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塔[日本仿唐木構建築]

五重塔[日本仿唐木構建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坐落在富士山附近,是日本風景圖片裡經常可以看到的古塔,它與飄舞的櫻花或滿山的楓葉組成一幅獨特的風景!散發著著日本特有的古樸和優雅!

五重塔是唐朝時日本學習模仿大唐建築的產物,反映了中國唐朝時的木結構宗教建築的模式。

日本唐朝時全面向中華學習,在建築上, 這是個奈良時代所產生的唐風建築日本化的時代。 建築風格從渾厚雄大的唐風(參見紀錄片《法門寺》里的唐朝寶塔復原圖), 趨向纖細優美的貴族化風格,印證了全盤向大唐學習,脫胎於大唐又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築風格。

五重塔

五重塔[日本仿唐木構建築] 五重塔[日本仿唐木構建築]

法隆寺內的五重塔是日本最古老的塔。它出現在許多風景照上面,成了奈良的一個象徵。

日本的法隆寺自稱是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公元7世紀,它由佛教僧侶建於曾是日本首都的奈良城附近。

法隆寺分為東、西兩院。從入口處起,西院通往中門。它的木柱上標註著公元670年。這是法隆寺遭大火後重建的日子。原先的柱子建於公元607年。

讓人為之驚訝的是,法隆寺的五重塔遭遇過很多次地震和強風的襲擊,但從未倒塌,今天它依然保持著1300年前的風貌。

五重塔的底層內部安放著被稱作“塔本四面具”的塑像群,其中80尊塑像被列為日本的國寶。

五重塔上的塔頂插有四把鐮刀 一說鐮刀是為了封住聖德太子怨靈而設,還有一種說法是祈求防止雷擊。此外還傳說如果看到鐮刀向上為豐年,向下為荒年。

琉璃光寺五重塔

五重塔 五重塔

塔體總高20.6米, 九重的相輪高10.2米。 平面三進三間, 中心設通心柱。 外觀上看, 塔的出檐極為深遠, 胴體則極為纖瘦; 只在第二層設有勾欄, 各層屋檐坡度有明顯遞減趨勢, 給人強烈的安定感。 檜樹皮覆蓋的屋頂是日本建築 ”師法自然” 的代表特徵。 柔和的屋檐輪廓線與背後的山, 面前的池和諧輝映, 在琉璃光寺的這個 ”池泉回遊式” 庭園裡, 塔成為庭園構成上不可缺少的元素。 從美學上評價, 有人甚至將琉璃光寺五重塔與奈良法隆寺五重塔和京都醍醐寺五重塔並稱為 “日本三大名塔”。 而在這三者中, 又只有琉璃光寺五重塔是檜樹皮屋頂, 其他兩座為瓦頂。

結構特點

五重塔[日本仿唐木構建築] 五重塔[日本仿唐木構建築]

右圖:琉璃光寺五重塔立面

整座塔的建造模仿了比室町時代早6個世紀的平安時代 “和樣建築”(注1) 的古樸樣式, 不施色彩, 裝飾極少,充滿了纖細優美的貴族氣息。 可以說這是一座當時的仿古建築, 史料上並沒有關於塔的建造年代的記載, 仿古手法的使用無形中給推定塔的建造年代帶來一定困難。 但是任何建築都不會不受時代的影響。 在塔身內部, 底層有一圓形的櫸木須彌座, 為中國傳來的 ”唐樣(禪宗樣)風格”。 同時, 二層勾欄望柱柱頭為唐樣的逆蓮柱, 雕刻細膩, 模仿了中國宋元江南地區的柱頭樣式。 這在日本的塔中為絕無僅有的例子。 可以看出, 儘管設計手法上使用了平安時代日本化的和樣建築風格, 但在某些細節上仍不能不反映出室町時代受中國禪宗強烈影響的特徵。 其建造年代的時代感在這些細節中體現出來, 客觀上提供了推定建造時間的證據。 大正5年(1917年)塔解體大修時, 在構件內發現了嘉吉2年(1442年)留下的墨跡。 從手法與時代背景上推斷, 嘉吉2年正是建造年代。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 塔的建造代表了什麼?翻閱史書是一項繁瑣又苦中有樂的工作。 開始, 我的半生不熟的日語也給閱讀帶來麻煩。正是這樣, 無形中拖長了苦樂參半的時間。而 在這中間, 夾雜的思考的時間也加長了。各種信息與知識漸漸歸攏到一起, 形成了寫寫那段歷史的願望。

五重塔[日本仿唐木構建築] 五重塔[日本仿唐木構建築]

