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五月十三祭天習俗市級Ⅰ-29文化遺產名稱:
五月十三祭天習俗
所屬地區:山東·濟南·歷城區
遺產編號:Ⅰ-29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歷城區柳埠鎮
遺產級別:市
概述
在柳埠鎮一帶,人們對農曆的“五月十三”這一不屬於任何節日的一天比較重視。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買酒割肉,包水餃,過得十分隆重。傳說:這一天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是肯定要下雨的。於是,又有了“大旱小旱,不過五月十三”的預言。每年農曆的五月十三日,通常處於夏至或小暑季節間的前後,正常的氣候都有降雨的過程,氣候不正常的年份亦有不下雨的。而民間稱此日若下雨,便是關公在“磨刀”,其磨刀的用水是從南天門處降下凡間,下雨便是吉兆,雨越大越好,預示當年的光景必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倘若次日不下雨,則屬不吉之兆,預示當年或許有“自然災害肆虐”或許“社會動盪不安”的說法。長期以來,民間以此作為觀察天氣跡象和社會動態的參照物,並廣泛流傳為口頭諺語。這就是五月十三日人們盼望的的甘露細雨。
習俗
每年農曆五月,如果遇到旱天,我們的先人都會懷著期盼的心情說:“五月十三日是下雨汛頭,關老爺要下磨刀雨呢!”然而,這場磨刀雨還是關羽從東海龍王那兒借來的呢。傳說關雲長的英靈升天后,玉帝賜命為“三星都督總管雷火瘟部宜府酆都御史”。關雲長受命之後,在南天廷就任,時常下凡間察訪,關心農夫疾苦,呼風喚雨,使世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自晉代以來,全國各地的官員都督轄當地的老百姓建“關帝武廟”,與尊崇孔夫子的文廟並列。歷代以來各地“關帝廟”前的香火都很旺盛,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聞名遐邇。此訊息傳至南海,卻惹起南海惡龍的嫉妒。有一年正值莊稼揚花吐穗之時,惡龍趁關公外出不在南天廷之機,便翻起逆浪,張開血盆大口,吸盡江河溪流之水,致使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莊稼乾旱枯萎。眼看莊稼將顆粒無收,農夫們焦急地如熱鍋上的螞蟻,紛紛到各處關帝廟祈禱降雨,哭號之聲連天貫耳。在南天廷代管此事的關平、周倉二將力敵不過惡龍,見形勢不妙,遂騎上千里駒,追尋關公回來征服妖龍。當關公返回南天廷時,俯瞰下界一帶山川,白地千里,旱情嚴重。關公非常憤怒,連夜具奏本,翌日早朝啟奏玉皇大帝,請旨擒服妖龍,為民除害。玉皇準奏,並賜“先斬後奏”的令牌。關公回到南天廷後,立即調遣周倉、關平二將率領天兵,定於農曆的五月十三日吉時,在南天門外磨利青龍大刀而後出征。是時,其磨刀的水灑落人間,形成微雨,而後天兵一起涌到南海與妖龍展開撕殺惡戰,最終擒住惡龍,拔了龍鬚,抽了龍筋,逼使妖龍吐出滿腹之水,旱情消失,恢復了風調雨順的景象。
關公為了記取次此教訓,遂於每年五月十三日親自在南天門外磨刀示威並降雨霖。因此,民間百姓為紀念關公磨刀降惡龍、解除災難疾苦的恩德,把此日作為“關帝救生日”,到關帝廟隆重集會焚香膜拜、敬獻供品、祈禱平安。久而久之,卻訛作關帝的“誕辰日”來祭慶。實則不然,每年五月十三(傳說是初三)至十月共有三天時間是關公的紀念日。即:五月十三“磨刀日”、六月二十四誕辰日、十月遇害之日也稱神日、受死日。
