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膠州市西南部,地處膠州、高密、諸城三市交界中心,距三市各70華里,素有"三七鋪“之稱。歷史悠久,商貿繁榮發達,秦漢時為黔陬郡。鋪集也因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而得名。建國初期曾是膠河縣駐地。省道朱諸路、董張路橫穿鎮中,距離青島國際機場70公里、青島海港80公里、黃島港口60公里、濟青高速公路40公里、膠濟鐵路35公里。全鎮共轄69個行政村,1.9萬戶,6.6萬人,總面積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7萬畝。小城鎮建設發展迅猛,建城區面積達3.5平方公里,常駐人口3萬人,被列為山東省中心鎮和青島市小城鎮建設重點鎮。
地理資源
區位
鋪集鎮位於北緯36°,東經119°,土地肥沃,地質平坦,土壤多呈沙壤和棕壤性土質,適宜各類農作物生長。全鎮建有速生豐產林4.5萬畝,其中沿膠河兩岸2.4萬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36%以上。
地形
域內地勢總體呈盆地形態。東、北、西三面丘陵地貌,面積為64.3平方公里,中部南部為平原,面積為55平方公里。
屬北溫帶東亞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2℃,降雨量700mm、日照2573小時、地表溫度14.8℃、無霜期200天以上。
土壤
域內東、北、西部丘陵地帶,主要為砂土壤,土體較薄,肥力中下等,屬中低產土壤,適宜種植各種果樹、地瓜、花生。中部平原一般為窪地,為潮棕壤粘土類型,土體深厚,養分含量高,水分較好,屬高產土壤,適宜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糧油作物。膠河沿岸沖積平原地帶為青沙質潮土類型,土層深厚,地勢平坦,水源豐富,屬高產土壤,適宜種植果樹、小麥、玉米及各種蔬菜。
河流
鎮內水資源豐富,膠河流經全鎮25公里21個村莊,鋪集鎮先後投資1200多萬元,建起總蓄水量260餘萬方的澄月湖及膠河攔河工程,為鎮內工農業發展蓄積了寶貴的水資源。
域內主要河流為膠河,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另有龍匯河、胡家河二條支流,均屬季節性河流。三條河流域內總流程約25公里。
植被
域內有樹林面積5.5萬畝,約占全鎮總面積的30%,總屬華北落葉闊葉林帶,主要以白楊為主,分布於膠河兩岸。丘間地、坡前廣植蘋果、桃、杏、山楂等。村中房前、屋後、林田路網廣植白楊、刺槐等。
自然資源
域內丘陵區60平方公里,丘陵平原占20平方公里,有經濟林4.5萬畝,果園9500畝,可耕地9.8萬畝,其中蔬菜占地8000畝。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有王吳水庫,盛家莊攔河壩、鋪集澄月湖攔河閘。馬家村有地下水資源豐富,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是天然的礦泉水。礦產資源主要有重晶石,分布在河北村、高家莊一帶。少量陶土分布在蘇家泊一帶。
域內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刺蝟、獾、蝙蝠、蛇、蠍子、土元、蟬、癩蛤蟆、青蛙、水蛭、黃蜂、布穀烏、喜鵲、家雀、斑鳩、鵪鶉、貓頭鷹、狐狸、兔子、黃鼠狼、田鼠、猞猁等。
域內野生植物資源主要有:枸杞子、丹參、半夏、地丁、車前子、黑醜、百合、石竹子、馬齒莧、蒼朮、婆婆丁、茵陳、洋金花、艾葉、紫蘇、蛤蟆菜、酸棗、桑葉、掛簍、柞樹、臭椿、刺槐、白楊、垂柳、榆樹、國槐等。
歷史沿革
鎮村工業已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基礎力量雄厚,已形成化工、機械、鑄造、服裝、鞋帽、木製工藝品等多個工業體系。其中,鞋帽及工藝品遠銷國際市場,機械製造以多種型號減速機為最,在國內市場享有較高的知名建置沿革境域 鋪集鎮位於膠州市境西南部。東與張應鎮毗鄰,南與里岔鎮接壤,西靠諸城市辛興鎮,西北和北面分別與高密市柴溝鎮和李家營鎮相連。南北最大縱距16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5公里。全鎮總面積119.32平方公里。
沿革 清代屬招賢鄉,石清溝、鞏家莊、南朱郭3個村屬高密縣。1911年(宣統三年)到民國初期屬 城區,石清溝等3個村屬高密縣。1929~1944年,屬第六區。1945年劃歸高密縣。1947年連同石清溝3個村劃入膠河縣。分屬膠河、沙河、朱郭三區。1953年劃歸膠縣,分屬第十六、十七、十八區。1955年分屬膠河、沙河區。1958年8月成立東風人民公社。1962年將原牛溝鄉23個村析出成立張家屯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鋪集鎮。2001年2月,鋪集鎮和張家屯鎮合併為鋪集鎮。