琉璃光寺五重塔是為了保存在“應永之亂”中戰死的大內義弘的菩提而修建的。 現址的琉璃光寺原為香積寺。 江戶時代移築至秋市。 當時五重塔亦準備解體移建, 在山口市民的強烈反對下, 才得以在原址保留。 後在香積寺的舊址上, 修建了這座琉璃光寺,成為現在的樣子。 右圖:奈良法隆寺五重塔立面,平面,剖面

嘉吉2年是“應永之亂”後第40個年頭, 大內義弘已戰死多年, 而至16世紀才漸漸衰退的大內文化作為室町文化的組成部分,此時正是鼎盛時期。

日本歷史上的封建社會始於平安時代, 室町時代是封建社會的中期。 室町時代初期約60年, 幕府與以天皇為中心的南朝互相對立, 稱為“南北朝時代”( 1336-1392年)。 室町時代的後期, 約一個世紀的時間, 社會大動亂, 被形象的稱為“戰國時代”。 在整個室町幕府時代, 政局相對安定的, 僅有1392年足利義滿穩定室町幕府後的約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 政局穩定之時, 必有文化的繁榮發展。 文化史上, 區別其他時期的文化, 稱這一時期的文化為“室町文化”。 這是一個將日本傳統的宮廷文化與以禪宗為代表的大陸文化兼收並蓄, 產生了新文化的時期。日本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日本民族文化的誕生時期”。

自9世紀末, 日本停止 ”遣唐使” 的派遣後, 中日之間的文化交往日趨減少。 至宋王朝統一, 日宋交通貿易日漸興盛, 僧侶往來日益頻繁, 宋文化再度傳入日本。 禪宗於南宋時達爛熟時期, 日本蒙受南宋禪宗的影響勢在必然。此時為鎌倉幕府時代。

五重塔[日本仿唐木構建築] 五重塔[日本仿唐木構建築]

佛教傳來後, 相對於文學與美術從來都保持著優越的地位。 但到了室町時代, 它的優越性較鎌倉時有所下降。 由禪的影響產生的茶道, 插花, 水墨畫, 禪宗樣庭園藝術等, 此時已從貴族的宮廷中走出, 成為漸漸貼近生活的藝術了。 書院造建築(注2), 茶道, 插花, 枯山水庭園, 能樂等現代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並流傳至今的。 除此之外, 與現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相聯繫的各種習俗也多源於這個時期。 例如, 由一日兩餐改為一日三餐; 例如, 木棉的栽種推廣後, 和服的用料從麻改為木棉纖維; 例如, 原來只在寺廟, 尤其是禪寺中食用的豆腐等中國食品, 在此時進入尋常百姓家。 在建築上, “禪宗樣建築” 成為時代的特徵。它源於中國宋元江浙一帶的建築樣式。 宋元禪宗文化對日本建築影響的反映。 特點是使用精緻的木材, 不加色彩裝飾, 雕刻細膩線條柔和;屋頂坡度陡, 檐口向上翹起, 外形細膩優美, 給人灑脫感。 右圖:京都醍醐寺五重塔立面,剖面

1378年,足利義滿移居京都室町的新將軍府, 開始了以“室町幕府”為名的統治時代。 此時, 在協助足利義滿統一南北朝中戰功卓著的大內義弘,已是統領周防, 長門等6國(包括現在的山口縣, 北九州的福岡等地)的守護官。 無論是政治, 軍事, 經濟實力上, 還是文化上, 都是當時日本境內相當發達的地區。 日本同當時中國明朝的海上貿易, 就是由博多(今福岡國際機場所在地)和下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為基地的, 這裡是當時日本對外貿易的視窗。 而大內氏則全權管理日明貿易, 其權力和經濟實力可想而知。 室町中期政局相對穩定時代, 行武出身的各地守護官開始了對文化的關注。 他們一方面仰慕京都中央文化, 另一方面為了增加自身的素質和威信, 也為了提高地區文化水平, 紛紛修建寺院, 從京都招募人才。 在這中間, 大內義弘統領下的周防山口市,因最早引進中央文化, 此時已成為高僧雲集, 文人墨客往來不絕的文化都市, 以高水準的大內文化著稱, 有“小京都”之譽。

大內氏占盡得天獨厚的優勢, 野心漸漸膨脹, 終於於1399年(應永6年)舉旗叛亂, 史稱“應永之亂”。 此時, 足利義滿雖已隱退出家, 但仍然垂簾聽政。 在平息“應永之亂”的戰鬥中,大內義弘戰死疆場。 為了紀念大內義弘並供奉他的菩提, 其弟大內盛見在香積寺建了一座五重塔。 五重塔就產生在這樣的背景下. 儘管建造者希望它顯得端莊古撲, 儘管它極力模仿以京都奈良為中心的中央文化的形象, 它的身上毫無疑問的刻上了鮮明的時代和地方特徵。

