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勝,即“勝氣”;復,即“復氣”,又稱“報氣”。五行中某一行過於亢盛,或相對偏盛,則引起其所不勝行(即“復氣”)的報復性制約,從而使五行系統復歸於協調和穩定。這種按相剋規律的自我調節,稱為五行勝復。
起源
五行勝復,源於《黃帝內經》七篇大論的運氣學說。勝氣的出現,一是由於五行中某一行太過,即絕對偏盛,二是由於五行中某一行不足而致其所不勝行相對偏盛。復氣因勝氣的出現而產生,即先出現勝氣,然後有復氣產生,以對勝氣進行“報復”,使勝氣復平。復氣即勝氣的所不勝行:若勝氣為木行,則復氣為金行;若勝氣為火行,則復氣為水行;若勝氣為土行,則復氣為木行;若勝氣為金行,則復氣為火行;若勝氣為水行,則復氣為土行。
理論
木亢(+)乘土引起土衰(-),土衰則不能制水而致水盛(+),水盛乘火而使火衰(-),火衰則不能制金而致金旺(+),金旺則乘木而使木行的偏盛得以平復(0)。此處的木行的偏盛是“勝氣”,而金行的旺盛為“復氣”,金行的旺盛是對木行偏盛的報復。其餘四行的偏盛引起的報復,以此類推。如此經過勝復循環,勝氣得以抑制,五行系統復歸於協調、穩定。
五行勝復,又稱為“子復母仇”。因五行的某一行偏盛,即為勝氣;該行的所不勝行,是其復氣;而此復氣又為其勝氣的所勝行之子行。復氣之母行受其勝氣所害,復氣制約勝氣,為母復仇,故稱“子復母仇”。如上述的木行偏盛為勝氣,金行旺盛為復氣;木亢乘土,金為土之子,金旺則能克木,使木行之偏盛得以平復,則為子復母仇。明代張介賓《類經。運氣上》說:“自其勝復者言,則凡有所勝,必有所敗;有所敗,必有所復。母之敗也,子必救之。如水之太過,火受傷矣,火之子土,出而制焉;火之太過,金受傷矣,金之子水,出而制焉;金之太過,木受傷矣,木之子火,出而制焉;木之太過,金受傷矣,金之子水,出而制焉;土之太過,水受傷矣,水之子木,出而制焉。”因此,五行勝復,子復母仇,實指五行系統內部出現不協調時,系統本身所具有的一種反饋調節機制。這一反饋調節機制,可藉以說明自然界氣候出現異常時的自行調節,也可藉以說明人體五個生理病理系統內部出現異常時的自我調節,並可指導治法的確定和方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