行政區劃
區劃
2002年,鋪集鎮轄鋪集、北張家屯、高家、侯家庵、邢家嶺、溝里路、楊家莊、常家莊、范家莊、後岳家莊、河北、後官莊、石清溝、三妹冢、黔陬、前官莊、於家莊、陳家、前岳家莊、吳家莊、北龍池、由家莊、鞏家莊、南龍池、蘇家泊、姜家莊、後澇莊、小屯、彭家莊、中澇莊、前澇莊、西大屯、譚家埠、崔家河、小莊、松園、南朱郭、沙北莊、河西莊、羅家、沙河、張家屯、范家屯、石空崖、侯家屯、邱家屯、天台寺、小寺、馬家、胡家、孫家、崔家、鹿家、辛屯、團埠子、東皇姑庵、牛溝、林家屯、殷家莊、青冢泊、逄家溝、西皇姑庵、苗家莊、盛家莊64個自然村。
69個村民委員會中鋪集分設鋪上一、鋪上二、鋪上三、鋪上四、鋪上五5個村民委員會;前澇莊、中澇莊屬於中澇莊村民委員會,駐中澇莊;牛溝分設牛溝一、牛溝二、牛溝三3個村民委員會,其它村為一村一個村民委員會。
北龍池 | 北張家莊 | 常家莊 | 陳家莊 |
崔家 | 崔家莊 | 大屯 | 東皇姑奄 |
范家莊 | 范家屯 | 高家莊 | 鞏家莊 |
溝里路 | 河北 | 河西莊 | 侯家巷 |
後官莊 | 後澇莊 | 後岳家莊 | 候家屯 |
胡家 | 姜家莊 | 林家溝 | 鹿家村 |
羅家村 | 馬家 | 苗家莊 | 南龍池 |
南朱戈 | 牛溝二村 | 牛溝三村 | 牛溝一村 |
逄家溝 | 彭家莊 | 鋪上二村 | 鋪上三村 |
鋪上四村 | 鋪上五村 | 鋪上一村 | 前官莊 |
前岳家莊 | 黔陬 | 青冢泊 | 三妹冢村 |
沙北莊 | 沙河 | 勝家莊 | 石空崖 |
石青溝 | 松元 | 蘇家泊 | 孫家 |
譚家埠 | 天台寺 | 團埠子 | 吳家莊 |
西皇姑庵 | 小寺林 | 小屯 | 小莊 |
辛屯 | 邢家嶺 | 楊家莊 | 殷家莊 |
由家莊 | 於家莊 | 張家屯 | 北張家屯 |
中澇莊 |
人口
人口 截止2002年末 ,鋪集鎮總戶數為18299戶,總人口為62421人。其中,男性31448人,女性 30973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1.5:100。農業人口59319人,非農業人口 3102 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12人。人口出生率10.7‰,死亡率7.9‰,自然增長率2.9‰。全鎮人口以漢族為主,有白、滿、苗、京、僳僳等8個少數民族,共19人。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37939 |
男 | 19219 |
女 | 18720 |
家庭戶戶數 | 11461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6457 |
家庭戶男 | 18311 |
家庭戶女 | 18146 |
0-14歲(總) | 7453 |
0-14歲男 | 3874 |
0-14歲女 | 3579 |
15-64歲(總) | 26466 |
15-64歲男 | 13537 |
15-64歲女 | 12929 |
65歲及以上(總) | 4020 |
65歲及以上男 | 1808 |
65歲及以上女 | 2212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35935 |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全鎮國民經濟不斷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特別是“九五”期間,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各項經濟指標不斷提高,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截至2002年末,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4808萬元。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7:3:3.5,稅收總額1632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10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728元。
