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元介紹
中國、韓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共同使用單一貨幣的構想正漸漸浮出水面。負責對亞洲地區開發中國家進行金融支持業務的亞洲開發銀行(ADB)最快將於三月對外公布亞洲共同貨幣“亞元(ACU)”。 “亞元”可以在韓、中、日以及東協(ASEAN)十國等十三個國家內使用。
“亞元”不是可以當場使用的實物紙幣或銅錢,而是一種根據亞洲十三個國家貨幣價值、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及貿易規模等的加權值制定的虛擬貨幣。亞洲開發銀行將核定亞元對美元及歐元的匯率,並通過網站對外公布。
亞元是實現亞洲共同貨幣的第一個階段,首先可以用為各國制定匯率政策時的參考指標。在制定亞洲共同貨幣方面,韓中日等亞洲主要國家政府大部分持贊成意見。但是,目前就亞元能像歐元一樣通用的具體計畫達成了協定。如果亞元作為實際貨幣使用,全世界將分為美元、歐元和亞元等三極貨幣圈。“亞元”的誕生還意味著亞洲國家面對走向區域化的美洲經濟區和歐洲經濟區實現經濟一體化。
“一直以來,中國和日本政府都努力想要使人民幣和日圓成為代表亞洲的貨幣,但雙方互不讓步,使此事面臨困境。結果,將亞元當作亞洲共同貨幣第一步的方案得到了有力支持。”
從歐洲國家開始討論共同貨幣問題到歐元的誕生,經歷了三十多年時間,但是,由於亞洲各國的交易增加速度比美國和歐洲更快,因此很多人預計,亞元的誕生可能會比預想更快實現。但是,也有不少障礙。因為美國擔心在亞洲經濟區內的影響力削弱,可能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進行牽制。財經部有關人士說:“旨在協調亞洲地區貨幣政策的亞洲貨幣基金組織(AMF)的誕生也因美國的反對面臨困難。美國並不希望世界金融市場出現美元、歐元和亞洲圈的三極化局面。”
前景
亞洲開發銀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室室長河合正弘向日本媒體透露,亞行正在設計“亞元”概念,估計2006年中期設計完畢並正式公布。
即將誕生的“亞元”英文名稱為“ACU”,其基本設計概念是一攬子貨幣方式,其中包括人民幣、日元、韓元及東協10國的貨幣。另外,是否應加入台幣和港幣仍在研究之中。計算方法採取各種貨幣的加權平均值計算,即根據各國和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外貿進出口額等計算出其貨幣在一攬子貨幣中的比重。估計人民幣、日元、韓元的比重會較高。新設計的“亞元”將和美元及歐元形成一定匯率,亞行計畫從明年某個時期開始每天公布“亞元”兌美元或歐元的匯率牌價。
據稱,“亞元”的設計主要參考了歐元誕生前後的經驗,即歐盟當時公布的“歐洲計算單位”,這個單位同樣採取了一攬子貨幣方式,該方式對後來平穩過渡到完全意義上的“歐元”起到了橋樑作用。但河合認為,亞洲目前的情況和當時的歐洲有所不同,亞洲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和經濟差距較大,一體化進程較低,因此, “亞元”的正式誕生仍需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過渡期,即使明年公布“亞元”概念,亞行短期內也不會要求各種貨幣和“亞元”掛鈎。但是可以根據“亞元”調整金融和貨幣政策,使貨幣機制逐步向“亞元”靠攏,這樣就為將來“亞元”的正式出台奠定了基礎。當前對“亞元”的設計和試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歷程
1997年在東協國家首腦會議上,基於東南亞各國尤其是東協成員國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得到的直接教訓,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最早提出了“亞元區”構想。2001 年上海APEC會議期間,“歐元之父”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發表了自己對未來世界貨幣格局變化的看法:“世界將出現三大貨幣區,即歐元區、美元區和亞洲貨幣區(亞元區)。”2003年蒙代爾建議,設立由亞洲地區某一組貨幣組成的共同貨幣,爭取在每個國家不放棄本幣的情況下,能讓一種叫做“亞元”的區域性貨幣在亞洲流通。這個建議獲得許多亞洲國家的積極回響。
