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ACU—— 即將誕生的亞洲貨幣單位英文名稱為“ACU”。
13國—— 亞洲貨幣單位將組合進日本、韓國、中國以及東協10國等13個國家的貨幣。
比重—— 參照歐元的前身歐洲貨幣單位設計的,採用“一籃子貨幣方式”,日元、人民幣和韓元的比重較大。
ABG組織—— 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協10國的央行和財政部官員們在曼谷會議上曾簽署協定,計畫建立ABG組織(Asian Bellagio Group)來幫助協調亞洲各國央行和財政部長的貨幣行動。決定建立這個組織,說明亞洲各國在促成地區緊密合作、防範貨幣危機方面是有所共識的。
背景
業內專家認為,亞洲各國經歷了1997年的金融危機之後,都渴望維持匯率的穩定。而且,區域內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不斷增加,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勢頭迅速發展。現在區域內大部分國家重視貨幣與美元的聯動,隨著區域內貿易和投資的快速發展,有必要將亞洲國家的貨幣浮動幅度控制在小範圍內。
2006年初,亞洲開發銀行宣布,將以中日韓和東協國家等15種貨幣加權平均為基礎,於6月推出“亞洲貨幣單位”。此後5月,10 3財長會議在印度通過清邁倡議下貨幣互換集體決策機制的《主要原則》,規定所有雙邊貨幣互換協定簽約國在任何一方出現緊急情況時,可以同時並及時向其提供流動性支持,從而使10 3財金合作由鬆散的雙邊互換向多邊機制化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會議還決定在清邁倡議框架下成立專家組及經濟金融監測技術工作組,並同意在學術層面開展對創建亞洲區域貨幣單位的研究。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日本曾提出亞洲貨幣基金構想,但因遭到美和國際貨幣基金的反對而流產。溫家寶總理在2003年10 3領導人會議上,首次提出推進貨幣互換協定多邊化倡議,受到各方支持。
現狀
亞洲諸國開始籌備“亞洲貨幣單位”。不細心的人士以為,亞洲會很快發行自己的統一貨幣了。比照歐洲發行“歐元”,從制定“歐洲貨幣單位”開始,他們走過了幾十年的路程,直至今天,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國家英國,依然沒有加入“歐元”,其實也就是還沒看好“歐元”。也就是說,“亞洲貨幣單位”即使制定出來,還有好幾十年的道路要走。倘若說以“東協”為雛形,未來的“亞洲經濟共同體”的路程要比“東協”的壽命還要長才行。
如同某些憲政國家有“影子內閣”一般道理,“歐洲貨幣單位”是“影子貨幣”,未來的“亞洲貨幣單位”也是“影子貨幣”。按照參加國的經濟權重配置其在“貨幣單位”中的權重,並由此搭建起來影子般的貨幣指數體系。也就是說,參加國的經濟分量越重,其本國貨幣在指數體系中分量越重,影響也就越大,反之亦然。這類貨幣俱樂部,通常來看,是經濟大國的牌局,只有經濟大國樂意的情形下,事情才能有所推進,如同歐洲是英、法、德三國做用一樣。
歐洲,至晚於戰後歐洲復興後,英國、法國、德國就是“獨立貨幣”,也就是說解脫了和美元的硬性掛鈎,自主制定自己的貨幣政策和貨幣結構。也正因為國別貨幣的各自獨立性,也產生貨幣聯繫的需求。並隨著國別間經濟一體性的提高,需要建立一個可以統一識別且穩定關係的指標體系,這就是“歐洲貨幣單位”。“貨幣單位”不具有控制性,體現的是貨幣之間的聯繫性,相對穩定的“貨幣單位”可以用作國別間貿易、投資和金融的貨幣價格尺度,這就是“貨幣單位”的機理。
但亞洲呢?比如中國,現在是和美元掛鈎的貨幣,香港、新加坡以及台灣的貨幣也是如此,韓國、馬來西亞、泰國也不是國際意義上的“獨立貨幣”。倘若這些國家為基礎地建立“亞洲貨幣體系”,這簡直就是“美元貨幣體系”。所以,“亞洲貨幣體系”必須在這些國家解脫與美元掛鈎前提下才能繭作雛形,才能居有在國際貨幣市場獨立價值的尺度標準。“獨立貨幣”,要求其貨幣政策獨立,國內經濟穩定,國別間貿易密度大,甚至其勞動力能自由流動,這是“歐洲貨幣單位”為後來者留下的經驗。
一個穩定的“貨幣單位”才能成為國際結算的參照“貨幣”,才能成為“記賬”的價格指數,比如“亞行”應當在“亞洲貨幣單位”的價格上發行債券並以之記賬並結算,而改變其以前僅僅按照國際硬通貨進行的狀態。這不是政治信心的事情,而是經濟能力問題。倘若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依然以美元或者歐元來定位,這個貨幣體系的意義就得不到體現,其貨幣價值,哪怕是影子,也不能獨立確定。在很多貨幣依然與美元掛鈎的當下,在這些貨幣的屬國沒有獨立貨幣能力條件下,“亞洲貨幣體系”是一宗很困難的概念。
亞洲國家中,普遍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國家”極少,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即使日本,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程度也不低,尤其是關於“經濟要素”或者“市場要素”方面的干預。其實,也正是這些要素的市場封閉,才決定了其貨幣只好與硬通貨掛鈎的現實。因為的確,獨立貨幣的穩健能力就是,也只能是,基於經濟要素的市場體現。要素在市場上的流通性越好,其市場的穩健能力也就越高,一旦為更廣懋的市場所認可,獨立貨幣的價值也就必然得到貨幣市場的認可。但這些,在政治集權的國家是無法想像。
顯然,貨幣穩定能力來源於市場知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信用機制”。“國家干預”或者說“政府干預”,即便體現出激動人心的過程,其最終效應也是測不準的,除非這樣的干預還要持續下去。亞洲各國幾乎都有國家干預的豐富教訓,缺少國家不干預的經驗所得,這才是“亞洲貨幣單位”最為艱辛的現實條件。一旦每一個國家把伸在水中的那隻手拿出來,其盆中的水有多深,在沒有成為現實的情形下,所有的人都幾乎不敢想像。如果每一個政府都願意接受他國經濟的這盆水來入股,那又是什麼景象呢?
