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這個方案在2000年演化為中日韓與東協10國之間的一個貨幣互換協定——“清邁倡議”,由簽署雙邊協定的國家之間互相提供短期資金支持,以化解流動性危機。
2009年5月3日,中國、日本、韓國三國財長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就有關建立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的關鍵細節達成共識,同日召開的東協十國與中日韓三國財長特別會議(以下簡稱“10+3”財長會議)亦在會後聲明中表示,計畫於年底前建成該儲備庫,從而儘快向在經濟下行期有需要的國家提供流動性以應對危機。
提出過程
對於亞洲各國來說,該基金將在爆發金融危機時維持地區貨幣穩定,減少區域內各國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依賴。
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的構想起於2007年。
2007年5月,在“清邁倡議”的基礎上,東協和中日韓財長會議提出了成立亞洲外匯儲備基金庫的構想。
2009年2月22日,於泰國普吉島召開的東協和中日韓特別財長會議決定,將籌建中的區域外匯儲備庫規模擴大50%至1200億美元。
早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亞洲就開始探索區域內的貨幣合作機制。當時一些國家或地區提出了亞洲地區貨幣合作機制的構想,擬模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一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
這個方案在2000年演化為中日韓與東協10國之間的一個貨幣互換協定——“清邁倡議”,由簽署雙邊協定的國家之間互相提供短期資金支持,以化解流動性危機。
溫家寶總理表示,希望加快“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最大限度照顧彼此關切,儘早達成共識,建成區域外匯儲備庫,增強本地區抵禦金融風險能力。
成立過程
聯合公報指出,籌建區域外匯儲備庫有兩個核心目標:一是解決區域內的短期資金流動困難;二是作為現有國際金融機構的補充。
第十二屆東協10國與中日韓“10+3”財長會議2009年5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根據會議發表的聯合公報,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在今年底前正式成立並運作,這標誌著“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10+3”財長已就區域外匯儲備庫的出資份額、借款方式和監督機制等要素達成共識,並一致同意儘快建立獨立的區域監督機構,以監控和分析區域經濟狀況並支持區域外匯儲備庫決策。
“10+3”財長已要求其副手們制定儲備庫運作細則和執行方案。“10+3”財長同意成立一個專家諮詢委員會,與亞洲開發銀行和東協秘書處緊密合作,加強現有的監督機制,為區域外匯儲備庫的監督機制搭好框架。根據公報提供的數據,在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中,中日韓3國出資比例為80%,東協10國為20%。聯合公報表示,歡迎中國香港加入區域外匯儲備庫。
聯合公報還表示,“10+3”成員國將建立區域信用擔保和投資基金,以促進亞洲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新的基金將設立在亞洲開發銀行名下,最初規模為5億美元,並可能隨著今後需求的增加而擴大,設立這項基金的目的是為了支持區域內企業發行本幣債券。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中日韓財長會議上,三國財長就三方對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的出資份額達成了共識:中國(包括香港)出資384億美元,日本出資384億美元,韓國出資192億美元,分別占儲備庫總額的32%、32%和16%,中日同為最大的出資國。中日韓三國財長重申,在目前形勢下,三國要繼續加強巨觀經濟政策協調,深化區域財金合作,為維護區域金融穩定,促進區域經濟儘快恢復增長做出積極努力。
中國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去多年,中國和東亞各國密切合作,共同推進了以“清邁倡議”多邊化、亞洲債券市場發展倡議為主要內容的區域財金合作。截至2008年底,在“清邁倡議”框架下,中國與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簽訂了6份總額為235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定,其中中國承諾出資165億美元。2008年10月以來,中國還在“清邁倡議”框架之外與部分東亞國家和地區簽訂了總規模為36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定,為這些國家和地區提供流動性支持。
成立意義
2009年5月3日,第12屆東協10國與中日韓(10+3)財長會議在巴厘島舉行,會議就籌建中的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相關問題達成一致,儲備庫將於2009年年底前成立並開始運作。建立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對維護地區經濟金融穩定具有重大意義,並將對改革和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產生積極影響。
這次“10+3”財長會議就儲備庫的主要要素達成共識,展示了東亞國家齊心協力、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和決心。這將原先鬆散的雙邊援助網路提升為較為緊密的多邊資金救助機制,使區域財金合作水平上一個新台階,增強本區域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
就儲備庫的實際作用看,這些國家在遇到流動性困難時可以從儲備庫中獲得資金支持。儲備庫是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組織資金援助的有力補充。為保證儲備庫的順利運轉,有關國家還將加強區域經濟監測,著手建立獨立的區域經濟監測機構,這將有助於提高本地區危機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防範危機能力。
籌建區域外匯儲備庫是東亞國家在強化金融危機預警和國際救援機制方面的重要合作,也是改革和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探索。儲備庫可以更好地利用東亞國家充裕的外匯儲備,維護本地區的經濟金融穩定,彌補現有國際多邊救援資金的不足。
為保證儲備庫運轉而建立的區域經濟監測機制將能更有針對性地對區域經濟金融情況進行跟蹤和監測,是對國際金融預警機制的有益補充。以區域外匯儲備庫為代表的多種形式的區域財金合作,將成為未來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東亞財金合作總的發展趨勢是由淺入深,由鬆散到緊密,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而逐步深化,內容和形式也將更加豐富多樣。經過各方共同努力,這次財長會議就區域外匯儲備庫的主要要素達成共識,標誌著“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取得了重大實質性進展。
這次會議取得的成果僅僅是“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中的階段性成果。下一階段儲備庫還有待落實和完善。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東亞財金合作還將面臨新的挑戰,增強本地區抵禦金融風險的整體能力,建立深度、高效、富有活力的區域金融市場仍任重而道遠。他說,下階段,在堅定不移地推進“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的同時,各方還應著眼長遠,積極研究探討深化區域財金合作的多種途徑,豐富合作的內容和形式,為維護區域經濟金融穩定,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做出不懈努力。
中國是東亞財金合作的堅定推動者和支持者。過去多年,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密切合作,共同推進了以“清邁倡議”多邊化、亞洲債券市場發展倡議為主要內容的區域財金合作。截至2008年年底,在“清邁倡議”框架下,中國與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簽署了6份總額為235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定,其中中國承諾出資165億美元。2008年10月國際金融危機蔓延以來,中國還在“清邁倡議”框架之外與部分東亞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總規模為36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定,為這些國家和地區提供流動性支持。
東亞財金合作的發展歷程充分說明,只要各方堅定信心,堅持東亞合作模式,就可以在各個領域取得進展,共同推進東亞一體化進程,實現東亞地區的穩定、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