2006 年初,亞洲開發銀行曾推出一種名為“亞洲貨幣單位”(Asia Currency Unit,ACU)的貨幣符號概念。與歐元推出前的“歐洲貨幣單位”相似,這不是可以流通使用的實際貨幣,而是一種根據亞洲若干國家貨幣價值、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規模等的加權值制定的虛擬貨幣。亞行將核定其對美元及歐元的匯率,通過網站對外公布,藉以衡量亞洲貨幣匯率變化規律及波動可控性;有關國家可以據此調整金融和貨幣政策,使貨幣機制逐步向“亞洲貨幣單位”靠攏,從而為將來亞元正式出台奠定基礎。但因亞洲貨幣單位應包括哪些貨幣以及它們的權重如何分配等問題上存在政治和技術上的爭論,該計畫已被推遲。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金融危機爆發,催促亞洲國家和全球範圍最高決策層,充分正視亞洲貨幣聯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亞洲有關國家應將謀建亞元大業提到正式議事日程上來,設定專職機構主司其事,積極推進亞洲貨幣合作框架的設計和建設。
借鑑歐元發展過程的經驗,區域性貨幣一體化趨於成熟的前提是經濟一體化、共同的政治意願、以及文化上的廣泛認同和必要的凝聚力。
經濟上大體的均衡發展是建立“亞元”的基礎性條件。亞洲已經擁有一些自由貿易協定網路,可以在條件較為成熟的地方,各方保持自己的貨幣,從經濟一體化入手,分地區、分階段,實行區域整合。通過建立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經濟共同體,貨幣合作同盟,以及金融危機防範體系等,加強區域內經濟合作,尋求共同穩定發展,採行相對固定的匯率機制,大幅降低內部交易成本,縮小國家之間經濟體制和發展水平的差距,並為跨越地區,擴大合作範圍創造條件。
為此應及早推出與政治主權相分離的“亞洲貨幣單位”型虛擬貨幣,在貿易計賬、清算和儲備領域由對照觀察發展至實際試用,經由“虛擬亞元”、“貿易亞元”、“小亞元”而“大亞元”,分階段過渡、提升,最終實現亞洲單一貨幣區。
與歐洲相比,亞洲幅員廣大,國家眾多,經濟發展、社會制度、地緣政治、價值觀差異懸殊(包括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差異),以及存在領土糾紛、恩怨紛爭的歷史性深刻隔閡,致使這些前提的成熟程度相去甚遠。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亞元將是各國經歷反覆磋商磨合的、艱辛的、漸進的、長期的過程;但可以從條件較為成熟的地方做起。
這個“條件較為成熟的地方”,首先應為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東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十國的“10+3”東亞地區。“10+3”領導人在2004年就已經將“東亞共同體”作為一種長遠的目標和共同的努力方向。(蒙古和朝鮮也是東亞國家,適當時候也可加入。)此外,印度地處南亞,不是APEC成員,但已成為東協的觀察員,近年頗為積極地參與東協的談判,表現出了加入亞洲貨幣一體化的強烈興趣,可能會成為“東亞共同體”的近期合作夥伴。
東協是實行地區一體化的積極推手;中國以非常明確的立場,尊重和支持東協推進地區一體化的主導作用。東協內部的多元性是很明顯的,宗教傳統、民族習慣、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等差別極大,內部常常會有很多矛盾,但是東協似乎特別善於把多元特徵作為一種正面資源利用,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還是能夠形成共識。東協的這些特點,對於東亞地區的一體化,具有非常好的經驗借鑑作用。
東協10國的領導人已達成共識,在2015年前消除貿易壁壘,以創建一個類似歐盟那樣的經濟共同體。
1997年,日本提出了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的構想,並承諾為這一基礎提供1000億美元的資金。2000年5月亞洲開發銀行年會上,各國財政部長在泰國清邁簽訂了“清邁協定”,協商通過了將東協成員國之間的貨幣互換協定範圍擴展到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金融合作條款。在此基礎上,2004年推出亞洲債券基金,亞洲債券市場協定得到強有力的推進。目前各成員國在“10+3”框架下先後簽署了16項雙邊貨幣互換協定,總規模達365億美元。
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協十國在高棉首都金邊簽署了《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雙方達成時間表規定,2010年中國與東協老成員,即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將建成自貿區,2015年和東協新成員,即越南、寮國、高棉和緬甸,將建成自貿區,屆時,中國與東協的絕大多數產品將實行零關稅,雙方的貿易將實現自由化。該自由貿易區涵蓋逾18億人口,GDP總量近4萬億美元,面積約 14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由開發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最具經濟潛力和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