“十五”期間,鋪集鎮政府繼續全面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把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抓住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各類園區經濟,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加速發展經濟國際化目標,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多層次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啟動生態旅遊資源的深度開發,加速實現城鎮生態園林化目標;不斷加強兩個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提高村民的綜合素質,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加速實現社會現代化目標,把鋪集鎮建成開放意識強,投資環境好,經濟有活力的現代化小城鎮。
農業
全鎮的農村經濟緊緊圍繞農民增收的工作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依託農業基礎比較雄厚的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高新農業和科技農業,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步伐。經濟林、蔬菜、果品、畜牧、黃煙等五大主要產業優勢進一步拉長,農業發展的園區化、現代化程度顯著提高。2002年,農業總產值完成35853萬元。東部高效農業示範基地已具規模;膠河沿岸的萬畝生態林鬱鬱蔥蔥、生機盎然,2002年被青島市林業局批准成立“膠河森林公園”,為青島市首個鎮級“森林公園”。
鋪集鎮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全鎮已創辦種植、養殖、土地、農機、花卉等方面的合作社及行業協會50餘家,特別是新成立的青島鋪集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青島鋪集家家富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兩家鎮級合作社,在山東省是一個創舉。原省畜牧獸醫局局長、現任省農業廳正廳級巡視員的慕永太同志,號稱“全國合作社第一人”,2010年到鋪集視察了合作社,在召開座談會時,他高興的說:“每次來鋪集都能學習到不少東西,鋪集的合作社發展的這么快、這么好,這是我沒想到的”。回到濟南後他跟農業廳相關領導作了重點匯報,表示要在全省推行鋪集模式。
鋪集鎮積極發展品牌農業和訂單農業,加大早酥梨、朝陽坡蜜桃、馬家綠茶、膠州大白菜、里岔黑豬肉、正久燒雞等優質農產品的宣傳力度,使之成為當地的一大品牌。鎮西南部的東安、西安等村發展土豆種植3000畝,在鎮東部種植有機大棚蔬菜300餘畝。同時大力扶持發展以肉食雞、肉牛、蛋雞、生豬為主的養殖業。對全鎮的小麥、能繁母豬、奶牛等進行了投保;採集土樣500多個,為農民免費化驗,並開出了配方施肥建議卡,指導科學施肥。這些為農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有力保證。
農業生產發達,已實現規模化、特色化。建起了萬畝名優果園、萬畝銀杏園、萬畝黃煙園、1000畝高效農業示範園,以及萬隻種兔、千頭肉牛、千頭奶牛、千頭山羊等大型養殖場。
農業機械
建市以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帶動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物資投入迅猛增加,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小型拖拉機、噴灌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農用機械得到全面推廣套用。截至2002年末,全鎮農業機械總動力達57813千瓦,其中,排灌機械1347台,農用車3850輛,農機作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蔬菜 蔬菜生產在鎮內一直占有重要位置,膠河豐富的水資源條件給沿河兩岸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蔬菜生產歷史悠久,品種豐富,以產量高、品質優、種類多而聞名。特別是1987年以來,鎮政府引導農民加大對蔬菜種植的投入,引進科技含量高的品種,進行科學種植,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02年末,全鎮蔬菜品種除大白菜、蘿蔔、西紅柿、黃瓜等傳統蔬菜品種外,相繼引進了日本西芹、以色列甜椒、櫻桃西紅柿等幾十個國外新品種,極大地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成為本市重要的商品菜生產基地。2002年,蔬菜播種面積達8000畝,總產量達2萬多噸。
