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原生生態系統

亞原生生態系統

亞原生生態系統的產生是以建築為依託的,它誕生於原始社會向農耕文明過度的有巢氏時代。亞原生生態系統是以建築為中心的人居環境,它以建築為依託向外擴展,構成人居群落景觀。

產生背景

人類本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在人類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遵循著自然規律時代傳承。但當人類進化到一定程度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並開始了創造。在自然生態系統之外,人類建造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亞生態系統)。它與自然生態系統存在差別。它不再完全按照自然規律運行。比如人口在不斷的增長,城市在不斷的擴張。每天都從自然界吸收大量的物質以維持消費活動等,這就是人類自己建造的人工生態系統,即亞原生生態系統。

生態類型

亞原生生態:需要人類長期干預才得以維持的生態系統稱為 亞原生生態系統

人文生態:人文生態作為上述兩者的補充強調軟環境的構建。它包含人類文明的一切。強調文化的地域性。

原生生態、亞原生生態、人文生態均屬社會生態學的範疇,強調生態的社會性,它堅持以人為綱,強調設計的人文性,注重人文關懷。

亞原生生態主要包括兩大實體(城市和鄉村)和聯繫他們的通道(公路、鐵路)。

亞原生生態系統是人類生活的主要場所,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形成、規模不斷的壯大。

零散建築——村落——小城鎮——(規模化)城市——衛星城市——城市群——地球村——大宇宙空間(空間站)

系統構成

亞原生生態系統是以建築為中心,向周圍不斷的擴展,其人工化程度隨著離建築中心的近遠而衰減。對周圍環境最重要的影響是從周圍不斷的吸取資源並向周圍釋放消費物。 亞原生生態系統除包括三個生態實體外,它還包含著若干個小的生態實體。例如:居民小區、公園、河流、公路等都可看成 亞原生生態系統

生態依託

亞原生生態系統的產生是以建築為依託的,它誕生於原始社會向農耕文明過度的有巢氏時代。有巢氏教會人類建造房子,人類開始依託建築慢慢形成居落,村莊、城市,直到今天只要有人類存在的地方我們幾乎都能看到亞原生環境的存在。

亞原生生態系統是以建築為中心的人居環境,它以建築為依託向外擴展,構成人居群落景觀。

伴隨著手工業與農業的分工,以交換為目的的集市不斷的擴展,一些較大的亞原生群落開始出現,形成一些久居城市與自然的原生景觀相脫離的“城裡人”。亞原生群落開始了穩定的向外擴張的時代,這種擴張使得社會這一人類生活方式不斷的強化,隨著社會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人們開始產生設計並創造人工景觀的欲望。

創作的主體依然是人類的庇護所——建築。

建築被認為最高的藝術組合形式,它通過建築群體組織、建築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它是包含建築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築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家具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建築起源於人類勞動實踐和日常生活遮風雨、避群害的實用目的,是人類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也是 亞原生生態系統形成和發展基礎。

在農耕文明時代,大部分的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的貴族手中,這就決定了景觀的創作活動是某些特權階層的專利,無論是中國北方的皇家園林,還是南方的私家園林皆是如此。它們在圍合的空間內營造著供少數人欣賞的人工景觀。而那些占社會絕大部分人口的平民一生都在為吃飽飯而奔勞,他們沒有多餘的財富,沒有多餘的時間,更談不上創作設計藝術性很強的景觀。

歷史演變

城市出現之前的 亞原生生態系統仍處在原始的自然散落狀態,零星的人工建築分散在河旁、山地之間。更有許多只是作為臨時性的居所(遊牧民族的氈房)。

這時的人居環境只是適應自然的結果,對自然人們更多的是恐懼與順從。人們在自然力(地震、洪水)的脅迫下不停的遷移中尋找著合適的定居環境。並開始慢慢聚集形成最早的群落。

現在已知的最早的亞原生群落景觀發現於中東,約在9000年前,是用泥土建造的,每間帶有貯物室和陶灶。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最早的亞原生群落景觀起於農耕文明的初期。

中國最早的亞原生群落景觀起於西安半坡遺址為代表的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7000年,屋頂出現木結構,上面覆草泥,牆壁由草泥加藤條木筋構成,村落規模越200座小舍,占地越3萬平方米。

大約在公元2000——3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三皇之都”。

“伏曦都陳(今河南陳縣,神農都魯(曲阜)原始都陳,皇帝都熊(今河南新鄭)

考古發掘也證明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存在。

在龍山文化遺址,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發現一座夯土古稱遺址,據測定,建造年代應在公元前2035——2400年間。城牆南北長450m,東西寬390m是長方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居落並不大,只相當於現代一個小村莊的規模。

從規模上看,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或部落,這種最初的聚落模式後來演化為以姓氏為象徵的家族式居落。這種居落方式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直到近代隨著城市化及人口控制政策等新的因素的出現,在中國逐步解體。

一般認為手工業與農業的分工導致了城市的出現。

夏商朝代(距今有3000——4000年的歷史),河南二里頭村發現的古城,南北長1、5km,東西長2、5km,面積75km,城市已存在宮殿,出土文物表明,當時有少數人已經從繁重的農業和手工業業等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出現了謀天下的“肉食者”,人類最早的思想者開始出現。他們開始思考,開始創造和整理制度,從此人類結束了發展的漫長冬季,進入了大規模的擴張時期。

位於河南安丘西北小屯村的“殷墟”曾是商代的王都。當時已頗具規模,東西長10km,南北寬5km,沿水兩岸帶狀分布,出土文物近十萬件之多,還發現銅器作坊、水井、道路、排管等遺址表明城市的基礎設施已相當的完善,也說明當時的殷墟已是頗具規模的城市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