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協等亞洲13國領袖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達成協定,將於2009年6月前成立800億美元的聯合基金,以防止區域金融危機與捍衛本國貨幣,特別是針對出口蕭條等引發的美元枯竭問題,確保成立外匯的共享渠道。其中,中、日、韓已同意提供80%資金,約640億美元,其餘160億美元由東協會員國共同出資。這個舉措,無疑意味著朝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的方向邁前一大步。
亞洲地域遼闊,情況複雜,就近期前景而言,亞元的現實性在於首先推出東亞共同體的虛擬貨幣、貿易貨幣,以至統一貨幣;而非包含西亞、中東,以及獨立國協各國的整個亞洲。名正而言順也,這個由東亞共同體發軔的統一貨幣,嚴格地說,應稱之為“一期亞元”;但作為亞洲地區經濟最強,人口最多、起步最早,意在擴容全亞的區域性統一貨幣,直呼亞元,並無不可。對照歐元,從起步至今,不也是一直沒有包括全部歐洲國家,那大英帝國還堅守著英鎊陣容嗎。
就眼前利益而言,美國不會希望世界金融市場出現美元、歐元和亞洲圈的三極化局面,但美國不可能阻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東亞一體化不會排斥美國的合法利益,而將尊重美國參與東亞地區多邊事務的必要權利。因此,美國雖然最初表示過反對,但現在已經不再反對。2006年06月19日,美國副財長蒂姆·亞當斯在東京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表示,美國不反對創建亞洲貨幣單位,這顯示美國對這個問題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亞當斯表示,有關美國對於亞洲貨幣單位的態度上存在“一些混淆”,美國並不懼怕亞洲崛起中的經濟體之間增強貨幣合作,“我們並不反對創造一個亞洲貨幣,相反我們希望能夠在此過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幫助亞洲貨幣成形”。
面對金融危機衝擊波,國際社會當務之急必定要大力推進全球合作協力救市,爭取及早恢復金融系統正常運轉;並聚焦於改革金融監管事宜。至於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涉及美元地位和發展多元化世界貨幣體系這一重要議題,也要提上日程,而且非常需要世界主要經濟體領袖建立明確共識,大開綠燈,通力支持,創造有利條件,特別是當今世界金融霸主美國有擔當的承諾,將是走向國際結算貨幣多元化的重要一步。但不能期望某個神仙會作出回歸金本位那樣的決策;也無可能就此脫離開放市場的基本原則,在缺乏剛性價值保證的情況下強行規定必須接受的非美元主導貨幣。
最近歐洲領導人強力提出了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口號。法國總統薩科齊表現格外突出,他說,應該“重新建立自二戰以來統治整個國際金融交易的資本主義體系”。“我們沒有權利讓建立在21世紀的金融體系的運氣與機會從我們手中流走”。而歐洲的另外兩位政治巨頭,英國首相布朗和德國總理默克爾都是薩科齊的堅定支持者。
以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等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官員則提出,為了重塑世界金融體系,各國有必要重新制定類似於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相關原則。
顯然,這些雄心勃勃的領導人希望建立起一個歐元大有作為的全新國際金融體系,取代如今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而歐元和所有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一樣,在今天的“無體系的體系”中的實際地位或分量,系由市場決定。如果歐元表現出色,本來可以在市場運行中與美元分庭抗禮;事實上這次金融危機爆發前,已有一些歐盟之外的國家接受歐元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維德角共和國、波士尼亞及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葛摩以及法國海外法郎、中非法郎、西非法郎的匯率都直接與歐元掛鈎。石油輸出國組織也經常討論用歐元標價石油,委內瑞拉和薩達姆統治時期的伊拉克都支持歐元石油計畫。
