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效率的提出
Rubinstein(1975)區分了交換效率、生產效率和信息效率的不同含義。其中,交換效率參與者沒有動機去創造市場所沒有提供的交易安排;生產效率:追求價值最大化的企業制定帕累托最優的生產決策內涵;信息效率:當前證券價格無成本被所有市場參與者知道,同時關於未來證券價格變動的信息已經充分反映到當前價格中。和其它經濟學家一樣,他沒有將交換效率從帕累托效率中剝離出來,只是簡單地將交換效率和生產效率視為帕累托效率在交換和生產兩個領域中的套用。本文認同並繼續使用Rubinstein對交換效率的定義,但是指明交換效率與帕累托效率有著本質的區別,交換效率應該作為衡量經濟自由程度的指標,用以評估動態制度環境中市場交換的自由程度;而帕累托效率則是指靜態制度環境中資源配置實現均衡狀態。在理想的完美模型中,區分交換有效與帕累托最優是困難而且無意義的。因為在產權明晰,信息完全,不存在壟斷的完美市場中,如果市場參與者沒有受到市場之外的強制力量作用,那么經濟人的逐利性會使參與者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完成全部互利交易,因此市場參與者不會再有動機去創造市場所沒有提供的交易安排,市場達到交換有效。同樣,在理想模型中,經濟人的理性和資源的稀缺性產生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按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經濟將達到帕累托最優。因而在完美市場中,交換有效和帕累托最優等價,兩者與完全競爭互為充要條件。
儘管在理想模型中區分交換有效與帕累托最優沒有意義,但是在現實經濟中,交換效率顯示出了與帕累托有效的本質區別。帕累托效率根據定義可以在任何經濟制度中實現,這一點我們將在下一節展開,然而交換效率是與經濟自由程度正相關,制度的經濟自由程度越低時,其交換效率也就越低,制度越接近理想模型時,其交換效率越高,因而交換效率可以作為一個指標度量經濟制度是否接近理想模型。如果越接近理想市場模型的經濟制度在市場配置資源方面越有效率,那么交換效率也就可以作為一個衡量制度配置資源效率或是否達到帕累托最優的指標。
交換效率與帕累托效率的聯繫與區別
交換效率應該作為衡量經濟自由程度的指標,用以評估動態制度環境中市場交換的自由程度;而帕累托效率則是指靜態制度環境中資源配置實現均衡狀態。在理想模型中,區分交換有效與帕累托最優是困難而且無意義的。因為在產權明晰、信息完全、不存在壟斷的完美市場中,如果市場參與者沒有受到市場之外的強制力量作用,那么經濟人的逐利性會使參與者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完成全部互利交易,因此市場參與者不會再有動機去創造市場所沒有提供的交易安排,市場達到交換有效。同樣,在理想模型中,經濟人的理性和資源的稀缺性產生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按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經濟將達到帕累托最優。因而在完美市場中,交換有效和帕累托最優等價,這兩者與完全競爭互為充要條件。
儘管在理想模型中區分交換有效與帕累托最優沒有意義,但在現實經濟中,交換效率顯示出了與帕累托有效的本質區別。帕累托有效是描述靜態制度環境中資源配置的最佳狀態,即在既定的制度環境中,沒有一個人的福利可以在不損害他人的福利的情況下得以改善的。按這一定義,帕累托有效可以在具有不同交換效率的制度環境中實現,正如姚洋(2001)所引用布羅姆利和張五常的觀點, “帕累托效率不是一個衡量經濟制度好壞的指標,因為任何經濟制度都可以達到帕累托效率”。因而失去了作為考評制度優劣指標的功能。然而交換效率是與經濟自由程度正相關,制度的經濟自由程度越低,其交換效率也就越低,制度越接近理想模型,其交換效率越高,因而交換效率可以作為一個指標度量經濟制度是否接近理想模型。如果越接近理想市場模型的經濟制度在市場配置資源方面越有效率,那么交換效率也就可以作為一個衡量制度配置資源效率或是否達到帕累托最優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