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年殘秋偶作

亥年殘秋偶作

查《魯迅日記》,此詩在1935年12月5日寫在條幅上贈給許壽裳。看條幅手跡,詩末有“亥年殘秋偶作錄應季巿吾兄教正”字樣。亥年,即乙亥年,是公元1935年;殘秋,當在十月間。《集外集拾遺》中也就以“亥年殘秋偶作”做了題目。1935年,在國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的歷史背景下。這是一首憂國憂民的述懷詩。它寫在革命最困難的時刻,因而悲壯沉鬱。

簡介

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
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乾。

理解

1935年10月間,國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一百萬軍隊、二百架飛機,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反革命軍事“圍剿”。由於當時黨中央主要領導人的指揮錯誤,工農紅軍在反“圍剿”戰中不斷失利。1934年10月,黨中央決定西撤,開始長征。經過二萬五千里的行程,走過十一個省,經歷無數激烈的戰鬥,克服了過雪山、草地等等艱險困苦,在毛澤東領導下,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的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了陝北的保全縣,與陝北紅軍會師,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但從本詩的內容來看,魯迅當時可能還沒有得到紅軍長征勝利的訊息。
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也正在步步緊迫。1933年日軍攻入山海關後,華北各省實際上已在日軍監視之下。1935年5月,以天津兩個親日報社社長被暗殺等事為藉口,從東北調大軍開入關內,製造“華北事件”。國民黨反動派屈膝求和,簽訂了“何梅協定”,答應在河北撤銷國民黨、政府和軍事機構,實際上是讓河北省在日本控制之下。與“華北事件”同時,又以類似藉口,製造“張北事件”,簽訂“秦土協定”,察哈爾省就為日本所控制。到了9、10月間,日本侵略者正在積極策劃“華北五省獨立”,實行“華北自治”。同時,國民黨政府為奉行所簽訂的協定,在9、10月間,把幾十萬駐軍和全部黨政機關人員從河北、察哈爾撤走,紛紛南逃。國民黨政府向侵略者“割讓華北五省”的傳言正在逐步成為事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