然而,歐洲在稱為人類史上第三次浪潮的信息革命中顯示,創造力和競爭力遠遠落後於美國;歐盟成員國之間缺乏統一的政治環境,以及採取統一行動的能力;歐元創立後一直存在內在的貶值趨勢,它一度顯現對美元增值的強勢,很大程度上是美元主動貶值襯托出來的結果。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公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COFER)數據,近年來歐元在官方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遠未達到取代美元主導地位的程度;2007年底,美元外匯儲備占比仍達63.9%。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工業國或是新型開發中國家的官方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並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變化。美元仍然是國際信貸和計價結算的標準,仍然是國際清算的主要支付手段,仍然是國際儲備貨幣的主體,美國的規則制定權並沒有變化。
這場金融危機中,美元沒有像不少經濟學家相信的那樣倒地不起,恰恰相反,美元被視為風暴中的安全港灣,受持續的避險買盤推動,美元升勢愈益明顯。2008年年8月初以來,即便美國不斷降息,美元對歐元匯率上漲了23%,對英鎊上漲了34%,對一些開發中國家貨幣的升幅甚至更大。美元再次走強說明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並沒有帶來美國整體實力的迅速衰落,而且可期最先走出困境的也還會是美國。儘管雄心勃勃、咄咄逼人的法國總統薩科齊急於帶領歐元出位,但是面對依然強大的美國,面對難以化解的歐元區內部矛盾,薩科齊們恐怕還是力不從心。
換言之,歐洲單挑美元爭雄,其實有心乏力,難成氣候。當今世界經濟總量業已形成美國、歐洲和亞洲三分天下的大格局,東亞新興經濟體是帶動全球增長的主要力量,唯有三者在現代多元化世界貨幣體系中以相當的份量共同發揮應有的作用,方能有效建立一個更為公平、公正、健康、穩定的國際金融新秩序。
很難構想中國和日本等亞洲主要國家會願意放棄自己的貨幣,但可以首先設立由亞洲地區某一組貨幣組成的共同貨幣,爭取在每個國家不放棄本幣的情況下,讓一種區域性貨幣在亞洲流通;進而擴大效應,從“小亞元”而“大亞元”,逐步形成一個美元、歐元、亞元鼎立的多元化世界貨幣體系。
與此同時,由於金融危機的震懾、敦促作用,本來似乎非常遙遠的統一世界貨幣前景,也出現了構建某種初級“世界元”的可能性。這就是類似於上述“亞洲貨幣單位”,或曾經流行過的“歐洲貨幣單位”的全球化運用;好比“華格納歌劇的序曲”,在世界上近兩百個國家和地區,獨立使用各自的主權貨幣的情況下,發揮虛擬測試、對照標準,以至國際貿易記賬、清算和貨幣儲備的實用功能。對此作者另有專文進行論證。
初級“世界元”一旦就道,同創設亞元的前期任務在不同層次上異曲同工、相互呼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焉。
面臨困難
“亞元區”的構想最早是由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於1997年在東協國家首腦會議上提出的。2003年,有“歐元之父”美譽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建議在亞洲地區設立由某一組貨幣組成的共同貨幣——“亞元”在該區域流通。在200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香港特別行政區代理行政長官曾蔭權再次提到了在亞洲實行“亞元”貨幣問題。然而,願望不能代替現實,在可以預見的未來 “亞元”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第一,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較大。亞洲目前的情況和當時的歐洲有所不同,亞洲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已成為“亞元”區建立的關鍵性障礙。在這個區城內,既有世界經濟強國、大國,也有以傳統農耕作業為主的經濟小國。國與國之間、甚至一國不同地區之間的總體經濟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等都有較大差距。在經濟結構上,中國和東協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內經濟中比重較高、出口產品相互替代、經濟成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較大等,從而在許多重要經濟領域都是競爭關係。經濟上大體的均衡發展是建立“亞元”的基礎性條件,沒有這個基礎性條件,“亞元”就無從談起。