隨著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不斷加大,水資源條件進一步改善,水澆面積達95%;種植模式由過去的小弓棚、塑膠大棚,向高標準的冬暖式塑膠大棚發展。1997年,開始引導民眾在小屯村投資興建東部無公害生態農業園,建設高標準冬暖式大棚86個,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套用。蔬菜種植的發展,促進了蔬菜批發市場的建立,域內有蔬菜批發市場3處,形成了產、供、銷相配套的產業鏈,推動了全鎮經濟的發展。
林果業
建市以來,全鎮重視林業的發展,鼓勵引導農民大力植樹造林,在膠河沿岸大面積營 造生態林,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02年末,累計植樹造林5.5萬畝。2002年,緊緊圍繞綠化工程,新增經濟生態林1.2萬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36%。
鋪集鎮土壤及自然條件適宜於北方落葉林樹的生長。截至2002年末,全鎮栽培果樹20多個品種或品系,引進的國外品種的紅富士蘋果、蜜桃等品種,形成當地名優產品。其中,沙河園藝場的蘋果獲農業部頒發的優質果品獎。鎮西部300畝果園的“朝陽坡”蜜桃已在國家商標局註冊。2002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全鎮果園面積有萬畝規模,果品總產量在5萬噸以上。
畜牧業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鋪集鎮的畜牧業得到長足的發展,鼓勵農戶養殖奶牛,引 進外資建起奶牛養殖基地3處。2002年,全鎮畜牧業總收入達到15466萬元。其中肉牛存欄2400頭,生豬出欄38000頭,年出欄肉雞50萬隻,存欄蛋雞15.2萬隻,肉、蛋、奶總產量達12695噸。特種養殖發展較快,2001年引進波爾山羊建設了原種繁育基地。於家莊、鋪上三村等建起養狐廠,年存欄300餘只。
工業 建市以來,全鎮工業,通過經營機制改革,合理調整產品結構,加大技改投入等措施,形成了以機械、化工、橡塑、建材、鑄造等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和外資、內資、私營企業齊發展的良好格局。截至2002年末,全鎮有工業企業180家,工業總產值達到114721萬元,完成利稅7356萬元。全鎮圍繞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等重點,不斷加大人才、技術、資金的引進和投入,加快了現有企業的規模擴張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國內貿易
隨著經濟的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成為推動市場經濟的主力和新的經濟成長點,居民收入的增加,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外來務工人員不斷增多,直接促進了國內貿易的發展,全鎮有集市6處,鋪集、張家屯集日人流量3萬人次,山會和春節高峰集日可達10萬人。截至2002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1500戶,私營150家,實現國家稅金2072萬元,實現三產增加值31966萬元。
對外開放
鋪集鎮地理位置優越,水土資源豐富,生態資源良好,民風淳樸,為對外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1987年建市以來,全鎮招商引資成果顯著。截止2002年末,全鎮共引進外資項目23個,契約利用外資4656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198萬美元。2002年三資企業出口創匯408萬元。累計引進內資項目118個,契約利用內資10億元,實際利用內資6億元。截止2002年末,有美國、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該鎮投資辦廠。其中,2001年8月投資1000萬美元的美國吉森樂器有限公司已落戶投產,在鎮西部興建了吉森工業園。2001年11月占地1500畝的東部工業園破土動工,至2003年5月結束,整個園區總投資1000萬元,高標準配套地下供水及排污管道,道路全部水泥硬化,達到了“供水、排水、供電、有線電視、電話”等“七通一平”的標準,為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打造了新的平台。