古建築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均衡優美的外表, 對現代建築的啟示尤為珍貴。 在這期間偶然看到一個關於現代高層建築抗震設計的電視節目。 這種設計的啟示正是來自木塔的結構。

日本是風景優美的國家, 同時這塊美麗的國土也是暴虐的土地。 作為多地震國家, 在古代建造高塔又要做到防震抗風極為不易。 為此, 在學習中國傳統木構建築式樣的同時, 日本人又結合本國的地理條件改進了結構方式和維護方式, 使木塔完好保留至今。 充足的木材資源及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隼卯結構本身起到的抗震抗風的作用,是日本古代建築在結構和裝修上始終使用木結構的原因之一。 在此基礎上, 日本木塔的平面採用了增加一根通心柱的形式(這種形式多見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塔樓)。 支持塔體的結構柱中, 只有通心柱直接插入地下, 其餘柱子都是放在“浮於”地面的石頭上。 整個塔好比一把插在地上的傘。 地面下的震動傳來, 破壞力通過通心柱傳到塔頂, 在塔頂通過結點被分解成了無數個分力傳開, 震動就這樣化整為零 ---- 很久以前的人們就已經知道使用微積分的原理了。 浮於地面的柱子則由於共震, 也將力對塔身的破壞降到最低。 受到古代木構建築結構的啟發, 在日本的現代建築中, 也大量使用了“浮動地基”和通心柱的結構方式來起到抗震的作用。

“日本的文明, 與其說是創造, 不如說是選擇了模仿的道路。”這似乎是不爭的事實。 但同時應當看到的是, 日本建築是在與中國很不相同的自然條件和文化環境中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 日本在隋唐和宋元兩次大規模輸入中國文化後, 都有自我消化吸收的所謂“鎖國時期”。 儘管日本建築文化的主流源於中國建築體系, 也儘管日本建築的發展與演變不斷的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 但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 必有其民族的特色。 不同的自然條件與文化環境造就了日本建築獨特的氣質與風格。 明治維新後吸收歐洲近代文明, 創造了現代經濟奇蹟的日本人, 也正是曾經吸收了唐宋文化的日本人。 在接受大陸文明後, 文明起步遠晚於中國的日本, 建築的發展卻在相對而言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中國用了漫長歲月所取得的發展和進步, 並走在中國的前面, 跨入了現代建築的行列, 探索出獨特的日本現代建築之路。 這其中不無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的東西。

故事未必驚心動魄, 亦或感天動地。 所有的故事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平凡的浪花。大浪淘沙, 個人功過早已無從評判。 書寫歷史的人們不留姓名, 只給我們留下那些藝術珍寶作為歷史演進的證據永留人間。 歷史跟隨著人類的腳步, 藝術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歷史與藝術, 藝術與生活總是這樣交織在一起, 永遠有神秘的魅力, 永遠有揭不完的迷。 關於建築藝術, 國人總有“道”“器”之爭。 我總以為, 從形而下的建築開始, 去解讀其背後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環境, 當我們貼近藝術, 貼近歷史的同時, 也就漸漸貼近了那不可道之道。

2001年3月於日本

紀錄片《法門寺》里的唐朝寶塔復原圖 紀錄片《法門寺》里的唐朝寶塔復原圖

注1. 和樣建築── 其本質是唐代建築樣式的日本化。 公元894年, 日本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此後300年為日本的 ”國風時代”。 在建築上, 這是 個奈良時代所產生的唐風建築日本化的時代。建築風格從渾厚雄大的唐風, 趨向纖細優美的貴族化風格。( 右圖為央視紀錄片《 法門寺 》里的唐朝寶塔復原圖,現存的法門寺復原塔為明代塔的造型。

注2. 書院造建築── 室町中期發展出的住宅建築樣式。 基本形式是, 住宅有了入口(玄關)和內室(書院)的區分, 由地板的高差劃分。各室之間由紙拉門和紙窗等劃分。屋頂有天花, 室內的地板鋪設榻榻米。 紙拉門上繪有裝飾畫, 屋子的一面設有“床的間”(用來掛裝飾用的水墨畫或書法作品)和“棚”(類似博古架,放置珍貴的瓷器等工藝品)。 書院的面前建有庭院, 可坐在室內拉開推拉門欣賞, 也可以從這裡進入庭院。 日本現代住宅中的“和室”基本就是保留這種樣式。

見證

佛教傳入日本約在公元7世紀中葉,這時日本的社會還是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在以後的兩百年間,主要在大唐時期,日本為求國家統一和鞏固大豪族的封建等級制,便大量吸收中國的封建典章制度,包括文化和藝術。所以法隆寺及其五重塔已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早的物證。(大唐建築樣式及風格參見史詩紀錄片《大明宮》與央視紀錄片《法門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