第二,亞洲國家缺乏共同的政治意願。由於歷史、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的差異,亞洲國家之間普遍缺乏必要的凝聚力。與歐洲的情況相比,亞洲的國家不具備歐洲國家那種政治上的協同性,缺乏共同的政治意願。一是對亞洲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亞洲各國認識存在很大差異。二是一些亞洲國家之間存在領土、領海等的主權爭議,這種爭議甚至有戰爭的風險。三是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差異很大。四是宗教信仰差異很大。“亞元”的創立實際上意味著加入“亞元”區國家主權的部分讓渡,如果亞洲選擇了單一貨幣,意味著一種高度的政治整合,而這種整合程度在缺乏共同政治意願的亞洲是很難被接受的。
第三,亞洲沒有錨貨幣。亞洲現階段難以解決建立貨幣聯盟所遇到的“第N種貨幣問題”。成員國之間建立貨幣聯盟的初衷就是通過最小的權利讓渡代價,以獲取最大的公平收益。所以在N種獨立貨幣的經濟主體之間,如果要建立貨幣聯盟,就會遇到“第N種貨幣問題”。於是,究竟選擇哪一種貨幣作為錨貨幣便成為“第N種貨幣問題”。亞洲與歐共體相比,在現階段很難確定錨貨幣,區域內的兩種主要貨幣——日元和人民幣在現階段都難以成為錨貨幣。亞洲能與德國的經濟實力相比的只有日本,但日元並不是亞洲的德國馬克,雖然日本學者提倡在東亞建立以日元為中心的匯率聯動機制,就像德國馬克在歐洲匯率聯動機制中所發揮的作用一樣。但是,日元並不像當年的德國馬克那樣,是強硬的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性貨幣。日元在外匯市場交易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3.5%,在官方外匯儲備中占6.2%,在國際銀行貸款中只占0.2%,在國際債券發行中占8.6%,而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也僅占5%。區域內第二經濟大國的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壯大,人民幣在東南亞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強勢貨幣,但現階段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剛剛起步,前景還不確定,嚴格的資本管制、薄弱的國內金融業以及人民幣至今仍無自由兌換的時間表等,使得人民幣短期內難以成為東亞貨幣合作的錨貨幣。因此,東亞現階段尚面臨建立貨幣聯盟前期所遇到的“第N種貨幣問題”。
上述影響“亞元”創立的障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難以克服的。因此,亞洲各國應該立足於當前,從經濟一體化的初級階段入手,加強區域內經濟合作;同時,在金融領域注重對風險的共同防範,建立相應的金融危機防範機制,尋求亞洲各國共同穩定發展。
利弊
好處
亞洲貨幣單位(AMU)的主要作用及好處是:
1.強化區域內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可以促使貿易和生產的發展。
2.使得各成員國可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成員國間的貿易結算可用亞洲單位結算,能減少匯率波動因素給給各國造成的損失。
3.長遠預期形成亞元後,會變成強勁的國際流通貨幣,個成員國也因此可以按自己所占的份額來支付和投資,不必預留太多的美元外匯,可以說是一個生財之道。
4.亞元的產生可以打擊美元的霸權地位,消弱美國的影響力。
5.可增加亞洲國家間的認同感,減少各種國家間的摩擦。
儘管人民幣是AMU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據接近管理層人士向記者透露,由於對AMU的編制方法及其預期效果“看不清楚,中國政府目前尚處在政策觀望階段”。
日元的不穩定是致命傷AMU是參照歐元的前身歐洲貨幣單位設計的,採用"一籃子貨幣方式",把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協10國等13個國家的貨幣組合起來。
目的
“亞洲開發銀行編制AMU有三大目的:一是衡量亞洲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二是衡量亞洲各國貨幣的相對關係;三是為發行以AMU計價的債券做準備。”
