作。長篇小說《鐘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四牌樓》獲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獎。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陸續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錄製播出《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系列節目並推出同名著作1-4部,引發國內新的《紅樓夢》熱。除小說與《紅樓夢》研究外,還從事建築評論和隨筆寫作。

編輯推薦

《人在胡同第幾槐》是著名作家劉心武一年來閉門謝客的最新著作

本書是劉心武2008年創作的隨筆的集合。這些文字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的心靈體驗,內容廣博,字裡行間充滿人情味道。

最樸實的平民化文字,最大眾化的文化解讀。

胡同既是我生命依戀的空間,也是我心靈悸動的源泉。“槐”則是平民化文字的象徵。……我覺得,編印這本書,實際上也就是我站在槐樹的陰涼下等候知音。——劉心武

較為寬泛的讀者群體。

本書的讀者定位。除了紅學愛好者對劉心武的延伸關注之外,因其文字的閱讀性極強,同時大中小學生及普通大眾均會成為本書的閱讀群體。

目錄

我在樹陰下等你(自序)……………………1

人在胡同第幾槐……………………………………1

野薄荷………………………………………………5

新手繭………………………………………………8

如同理財那樣理慧………………………………11

深海不棄涓流……………………………………14

動物園裡觀植物…………………………………18

心財至貴…………………………………………21

從抖腿到凝神……………………………………24

找不同……………………………………………27

謝幕與終曲………………………………………30

二勇………………………………………………33

備好麻秸待踩歲…………………………………36

舞龍尾……………………………………………40

玉帶林中掛………………………………………43

喜喉嚨……………………………………………46

大頭娃娃舞………………………………………49

茶搭子·熱水瓶·飲水機…………………………52

刺青農民工…………………………………………56

兩代榮國公…………………………………………59

慎用乾冰……………………………………………62

內膽存情……………………………………………65

人生好時光…………………………………………68

安燈泡的人…………………………………………71

傅恆何時歸故里?…………………………………74

  “潑水節”……………………………………………77

  “杜絲”莫問鄰……………………………………80

視窗比電視好看……………………………………83

如喪手機……………………………………………86

一九七八年春:為愛情恢復位置…………………89

修復功能…………………………………………94

  “衛生王子”………………………………………97

一張照片的故事…………………………………100

一粒熟米…………………………………………107

剩花………………………………………………111

阿其那之妻………………………………………114

引見………………………………………………118

勘誤之味…………………………………………121

永遠的天府………………………………………124

記著·記住·記得…………………………………127

認錯人……………………………………………130

你的對應樹………………………………………133

  “千萬別說抱過我”………………………………136

退羞………………………………………………139

帶福斯特品京菜…………………………………143

萬國旗飄揚………………………………………146

雨水窪……………………………………………149

平·安·樂…………………………………………152

懂你懂我…………………………………………155

有糖大家甜………………………………………158

永遠記住他………………………………………162

兜風………………………………………………165

把它看慣…………………………………………168

輪椅第一天………………………………………171

心有斑馬眼有燈…………………………………174

閒為仙人掃落花…………………………………177

北院大太太………………………………………180

巴金與章仲鍔的行為寫作………………………183

發現詩意…………………………………………197

有杯咖啡永遠熱…………………………………200

淨餓………………………………………………203

謝晉仙逝使我憬悟………………………………206

你讀茅盾了嗎?…………………………………212

一刻鐘……………………………………………215

維也納牛肉餅……………………………………218

隨柳而動…………………………………………222

梅蘭芳之謎………………………………………225

 《班主任》里的書名……………………………228

村中又聞餷香…………………………………234

乘著電波的翅膀…………………………………237

蜘蛛腳與翅膀……………………………………241

……

相關信息

那天在街頭散步,忽然被一位路人認出,他熱情地招呼我:"劉心武吧?你住在附近?"

我告訴他:"是暫時住到這邊兒。"看他滿臉歡喜的表情,我說:"我也很高興遇上你。對我的講座有什麼意見,儘管給我提出來!"

"講座?"那瘦高的中年男子笑了:"啊,你以為我是你那揭秘《紅樓夢》講座的冬粉吧?我倒確實是從《百家講壇》節目裡熟悉你模樣的,不過,說老實話,你的講座我看得不多,要說是你的冬粉,那並不是因為揭秘《紅樓夢》,我是你隨筆的冬粉!你在《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上的《溫榆齋隨筆》,我篇篇都看,看完還剪貼起來……"

啊!我的隨筆也有冬粉啊!