“歐洲貨幣單位”的另一個前提是“歐洲經濟共同體”,對區域貨幣事宜有政治斡鏇能力與機制,經由政治談判來干預參加國的國內經濟和泛經濟事務,比如社會福利、財政赤字、國際債務等等。這樣的事由在亞洲是犯忌的,因為“測不準”的另一個反射是“不透明”。只有透明了,才能察覺“測不準”,也才能夠考慮如何變成測得準,才能安全地從經濟這盆滾燙的水中輕輕地把手抽出來。對於亞洲很多國家,至今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他們未必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取得了方向性教訓。
歷程
1、關於建立亞元區(東亞元區)的構想最早是由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在1997年東協國家首腦會議上提出的。這一構想一經提出,就得到了與會各國和有關國家的回響。
2、1999年11月,東協10 3(東協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峰會在馬尼拉通過了《東亞合作的共同聲明》,意在加強金融、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協調合作。
3、在亞洲開發銀行2000年5月的年會上,各國財政部長在泰國清邁簽訂了“清邁協定”,極大地鼓舞了東協及中日韓三國參與貨幣金融領域合作的熱情,為今後可能建立的亞元區奠定了基礎。
4、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期間,“歐元之父”蒙代爾發表了自己對未來世界貨幣格局變化的看法:“未來10年,世界將出現三大貨幣區,即歐元區、美元區和亞洲貨幣區(亞元區)。”他的這一論斷為亞元區的建立帶來了生機勃勃的希望。
阻力
亞洲目前的情況和當時的歐洲有所不同,亞洲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和經濟差距較大,一體化進程較低。
經濟方面的制約因素:首先,東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成為亞元區建立的主要制約因素。其次,東南亞各國的差異性還表現在經濟開放程度、經濟政策的偏好等經濟指標上。還有一個問題應引起注意,那就是亞元區的建立會受到世界經濟大環境的影響。
政治方面的制約因素:1、缺乏凝聚力,東南亞各國在政治體制、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著較大不同。2、主導權問題,亞元可能是建立在日元、人民幣和韓元這三種貨幣基礎上的一種聯盟。但不論亞元將以“多種貨幣聯盟”形式出現,還是以“單一貨幣聯盟”形式出現,東協國家都只能獲得參加國的身份,絕不可能在東亞居於主導地位。
爭議
“亞元”支持方
蒙代爾指出,中國、日本在建立亞洲貨幣區域中應發揮主要作用,只要日元、人民幣匯率穩定,其他亞洲國家貨幣也會趨於穩定,亞洲就能逐步實行自己的共同貨幣———“亞元”,最終與美元、歐元一起向世界貨幣的方向演變。
亞洲國家多是開發中國家,多樣性突出,發展水準參差不齊,所以亞洲實行共同貨幣應採取分步走,先建立固定匯率區,再逐步過渡到共同貨幣區,並在此基礎上實行亞洲共同貨幣。
蒙代爾建議成立“亞元”五步曲:1、東南亞國家應將本幣與美元匯率固定下來;2、固定匯率區在亞洲區內逐步擴大,形成共同的美元浮動匯率;3、說服日韓將日元及韓元兌美元匯率固定下來;4、將亞洲固定匯率地區逐步過渡成貨幣地區,形成共同貨幣的基礎;5、設立由一組貨幣組成的共同貨幣,並由一個亞洲貨幣基金髮行,令亞洲實行平行的兩種貨幣機制,讓亞元在區內流通。
“亞元”反對方
浦東發展銀行的周先生認為,亞開行這種方案是不切合實際的,在亞洲經濟一體化過程當中,實行亞洲的統一貨幣,創造“亞元”一直是一個夢想,但亞洲目前的情況和當時的歐洲有所不同,亞洲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和經濟差距較大,一體化程度較低,因此,“亞元”的正式誕生仍需經過相當長的時間。
中國農業銀行高級經濟師何志誠也表示,因為亞洲的歷史、地理環境與歐洲都不相同,歐元的道路在亞洲是行不通的。他認為,亞洲有幾個經濟強國,經濟強國之間的關係決定了“亞元”的進程,中日關係的緊張成為“亞元”推行的一大障礙。
何志誠表示,“亞元”如果能夠推行,對各國關係的協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又因為亞洲各大國關係的不穩定,“亞元”成為真正的亞洲共同貨幣的道路也將十分艱難。
前景