根據編制方法,各國貨幣在AMU所占的權重取決於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額。按照這個原則計算,人民幣與日元成為AMU的核心貨幣。人民幣在AMU中所占權重最高,大約為30%,日元第二,為20%。
曾經提出過華盛頓共識的西方著名經濟學家威廉姆森認為,日元不應該成為公共籃子中占主要地位的貨幣,因為“日元不穩定,波動幅度比較大”。
很多經濟學家也認同這一觀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郭紅玉教授分析,首先,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和巨額的不良債權使日元幣值不穩定。其次,日本外需主導型經濟成長模式決定了日元難以成為區域內貨幣的支撐點。外需型增長模式意味著,日本貿易順差較大,國際收支長期盈餘,日元的境外供應不足。而日本國內市場的規模相對有限,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調控能力受到限制。更糟糕的是,日本經濟無法承受日元升值的壓力。如果日元持續升值,將對日本經濟帶來災難性打擊。其結果使得日本在調整日元與區域內貨幣的匯率關係時,日元只能貶值,不能升值。可見,如果以日元作為核心貨幣構建亞洲貨幣體系,將導致整個貨幣體系缺乏彈性。
“把日本完全排除在外也不現實。”張斌博士認為,日本作為一個投資大國,在AMU成員各國都有不同規模的投資。“如果要推動AMU進程,日本政府就要採取合作態度,比如確保日元相對穩定,而不是讓日元不斷貶值。”
觀望
人民幣應發揮更大作用正因為有上述爭議,所以中國政府對AMU採取了觀望的態度。但是張斌認為,這種態度也會讓我國處在兩難境地之中。
因為亞洲開發銀行編制AMU的目的之一是發行AMU債券。AMU債券發行後,就會形成一個區域內成員國貨幣的遠期價格,並通過現本國利率的比較得出一個偏離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大多數成員國家的貨幣升值,而人民幣不動,就會使人民幣幣值偏離中心位置較多,從而間接造成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這也會給其他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提供藉口。
因此,從中長期看,中國應該在區域貨幣整合中積極發揮更大作用。“從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看,區域貨幣的整合以及保持區域貨幣幣值的穩定,能夠減少經濟波動,有利於中國與區域間各國的貿易與投資;從金融角度看,通過這種區域性貨幣,能夠減持美元資產,降低對美元的依賴,扭轉在國際競爭中的劣勢。”
讓人民幣在區域貨幣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就要求人民幣儘快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同時,逐步開放金融市場。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是否發達,是影響該國貨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因素。比如,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和日本東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也分別支撐了美元、英鎊和日元的國際流通。所以,政府應有計畫地建立金融中心,允許國外商業銀行在金融中心經營離岸業務,努力推動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為實現人民幣區域化創造條件。
分析
但是從長遠國家利益來說參與亞元的構成和建設對中國來講並不是十分的合算。道理如下:
比率不足
中國的由於原來是社會主義的統計方法計算,資產的水分少,虛擬資產的比率不足20%。而日本、韓國等是高度虛擬化的國家。如果參與亞元就等於我們拿頂級茅台去跟別人的摻了大量水分的竹葉青攪在一起。{用以下數據說明:全球每年的GDP不過45萬億美元左右,其中物質產品生產所占的份額不過20萬億美元,但是全球每年的金融商品交易額卻高達2000萬億美元,是物質產品生產價值量的100倍!全球每年的國際貿易額不過7萬億美元,可全球每年的貨幣交易額卻高達700萬億美元,也是全球物質產品貿易額的100倍!(資料源王建文章)}這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虛擬化程度特別高,也就是說日本的虛擬資產比率超過98%。
升值空間
中國自己的資產原來使用的是蘇聯式的社會主義兩部類統計方法,很多以前的資產都沒有列入社會產值之中,例如新中國後所分配的房子、建設的工廠等等。因此上人民幣存在著巨大的升值空間。如果併入亞元系統裡頭,這些油水就會被資本主義系統里的巨大虛擬資產吸收掉,我們將損失巨大。
