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4世紀中葉,統治中亞的原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台汗國分裂為東察合台汗國、西察合台汗國二部,東察合台汗國的國王(汗)主要活動於別失八里(八里為突厥語,意“城”)之地,明人記載即稱東察合台汗國為“別失八里”。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四年秋七月癸丑,別失里八朝貢。
永樂十六年(1418),歪思成為東察合台汗國君主,舉眾西遷伊犁河谷(今新疆伊寧地區)的亦力把里地區。“亦力”應即伊犁的另一音譯,於是明朝改稱東察合台汗國為“亦力把里”。歪思與明朝繼續保持聯繫,貢奉不絕。
歪思死後,其後裔爭奪王位,東察合台汗國內亂,不過以亦力把里為中心的汗廷繼續向明朝朝貢。成化元年(1465),明朝政府以西域各國進貢的次數和人數太多,疲於迎接,便加以限制,規定亦力把里三五年一次,每次不得過十人。此後朝貢漸稀。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亦力把里來朝貢後,明朝就不再有關於亦力把里的記載。此后土魯番成為東察合台汗國的首都,明人記載即稱之為“土魯番”,而亦力把里地區(伊犁河流域)的遊牧部落大多投靠哈薩克汗國,成為其大玉茲的組成部分。
經濟
亦力把里時期的東察合台汗國的經濟以遊牧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