城鄉建設
1988年,鋪集鎮根據規劃,基礎設施拉動,重點帶動,整體推進的思路,邀請了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對小城鎮進行了總體規劃,並於當年實施。
對鎮駐地進行改造,拆遷舊房3000餘間,拓寬街道20000米,建成了“五縱五橫”10條道路,小城鎮初具規模。1990年和1999年,借省道朱諸公路拓寬改造之機,瀝青硬化“三橫”“五縱”8條街道,總長8900米,加快了小城鎮向城市化建設的步伐。
1993年,投資260萬元,投入勞動力25萬個,治理膠河,建成澄月湖一期工程,再現古膠州八景之一的“膠河澄月”景象。1996年,投資360萬元,投入勞動力49萬個,完成膠河治理二期工程,與兩岸的萬畝生態林形成“湖光林色,十里碧波繞小城”的亮麗景觀。
1998年,開工興建澄月公園,建成門球場,旱冰場、水上遊樂場、射擊場、垂釣場、兒童娛樂場、老年公寓等占地750畝的娛樂服務設施,連續4年舉辦了“膠河風景名勝區文化旅遊節”活動。先後被評為“青島市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山東省生態旅遊型小城鎮建設中心鎮”、“青島市重點小城鎮建設先進鎮”。
截至2002年末,全鎮69個行政村都已基本完成村莊規劃和村莊改造工程。鎮駐地,自1993年以來,通過市場化運作,多方吸納資金2.2億元,建起了二層以上樓房368幢。新建集中供熱工程,美化、亮化工程以及膠州二中學生公寓、教學樓、職公住宅樓、中心國小商業網點、汽車站、信用社營業樓等一批標誌性建築。
截至2002年末,域內有省道13公里,縣鄉道19.8公里,總長32.8公里;鎮村級公路10條,總長35.4公里。省道朱諸公路、董張公路橫穿鎮內,與鋪集至高密、鋪集至黃島等公路縱橫交錯,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網。
截止到2011年6月,小城鎮發展已初具規模。已建在建小區3處(金色陽光、澄月湖畔及將來的別墅);工業園區入住眾多企業,從青島轉移越來越多的公司將會落戶轄區內。地處三市交界,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置業成本低廉等。不失為青島地貴房貴,綜合成本高昂的後方為數不多的明智選擇。也希望上級多多關注,更好更快的發展。
科技
1987年建市以來,全鎮始終堅持科技興農發展戰略,把培養和引進科技人才和成果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注重工農業科技的開發套用,促進科技進步和科學技術水平整體提高。2002年,全鎮有各類科研機構6處,科技人員50餘人。工業方面建起了化工、機械研究所。農業方面,張家屯、河北等村開發建設無公害農業示範園,推廣集種植、養殖、大棚、沼氣“四位一體”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小寺、鋪上五村、張家屯等村建立了農村標準化示範園,被確定為“青島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引進豐元物種有限公司,人工繁育純種波爾山羊,加快了畜牧養殖的技術進步。中國小教育科技投入逐步加大,電教化教學在中國小基本普及。
教育
1987年建市以來,全鎮加大投入加快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其中用於校舍建設500萬元,新建高標準的國中2處,職中2處,分別新建教學樓,辦公樓和教職工宿舍樓。九十年代末,為最佳化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水平,投資175萬元,合點學校46處。至2002年,全鎮有國小12處,國中2處。投資114萬元,加大部分設施配套和電教裝備。中國小有多媒體教室1個,微機室14個,實驗室8個,各中國小“兩機一幕”普及率達100%。2002年,全鎮在校小學生5100人,中學生3200人,中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了省定標準。有中國小教職工600名,教職工學歷達標率國小教師為100%,中學教師為98%,幼兒教育和成人教育走進全市先進行列。截止2002年末,市規範化學校2處,一類幼稚園5處。自建市以來,全鎮共輸送大中專學生7000多人,培養各種專業技術人才3618人。