即使公布“亞元”概念,亞行短期內也不會要求各種貨幣和“亞元”掛鈎。但是可以根據“亞元”調整金融和貨幣政策,使貨幣機制逐步向“亞元”靠攏,這樣就為將來“亞元”的正式出台奠定了基礎。雖然亞元不可能在近期內實現,但中國及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擴大,無疑會為人民幣在今後的亞元中贏得不少的加分。一旦人民幣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中國在今後東亞自由貿易區中的主導地位就會自然得到確認。
亞洲貨幣單位中的中國利益
經濟學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近日在國外的一次演講中稱,中國應考慮支持創立亞洲貨幣單位(Asian Currency Unit,ACU)。這番講話引起了廣泛關注,ACU對中國而言,主要目的是穩定人民幣與一些亞洲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減少中國在與這些國家進行貿易時所遭受的匯率變動風險。
亞洲貨幣單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歐洲貨幣單位(ECU)。ECU創建於1979年,是由當時歐洲經濟共同體九個國家的貨幣組成的“貨幣籃子”,後來隨著新成員加入歐共體,又將其它貨幣包括進來;ECU的匯率通過對成員國家貨幣的加權平均確定;每隔一段時間(規定是五年),調整一次各種貨幣的權重。各成員國貨幣對ECU的匯率相對固定,通過釘住本國貨幣對ECU匯率,也就維持了成員國貨幣之間匯率的基本穩定。這種匯率機制的優點,是可以減少成員國在相互貿易中遭受的匯率變動風險。
不過,努力推動ACU的亞行看來並不以維持匯率穩定為主要目標。該行官員一再表示,編制ACU,是為了觀察成員國貨幣作為一個整體相對美元或者歐元的匯率變化趨勢,以及這些貨幣中的每一種相對於其它貨幣的均勢是如何變化的;ACU並不作為各國干預匯率的基準尺度。
如果只是用於觀察,ACU對亞洲國家將不會有太強的吸引力。它最終還需要能給成員國帶來實質利益,起到類似ECU那種穩定匯率的作用,作為成員國穩定相互之間貨幣匯率的尺度,才能增加自身對亞洲國家的吸引力。
中國在ACU的利益是什麼呢?主要目的當然是穩定人民幣與一些亞洲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減少中國在與這些國家進行貿易時所遭受的匯率變動風險。這就是中國在ACU中的可能利益,獲利程度當然與中國和ACU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相關。
在ACU目前的藍圖中,成員國可能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協。在中國的十大貿易夥伴中,日本、東協、韓國排名比較靠前。但中國香港和台灣省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額同樣大。那么,從經濟利益考慮,中國應該促使ACU中包括港幣和新台幣。那樣,中國與ACU成員之間的貿易將占總額的近50%。如果推動ACU創建並釘住其匯率,可以規避相當大一部分的匯率變動風險。
但利益並非如此明確。雖然中國與這些亞洲國家和地區貿易數額大,美元是中國對外貿易占壓倒性優勢的結算貨幣,ACU的創建,短期內不太可能使這種局面發生改變,因為ACU不可能用於結算。那么,釘住美元才能幫助中國規避匯率變動風險,釘住ACU(或者一籃子亞洲貨幣)的利益不會太大。這也是在人民幣匯率參考的貨幣籃子中,美元占有相當高比重的原因。
釘住美元在幫助中國規避匯率變動風險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國際政治壓力和國內經濟壓力,這種局面需要緩解和改變。文章指出,中國可以推動在對外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香港地區已經開展人民幣業務,中國與東協的某些貿易也開始使用人民幣結算。但人民幣要成為一種普遍的結算貨幣,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幣值堅挺,二是可自由兌換,這樣才能贏得普遍信任。中國需要從自身的經濟狀況出發,穩步朝這個方向前進。
如果人民幣成為亞洲地區普遍使用的結算貨幣,中國就能從ACU中獲得更多利益。實現這個目標,不但需要完善自己,還要面對日本的競爭,因為日元同樣要謀求亞洲結算貨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