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稠酒
簡介五里稠酒是安康市漢濱區,俗稱西路壩的五里鎮、恆口鎮等當地農民家釀造的一種糯米酒。
安康的五里稠酒是極有聲名,它和黃酒堪有一比。是屬於純手工製作發酵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劑、色素、香精的一種純天然綠色低度飲料酒類。五里稠酒成酒後色澤橙黃,甘甜爽口,回味無窮。稠酒不但具有滋補營養、活血化淤、祛風禦寒作用,而且還能防病、治病。喝一碗稠酒,一時間血順氣暢,腰腿舒展,極為舒服。其做很法講究,從踩曲到稠酒成熟有一套很繁瑣的製作過程。稠酒分類
糯米在各地釀酒方法都有差異,糯米釀製的酒是安康一帶著名的傳統飲料,含有多種維生素。
甜酒:亦稱“醪糟”,是稠酒釀製步驟的一部分,是將糯米發酵後直接食用飲用。安康人民有習俗,男女結婚以前女方到男方家庭來探訪時,男方需給女賓客煮雞蛋甜酒。女人坐月子的時候一般每日食用雞蛋甜酒,以此補充所需營養。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食甜酒的習慣,南方客家人也會釀製甜酒。
稠酒:稠酒的製作比甜酒還要精細,是甜酒製作好以後,將發酵好的糯米加相當比例的水,然後封裝一段時間,待成熟後飲用。
陳年稠酒:安康陳年稠酒,稱之為:“九月九的酒”當之無愧。是在第一年的農曆九月九將稠酒封缸,待到來年農曆九月九以後再開壇,封缸時間需一年。酒的顏色為黃褐色,味道類似乾紅。
黃酒:黃酒釀製方法與五里稠酒相同。
黃桂稠酒:黃桂稠酒是借鑑了五里稠酒的製作方法,在糯米發酵成熟以後,封缸時加入了黃桂精。
五里稠酒釀造前步驟
采曲藥做稠酒的關鍵一步,這也是做好稠酒的第一步。每年的端午節早晨,人們都要去野外拔艾蒿、魚腥草、白茅尖、還有火撩子、紫蘇葉等當地出的野草,這些其實都是一些地道的中草藥。把這些草藥拿回家,曬乾,切碎,備用。
制曲種第二步是踩曲(制大曲)。入伏後把備好的曲藥,熬成曲水。用上好的麥麩(既不要太多的面,也不能沒有面質)和曲水攪拌在一起,再放在專門的曲模里用腳踩實。然後把制好的曲胚擺在一起,用一些厚布包裹嚴實,等其發汗。三五天后就會聞到一陣陣酒香,這說明曲胚發酵已經完成。要及時的把它們懸掛在乾燥陰涼處,等其自然風乾。假若這個時間麥胚發霉變質,那么以後的稠酒味道就不醇正,甚至有苦味。
五里稠酒釀造過程
擇日釀造五里人釀造過年招待親朋好友的稠酒,一般選擇在農曆九月九,按五里人當地習俗,農曆九月九的水是做就最好的水。其他日子釀造稠酒,取水必須燒開放涼才能添加進酒缸。而就在農曆九月九取水可直接添加,酒味也純正。因此,每年九月九前後,五里很多家庭開始做酒。把糯米蒸熟,涼涼,再拌上酒麴,包好,等待製成甜酒胚。
裝缸甜酒釀製成以後,接著就是把甜酒再裝進大缸里,再次的發酵。先把以前做好的大曲研磨成粉,曲和糯米的比例是1:10,就是一斤大曲十斤米。用細紗布包好放在缸底。再把甜酒胚倒進去,然後加水,最好是從井裡剛取回來的泉水,水和糯米的比例是1:1,就是一斤米加進去一斤水。以後每天攪一至兩次,等浮起來的糯米慢慢的開始沉下去,就不要再攪動了。蓋好,六五天后就成熟。
五里稠酒傳說及相關
喝酒的講究安康地處秦巴山腹地,自古民風淳樸好客。好酒,也就是稠酒的頭酒。大多是在過節的時候招待女婿、外甥,再就是招待好友、遠客了。家裡有人在外務工、參軍、或者上學,這些人回來自然是喝頭滲酒的。他們從遠方回家後,全家老少莫不歡喜,吃飯時熱一壺上好的稠酒,喝起來的感覺才真的叫“回家了”。
五里稠酒的傳說相傳大禹治水在五里越河一帶,由於大禹不騷擾民眾住在荒野,五里當地土人就經常給送飯送水。送去的米飯吃不完的,大禹就用竹筒裝好,等餓了再吃。日子久了,越來越多的人給大禹送飯,大禹都這樣將吃不完的米飯積攢。
大禹治理完五里這一帶水域就繼續往下游去治理,有一天一個撐船的,路過大禹住過的越河岸邊,看見草叢裡有一竹筒。這人當然知道是大禹遺失的竹筒,便撿起來回村落交給族長,族長一看上邊刻有大禹的名諱,也不敢擅自打開。
奇怪的是,族長將竹筒掛在屋內,竹筒內散發出陣陣香味。族長於是拿下竹筒,翻來覆去看了一遍,竹筒上並無其他東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族長打開了竹筒,隨著竹筒打開,香氣四溢,引來了全族的人聚集在族長的茅舍周圍,想看個究竟。
只見族長把鼻子湊近竹筒口聞聞,又用食指沾了沾放進嘴裡嘗試,味道甘甜爽口,族長連連點頭稱奇。於是將竹筒內剩下的分給族裡有聲望的人品嘗。大家看看竹筒內剩下的酒糟,黃黃的米粒,下面沉澱著一層黃色稠稠得汁,給這東西取名叫稠酒。第二天就是農曆九月九,族長召集全族人學習製作稠酒,在大家的不斷探索中終於做出了稠酒。
後來大家就沿襲了九月九釀酒的習慣,人們還利用當地資源,采艾蒿、魚腥草、白茅尖、還有火撩子、紫蘇葉等野草研製了五里稠酒的酒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