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
曾兩次發掘,發現層次堆積與流水有關,但每層次下面又有遺址出現,屬“遷移性居址”,中心部位的大汶口文化堆積厚度達2米餘。居住區在遺址中部,發現有房基、灰坑、灶坑等遺址。發掘發現墓葬100餘座,各種建築遺址、窖穴100多處,文物160餘件。出土陶器以紅陶為主,主要有鼎、豆、罐、盆、杯等。器類較簡單,生產工具稀少。遺址上部有商、周、秦、漢時期的堆積,出土銅劍、銅鏃、陶鬲、陶鼎等遺物。2006年12月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
1985年秋至1986年春,為配合臨淄30萬噸乙烯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廣饒縣博物館聯合對遺址進行鑽探和試掘,發掘面積700餘平方米,共清理大汶口文化、周代、漢代等時期灰坑(溝)580餘個,墓葬106座,共出土玉石器、骨器、蚌器、陶器、銅器等文物160餘件。清理周至漢代的灰坑近30個,水井1眼,墓葬30座。大汶口文化灰坑填土較純淨,土質疏鬆。墓葬分布密集,多在遺址中心區東北部50平方米的範圍內,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大小僅可容身,頭向以東北和東西向為多,少數西向或西南向。葬式為仰身直肢,大多數為單人葬,合葬墓僅5座,其中成年男女合葬墓1座,其他為母子合葬墓或兒童合葬墓。在68個可辨年齡的個體中有32個少年個體,葬式和葬俗與成年人相同。流行遷葬,有拔牙和頭骨人工變形的習俗。38座墓(占50%)有隨葬品,一般2~3件,多者4件。陶器以夾砂和泥質紅陶為主,製作粗糙,器類簡單。骨器多為裝飾品,生產工具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