"你的隨筆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不重樣兒,有嚼頭兒,行文措詞挺講究,讀起來跟啃甘蔗似的,從梢往下,越來越甜,看完一遍,隔段兒時間再讀,還能出新的心得……"

我當然應該謙虛。把這位讀友的這些話記錄在這裡,說實在的我有心理障礙,一定會有人認為我是藉此吹擂自己。但這是那天發生的真實情況,他確實如此這般地肯定了我的文字耕耘。我說過很多次"期盼批評指正",那也不是虛偽矯情,但我此刻要在這裡真情表白:我同樣需要支持鼓勵。如果你讀了我的文章確實覺得不錯,我希望你能跟這位讀友一樣--快把好話說出口!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每年寫出、發表大量隨筆。在《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開闢《溫榆齋隨筆》專欄,已有十多年之久,而二○○八年在在這個專欄里發的文章最多,基本上達到了每周一篇。當然,在別的報刊上,我也還有文章發表。到二○○九年春節在鞭炮聲中一算,二○○八年全年的散文隨筆文章共七十篇,超過了十萬字。於是,決定編成這樣一個集子,給自己的生命留下新的心靈軌跡,也為上面提到的那樣的冬粉--也許像他那樣的喜歡我散文隨筆的人士並不多,甚至只有他那么一個。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獻上一束采自心田的鮮花。

小說當然是很好的文學形式,人們重視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理所應當。但是,就我們民族自身而言,從文學史的長河考察,就不難發現,詩歌與散文,實際是比小說更具代表性的文學形式。散文這個名稱,在上世紀白話文學之前,似乎還不流行。那以前和那以後,出現過許多概念上有所重疊的文學樣式的稱謂:筆記,小品,札記(記),遊記,隨筆,雜文……而我以為,隨筆這個稱謂,概括性最強,我們應該不薄小說愛隨筆,才是創作與閱讀的正理。

我把城裡書房,稱做"綠葉居",取"我愛每一片綠葉"之意。郊區書房因為離溫榆河近,就稱"溫榆齋"。北京的樹,城裡,我最愛的是槐樹,城外呢,則見榆樹就心生歡喜。二○○八年我寫出的第一篇散文,是《人在胡同第幾槐》,也就用這個題目,做這個集子的書名。

我說過,我近年的寫作,是種"四棵樹"。第一棵是"小說樹",我作為隨筆發表的文章里,有的實際上很接近"小小說"(《北京晚報》一創刊,《五色土》副刊就設有"一分鐘小說"專欄,而我在半個世紀以前,即一九五九年,就在《五色土》上發表了"一分鐘小說",一九八○年《北京晚報》復刊第一期上的《五色土》的"一分鐘小說",刊發的也是我的作品:《新豆汁兒記》)。我一直主張好的散文、隨筆,應該有人物、有情節、有細節,在很短的篇幅里,能夠起承轉合,以跌宕甚至懸念抓住讀者。我種的第二棵樹,就是"隨筆樹",正宗的隨筆與正宗的小說的最大區別,就是應該避免虛構,並且將一種感悟呈現出來。第三棵樹呢,則是建築評論,我有的隨筆,就屬於建築評論性質,可以叫作"建築隨筆"。第四棵樹就是《紅樓夢》研究,除了在《百家講壇》上開講並將講稿整理成書,我也以隨筆形式呈現自己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人在胡同第幾槐》這個書名,我覺得足以概括出我這些文章的內涵與韻味。我的隨筆里是有"人"的(絕不是光有"理"),而我定居北京已逾五十八年,"胡同",既是我生命依戀的空間,也是我心靈悸動的源泉。"槐",則是平民化文字的象徵。我這些文字,就是寫給像街上遇到我的那樣的普通人讀的。我覺得,編印出這本書,實際上也就是我站在槐樹或榆樹的陰涼兒下,等候知音。

集子裡的文章,按寫作時間排列。我覺得這樣"花插"著比刻板地"撮堆兒"更自然也更親切。

已經奔七十去了,作為一個"老小孩",雖然仍喜歡聽表揚,到頭來,我還是要說一聲:不吝賜教。畢竟,活到老,要學到老,讀者是作者永遠的老師,該表揚表揚,該批評批評,寫作者才能"天天向上"。

二○○九年二月十六日綠葉居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