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亞齊達魯薩蘭特區位於印度尼西亞最西部,蘇門答臘島北端,北挾馬六甲海峽、西臨印度洋,距離雅加達1750公里,全境面積57365平方公里,約為印度尼西亞國土總面積3%(占蘇門達臘島面積之12.26%),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三個特別行政區之一;該區為伊斯蘭在馬來世界最早奠基之處,也是印度尼西亞最篤信伊斯蘭教的地區,全境人口約401萬,其中近98.11%信奉伊斯蘭教,其他宗教信仰比例甚低(基督教1.32%、天主教0.16%、印度教0.02%、佛教0.37%),境內計有2359間清真寺(Mosque)、6408間祈禱屋(Meunasah)及2955間祈禱室(Mushalla),歷來享有“麥加走廊”(SerambiMekkah)之稱,在伊斯蘭宗教及文化傳播上具有特殊地位。
首府
班達亞齊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最西北端,為亞齊特別行政區的首府以及該特區的最大城市。舊名“哥打拉夜”或“大亞齊”,亦名“拜都拉赫曼”。
人口203,553人,面積61,065平方公里。班達亞齊由SultanAlaidinJohansyah建於1205年,是東南亞歷史悠久的伊斯蘭城市之一。伊斯蘭教自班達亞齊傳入東南亞,以“通往麥加的門戶”而聞名。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海域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底發生9級地震,引發了一場波及亞非兩大洲十二個國家的罕見大海嘯。而距離震中最近的印度尼西亞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市,首當其衝,傷亡和損失最為慘重。
歷史
1949年印尼脫離荷蘭殖民獨立,並以武力占領亞齊。然而在20世紀初之前,亞齊從未被荷蘭正式統治過,這點與在18世紀已被荷蘭占領的印尼不同。因此,亞齊分離主義者認為亞齊應有權決定自己是否加入印尼。1976年,武裝組織自由亞齊運動成立,以暴力方式爭取獨立。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引發的海嘯嚴重摧毀亞齊。
2005年7月17日印尼政府和亞齊分離主義人士,在芬蘭達成和議,宣布8月中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正式簽署諒解備忘錄。12月,印尼軍方大抵完成撤軍,結束近30年的流血衝突,和平露出曙光。2006年7月11日,印度尼西亞國會通過了《亞齊自治法》,賦予亞齊省地方政府更大的自治權。
經濟
亞齊省在破壞性的海嘯後經濟成長緩慢,直到2006年,增長了7.7%。這個增長主要受災後重建效應所驅動,主要增長的行業在建築、建設方面。
自2003年以來,種族衝突結束了,重建項目導致了經濟結構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服務業如今扮演了一個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時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繼續下降。經濟繼續依賴於將要耗盡的油氣資源和農業。
在2005年12月達到最高點的41.5%後,通貨膨脹率開始持續穩定的下降,到2007年6月為8.5%,已經接近於印尼的全國水平5.7%。持續的通脹表明亞齊省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仍然是印尼全國最高的,這導致了在通脹率和工資數據兩方面反映出亞齊的成本競爭力在下降儘管通脹率在緩慢的降低,但CPI仍然在海嘯過後穩定的上升。拿2002年的數據作為基數,亞齊的CPI在2007年漲到了185.6,而當時全國的CPI漲到了148.2。那時在某些特殊行業名義工資漲了不少,例如建設行業,工人每天的名義工資平均幾乎漲到了60000印尼盾,而海嘯前為29000印尼盾。這在亞齊省地區最低工資中也有表現,在海嘯前的550000印尼盾變為2007年的850000印尼盾,漲了55%,而鄰近省份北蘇門答臘增長了42%,從537000印尼盾到761000印尼盾。在2005年海嘯過後貧困率有所上升,但比預期的要好些。2006年貧困率降到了比海嘯前還低的位置,這被歸因為災後重建活動以及種族衝突的結束促進了貧困率的降低,也反映出海嘯帶來的貧困是短期的。然而,貧困在亞齊省的嚴重性仍然高於印尼的其他地區,許多亞齊人現在仍然易受到來自其他種族的攻擊,當局加強了在重建繁榮結束之後經濟需要軟著陸的需求。
