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五行之氣按相生規律布散於天地間,行四時,感六氣,是化生萬物的起源。
解讀
天地,一太極也。人身,一天地也。夫五行之在天地間,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復生水,五行順布,三陰三陽,所謂五根也。(1)五行順布就是五行之氣順次布於天地間,《太極圖說》對宇宙生成模式的描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即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四時→萬物,由無至有,由靜至動,由一至萬。(2)五行之氣按相生規律布散於天地間,行四時,感六氣,是化生萬物的起源。
中醫套用
五行順布是對五行之氣按相生規律布散天地間的描述,五行相生為五行學說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學中套用廣泛,具體如下:
1、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繫
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繫的。五行學說不僅用五行特性說明五臟的功能特點,而且還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理論來說明臟腑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繫,即五臟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
以五行相生說明五臟之間的資生關係: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氣運化,化氣以充肺;肺生腎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腎精,肺氣肅降以助腎納氣;腎生肝即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防肝陽上亢。
2、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五行學說,不僅可用以說明在生理情況下臟腑間的相互聯繫,而且也可以說明在病理情況下臟腑間的相互影響。某髒有病可以傳至他髒,他髒疾病也可以傳至本髒,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稱之為傳變。以五行學說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傳變,可分為相生關係的傳變和相剋關係的傳變兩類。相生關係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個方面。
母病及子,即母髒之病傳及子髒。如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故腎為母髒,肝為子髒。腎病及肝,即屬母病及子。臨床常見的因腎精不足不能資助肝血而致的肝腎精血虧虛證,腎陰不足不能涵養肝木而致的肝陽上亢證,腎陽不足不能資助肝陽而致的少腹冷痛證,皆屬母病及子的傳變。他髒之間的母病及子傳變,可以此類推。母病及子,多見母髒不足累及子髒虧虛的母子兩髒皆虛的病證。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的傳變,從子髒傳及母髒。如肝屬木,心屬火,木能生火,故肝為母髒,心為子髒。心病及肝,即是子病及母。臨床常見的因心血不足累及肝血虧虛而致的心肝血虛證,因心火旺盛引動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證,皆屬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既有子髒虛引起母髒也虛的虛證,又有子髒盛導致母髒也盛的實證。另外還有子髒盛導致母髒虛的虛實夾雜病變,即所謂“子盜母氣”,如肝火亢盛,下劫腎陰,以致腎陰虧虛的病變即是。
3、推斷病情的輕重順逆
五行學說根據五色之間的生克關係來推測病情的輕重順逆。由於內臟疾病及其相互關係的異常變化,皆可從面部色澤的變化中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主色”和“客色”的變化,以五行的生克關係為基礎,來推測病情的順逆。“主色”是指五臟的本色,“客色”為應時之色。“主色”勝“客色”,其病為逆;反之,“客色”勝“主色”,其病為順。清·吳謙《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說:“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髒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
五行學說還將色診和脈診結合起來,即色脈合參,結合五行生剋規律來推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色青而見弦脈,色脈相符;如果不得弦脈而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即克色之脈,為逆,預後不佳;若得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為順,預後較好。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所說:“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4、控制疾病的傳變
根據五行生剋乘侮理論,五臟中一髒有病,可以傳及其他四髒而發生傳變。如肝有病可以影響到心、肺、脾、腎等髒。心、肺、脾、腎有病也可以影響肝臟。不同臟腑的病變,其傳變規律不同。因此,臨床治療時除對所病本髒進行治療之外,還要依據其傳變規律,治療其他臟腑,以防止其傳變。如肝氣太過,或鬱結或上逆,木亢則乘土,病將及脾胃,此時應在疏肝平肝的基礎上預先培其脾氣,使肝氣得平,脾氣得健,則肝病不得傳於脾。如《難經·七十七難》所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這裡的“實其脾氣”,是指在治療肝病的基礎上佐以補脾、健脾。
疾病的傳變與否,主要取決於髒氣的有盛有衰。“盛則傳,虛則受”,是五臟疾病傳變的基本規律。在臨床實踐中,我們既要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關係掌握五臟病變的傳變規律,調整太過與不及,控制其傳變,防患於未然,同時又要依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切勿將其作為刻板公式而機械地套用。
5、確定治則治法
五行學說不僅用以說明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傳變,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預防,而且還以五行相生相剋規律來確定疾病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治則和治法:臨床上運用五行相生規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和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難經·六十九難》)。
補母,是指一髒之虛證,不僅須補益本髒以使之恢復,同時還要依據五行相生的次序,補益其“母髒”,通過“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復。補母適用於母子關係的虛證。如肝血不足,除須用補肝血的藥物(如白芍等)外,還可以用補腎益精(如何首烏等)的方法,通過“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的恢復。
瀉子,是指一髒之實證,不僅須瀉除本髒亢盛之氣,同時還可依據五行相生的次序,瀉其“子髒”,通過“氣舍於其所生”的機理,以瀉除其“母髒”的亢盛之氣。瀉子適用於母子關係的實證。如肝火熾盛,除須用清瀉肝火的藥物(如龍膽草、柴胡等)外,還可用清瀉心火(如生地、木通等)的方法,通過“心受氣於肝”,“肝氣舍於心”的機理,以消除亢盛的肝火。
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種。
滋水涵木法:是滋腎陰以養肝陰的治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甚或肝陽上亢之證。
益火補土法:是溫腎陽以補脾陽的治法,又稱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適用於腎陽衰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必須說明的是,按五行生剋次序來說,心屬火,脾屬土,火不生土應當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補土應當是溫心陽以暖脾土。但自命門學說興起以來,多認為命門之火具有溫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臨床上多將“益火補土”法用於腎陽(命門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運之證,而少指心火與脾陽的關係。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氣以補益肺氣的治法。主要用於脾氣虛衰,生氣無源,以致肺氣虛弱之證,若肺氣虛衰,兼見脾運不健者,亦可套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養肺腎之陰的治法,亦稱滋養肺腎法。主要用於肺陰虧虛,不能滋養腎陰,或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肺陰的肺腎陰虛證。
6、指導針灸取穴
在針灸療法中,針灸學家將手足十二經近手足末端的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分別配屬於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治療臟腑病證時,根據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規律進行選穴治療。如治療肝虛證時,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取腎經的合穴(水穴)陰谷,或本經合穴(水穴)曲泉進行治療。若治療肝實證,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取心經滎穴(火穴)少府,或本經滎穴(火穴)行間治療,以達到補虛瀉實,恢復臟腑正常功能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