文化
全鎮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十分注重鎮村精神文明建設。截至2002年末,鎮村文化陣地建設成效顯著,建有較高檔次的文化大院10個,圖書室30個,閱覽室30個,藏書30萬冊,豐富了全鎮人民精神生活。鎮文化活動中心有圖書室、閱覽室、文體活動室、檯球、桌球等。膠河公園建有門球場、旱冰場、娛樂廣場,有力推動了鎮村文化的健康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在膠州市組織文體演出比賽中多次獲獎,先後被評為青島市“文明鄉鎮”和“精神文明示範點”鄉鎮。
文物古蹟 鋪集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蹟有位於鋪集鎮西皇姑庵村西南的西周墓葬遺址,曾發掘出完整的車馬坑一座(兩驂兩服西周戰車),並有殉葬骨骸一具,隨同出土的兵器有戟、戈、箭、鏃、銅、胸甲等多件。平時民眾也採集到多種文物,如:銅尊、青銅鼎、劍、方彝、爵、尊史等,有的上刻銘文“父甲”、“父已”、“舉交癸”、“婦”、“史”等,據專家考證為西周奴隸主貴族墓地。該遺址被列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鎮西部三妹冢村東南部的“三妹冢”為尚存的一處漢代古墓。該冢東西長約84米,南北寬52米,高度約8米,無具體歷史記載。
衛生
1987年以來,全鎮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衛生事業持續發展。1988年完成衛生院由東向西的遷移。鎮政府在鎮西部新建綜合醫院1處,建門診大樓面積1500平方米,病房300平方米,床位40個,其他建築300平方米,同年被更名為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截至2002年末,域內設有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張家屯衛生醫院,共有職工77人,其中副高技術人員3人,中級技術人員6人;擁有床位45張,12個科室;擁有X光儀,彩色B超,心電圖、腦電圖、牙科綜合治療台、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等較為先進的醫療設備,極大地方便了當地民眾的就醫。各村設定的醫療點80個,鄉村醫生、技術人員100餘人,69個村全部實行農村合作醫療。
體育
全民健身活動日漸普及,常年堅持參加活動的有2萬餘人,鎮直單位建有籃球場、桌球室、檯球室。膠河公園有廣場、門球場、旱冰場,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體育鍛鍊場所。鎮每年舉辦中小學生、職工等運動會,經常舉辦籃球賽、桌球賽等單項比賽。學校體育堅持普及與提高並舉,兩操兩課常抓不懈,中小學生體育達標率100%。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 1987年以來,全鎮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電視機、電冰櫃等各種高檔家用電器基本普及,空調、小轎車已開始進入農家。2000年被評為山東省小康鄉鎮。截至2002年末,鎮駐地建二層以上樓房368棟,全鎮人均居住面積30平方米,有線電話用戶13000餘家,電視普及率100%,有線電視普及率50%,機車普及率90%。人均收入4728元。
歷史古蹟
西周墓遺址
鋪集鎮歷史悠久。位於鋪集鎮西皇姑庵村西南的西周墓葬遺址,省內文物部門曾發掘出完整的車馬坑一座,隨葬的有兩驂兩服西周戰車,出土的兵器有戟、戈、箭、鏃、銅、胸甲等多件。平時附近民眾也常採集到尊、鼎、劍、方彝、爵等青銅文物。有的青銅器物上還刻有銘文如“父甲”、“父已”、“舉交癸”、“婦”、“史”等。據專家考證,此墓為西周奴隸主貴族墓地。鎮西部三妹冢村東南部,今存一處漢代古墓,當地百姓稱為“三妹冢”。墓冢東西長約84米,南北寬52米,高度約8米。該墓的具體情況尚無文字記載。西皇姑庵村西周墓葬遺址被列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黔陬城址
位於膠州市鋪集鎮西北5公里。《增修膠志·疆域·沿革》載:“黔陬,始皇二十六年置”,於欽《齊乘》記載:“黔陬,秦所置,高密郡東北,古介葛盧國也。後移縣於膠水西。”今城址地表已難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