政治鬥爭進程
亞齊擁有十分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金銀礦、橡膠和木材等自然資源,是印尼資源最富庶的省份之一。但是,豐富的資源並沒有給當地人帶來財富,當地居民的生活長期處於貧困狀態。1976年12月,一些反政府人士開始利用亞齊經濟凋敝、人們生活貧困等因素,與中央政府進行武裝對抗,並成立了“自由亞齊運動”(簡稱“亞獨”)。
“自由亞齊運動”從成立之日起,就以資源分配不均和宗教文化差異為由,要求在亞齊成立一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並不斷與政府軍發生武裝衝突。但長期以來,印尼歷屆政府都堅決反對亞齊獨立,並對其武裝進行軍事打擊。
1999年瓦希德總統執政後,印尼政府大力倡導民族和解,同意讓亞齊享有廣泛自治,地方政府可管理75%的財政來源,但堅決反對亞齊獨立。為了緩解雙方的矛盾,印尼國會還成立了亞齊問題特別委員會,專門處理亞齊問題。同時,印尼政府也與“自由亞齊運動”領導人開始談判。
2001年2月,在多次談判未果和停火協定沒有得到執行的情況下,瓦希德政府宣布對“自由亞齊運動”採取“堅決行動”,並於3月宣布“自由亞齊運動”為分離主義組織。
梅加瓦蒂上台後,印尼政府繼續與“自由亞齊運動”談判。2003年5月18日,印尼政府同“自由亞齊運動”在日本首都東京舉行的談判破裂,印尼總統梅加瓦蒂隨即宣布從19日凌晨起在亞齊省實行戒嚴,強化軍事管制。印尼軍隊隨即展開了近30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對“自由亞齊運動”進行空中和地面打擊。據印尼官方宣布,經過一年多的軍事行動,政府基本收復了亞齊的基層政權,恢復了政府的行政控制,並嚴重削弱了“自由亞齊運動”的武裝力量。
2004年12月,地震、海嘯災難發生後,印尼政府開始與“自由亞齊運動”領導人就停火問題進行接觸,為了全力救災,雙方達成了停火協定。
2005年1月至5月,在芬蘭前總統阿赫蒂薩里的調解下,印尼政府和“自由亞齊運動”代表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了數輪和談。在談判過程中,雙方立場逐漸接近。在第二輪談判中,“自由亞齊運動”開始不再堅持獨立的立場,並在第三輪談判中同意放棄獨立要求。5月31日,第四輪談判結束,雙方同意就結束亞齊暴力衝突起草一份和平協定,並決定於7月12日進行新一輪談判。7月16日,印度尼西亞政府與“自由亞齊運動”談判代表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的第五輪和談中就和平協定達成意向性協定,雙方將提交各自領導層批准,並將於8月中旬正式簽署和平協定。8月15日,印尼政府和“自由亞齊運動”在赫爾辛基正式簽署和平協定。根據協定,“自由亞齊運動”不再要求亞齊獨立並解除武裝。同時,政府撤出在亞齊的編制外駐軍和警察,特赦“自由亞齊運動”政治犯。8月31日,印尼政府釋放了在押的1424名“自由亞齊運動”政治犯。
2005年12月,國際監督機構人士和印度尼西亞政府官員均證實,“自由亞齊運動”已經完成了解除自身武裝的工作。“自由亞齊運動”向政府上繳了840件武器,政府方面按照和平協定的規定,在12月29日以前將多餘的政府軍士兵和警察有序撤出亞齊。同月27日,“自由亞齊運動”宣布解散其軍事組織“亞齊國民軍”。
2006年7月,印度尼西亞國會通過了《亞齊自治法》,賦予亞齊省地方政府更大的自治權。根據《亞齊自治法》,亞齊開發石油和天然氣收入的70%將由本省支配。該法還規定曾經從事分離主義活動的人可以組建政黨,並參加各級政府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