經濟風險
由於中國的虛擬化程度低,中國的經濟風險最低。而現在的世界經濟風險巨大,美國資不抵債,赤字連連;美元雖然在外匯市場上表現強勁,但反映在實際的石油價格與黃金價格上卻是貶值的趨勢;美國雖然各方面的經濟數據優良,但美國的股市並沒有如經濟數據表現所應該呈現的漲勢;一個日本的活力門事件就使得日本損失三千億美元。種種的跡象表示,現在的世界隨時有可能發生毀滅性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損害最大之處就是讓虛擬資產消失,因此上中國屬於世界上經濟最為穩定的國家。摩根、美林、高盛大量的購買中國資產也就是因為中國虛擬化程度低,意識到有發生危機危險而採取的避險措施。
人民幣的潛力
人民幣本身就是預期中的強勁國際貨幣,只是因為我國金融管理層的過分謹慎,也因為我國的金融網路和金融技術的不健全而沒有走向國際。但人民幣在眾多國家中被使用和認可,這就充分說明了人民幣的潛力。
受之拖累
中國如果併入亞元系統就要受韓國與日本之類國家的拖累。看活力門事件、97金融危機,就知道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系統是多么的脆弱。
長遠打算
中國應該具備長遠的打算,因為在即將來臨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之後,那一種國際流通貨幣都沒有人民幣好使。人民幣成為最好的國際流通貨幣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因為中國政府歷來講信用,而且中國人保留著節儉的優良傳統,使得政府收支情況良好,財政狀況優良。再有從中國的經濟情況和政治形勢來看世界上沒有那一個國家能夠比中國穩定。只要和平的解決台灣問題中國將不可阻擋的成為世界強國。
差異較大
另外亞洲各國的經濟基礎社會基礎差異相當的大,難以揉合在一起,要想學習歐盟弄出歐元的樣子來,還需要很長的發展時間。還有日元波動幅度巨大,韓國與日本的經濟發展狀態並不是很健康。就目前來看,要到達亞元正式運轉的狀態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在亞元的問題上我傾向於不能太深入的參與。但現在的亞洲貨幣單位參與無妨,因為亞洲貨幣單位只是一個經濟指數的設定,它只是方便亞洲各國的貿易和結算,也能減少亞洲各國的其他外匯儲備量,使得亞洲各國財政更加具有靈活度性,也能夠增加亞洲各國的投資和生產機會。但如果從長遠來講參與併入亞元系統還不如人民幣自己走向世界合算。而日本之所以熱衷於亞元則是因為他們有打擊美國的居心。
越來越近
外匯儲備庫
2009年5月3日,中日韓及東協10國財長在印尼巴厘島聯合宣布,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於2009年底前正式成立並運作。
同日,中日韓三國財長敲定三方在籌建中的自我管理的區域外匯儲備庫的出資份額。其中,中國出資384億美元,日本出資384億美元,韓國出資192億美元,分別占儲備庫總額的32%、32%和16%。另外,東協占比20%。
建立的目的
建此儲備庫核心目的有二:一是解決區域內短期資金流動困難;二是作為現有國際金融機構的補充。
現在世界上唯一的區域統一貨幣是歐元,它是有特定的歷史、經濟、文化背景的。例如,歐盟各國有強烈的實現共同貨幣的意願加上德國和法國的積極推動。另外,歐洲各國經濟實力、貨幣政策以及各項經濟指標差距不大。再則,歐洲各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這作為共同貨幣的文化基礎十分重要。
條件不完備
而上述因素恰恰是東亞各國所不具備的,“東亞各國目前合作意願不強,政治互信也比較欠缺。
另外,實現區域共同貨幣需要經濟領域合作到一定程度並且人員、資源能夠自由流動,而東亞地區經濟合作還未達到這樣的程度。”
“東亞地區加強金融合作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是“亞元”實現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經濟方面,實現單一貨幣需要各國擁有共同的經濟目標,並且經濟實力相當、經濟指標以及貨幣制度相似,但目前東協各國加上中、日、韓各國差異還很大。另外,東亞各國政治意願不強。”
自然過程
實現統一貨幣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自由貿易區發展到關稅同盟並最終實現共同貿易市場的產物。“而目前東亞地區經濟貿易合作還未達到如此緊密的程度。”沈銘輝對本報記者說道。
也有經濟學家認為,統一的貨幣可以使亞洲經濟避免因美元、歐元大幅波動而受到影響,並可以減少證券投資風險。如果由美元、歐元、亞元共同構成國際貨幣體系,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