在柳埠鎮的祈雨儀式源於晉朝年間。有一年,柳埠鎮黃巢村一帶出現了百年未遇的大旱。為了拯救那些即將被“渴”死的莊稼,人們萌發了向老天爺“祈雨”的念頭。在一個特別炎熱的中午,村民正在商議如何祈雨時,突然發現一條小白蛇從“將軍廟”里爬了出來,在當時僅有的一潭水窪前來回的爬動。有人說這是關公的化身,只有他幫忙才能祈求到“甘露細雨”,人們趕緊頂禮下拜,並立即將這條白蛇請回“三官廟”內供奉起來(三官廟:土地、觀音、關聖),並派專人看護。人們決定自發地組織成立一支“祈雨”大軍,打出“帥”字旗、“龍”“虎”旗(兩面旗為紅色牙、白色心,一面書寫“風調雨順”,畫著“龍”的畫像。一面書寫“五穀豐登”,畫著“虎”的畫像),去柳埠的天齊廟“祈雨”。“祈雨”大軍雖然是村民們自發組織的一支隊伍,但他們也有嚴格地組織紀律的約束:一、祈雨前,首先要“曬駕”,即在村內三官廟前擺上方桌,從廟內將“官老爺”的神像“請”出來,供在桌子上,將用柳樹條編成的“柳條帽”戴在官老爺的頭上,日曬三天,名曰“曬駕”;二、在曬駕的三天之內,任何人不準到河道內洗衣服、洗澡、倒垃圾等;三、所有參加祈雨的男人在三天之內不準與女人同房,已婚女人一律不準參加祈雨活動。四、三天以後,若天仍不下雨,就準備起駕,開始祈雨。
“祈雨”隊伍在鑼鼓隊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出發了。走在最前面的是“帥”字旗和“龍”、“虎”旗。緊跟在後面的是專人扮裝的“老龍王”,這位黑臉的老龍王身穿蟒袍玉帶,坐在四人抬著的“龍椅”上,樣子十分威武。緊隨其後的是有二人扮演的“雨鱉子”,他們的臉上各畫著一隻張牙舞爪的“水蠍子”,身穿彩色服裝,每人手持兩根花棍,上縛花布(成打布幅樣),邊走十字花步,邊向龍王搖晃。這時,身穿藍色服裝的“捕撈王”,肩掛銅鈴、腰系紅腰帶,一邊走,一邊晃動著身上的銅鈴。在他們的後面是由二人化妝成花臉的“分水夜叉”,他們手持“三股叉”,又叫“馬杈”,邊走邊跳。接著由四人塗成五彩花臉扮演的“雷神”,每人手持一對用紅花布包裹的銅鑼,邊走邊舞著花樣,表示天空即將打雷的樣子。這時化妝成紅白花臉的“霹靂將軍”身穿紅花色服裝,一手持木錘、一手持木鑿子,邊走邊砸鑿子,表示閃電的來臨。然後,有未婚女子扮演的“風婆婆、雨婆婆”,身穿彩色服裝,有的手拿扇子邊走邊扇,有的手拿簸箕邊走邊揚。後面跟來的是“普雲童子”(人數不限),個個左手持鏡子,右手拿扇子,邊走邊做規定的動作。走在最後面的是手拿簸箕、彩色三角旗的若干陪襯人員,他們邊走邊高喊:“甘露細雨嘍”,“甘露細雨嘍”,整個“祈雨”隊伍蔚為壯觀。
“祈雨”大軍出發前,首先去將軍廟處“取水”,他們先在將軍廟前焚香、燒紙,然後從東路出發(即:黃巢-窩鋪-柳埠),從西路(齊城村一帶)返回。在路過“岱密庵”大廟時,祈雨隊伍仍要在廟前燒香、叩頭、扎街(打場子)。沿路村莊的村民為了迎接祈雨大軍的到來,都要舉行隆重的迎接儀式,村民都各自在自己的家門口備下熬好的稀飯、綠豆湯、乾糧等,有的還親自將食品送到祈雨人員面前。來到天齊廟後,奔上天齊廟108級台階,祈雨人員首先在廟內的東西廊坊焚香、燒紙,然後由“老龍王”領頭跪拜在正殿,向天老爺“討簽”。授簽後,廟內的和尚根據竹籤上的字,告訴老龍王:天有大雨、趕快返回。祈雨大軍領“旨”後,飛奔返回,每次剛到齊城村頭,瓢潑大雨便傾盆而下。
據老人們回憶說,祈雨每次都不落空。他們說,最後一次祈雨是在1946年,後被駐柳埠的土改工作隊制止,再也沒有搞過這樣的活動。但在2000年8月,濟南市制錦街國小的學生組成的“走進大自然”夏令營,在黃巢村的“和尚帽子”山頂處宿營,村內的文藝團體為了迎接這些小孩子的到來,敲鑼打鼓,打出仿造的“龍”、“虎”旗和杏黃色的“帥”字旗,與學生們在宿營地舉行了文藝聯歡。柳埠天齊廟處的部分村民聽到鑼鼓聲,有人說:“黃巢又祈雨了”。果然在第二天上午約10時左右,一場大雨瓢潑而下。這場雨只下在了黃巢村附近的幾個村莊,這也許是一種巧合吧。但多少年來,黃巢祈雨的故事,一直成為柳埠一帶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五月十三祭天習俗在柳埠鎮流傳很久,一直以來是民眾自發的一種活動,人民民眾在無法與災害抗爭的情況下,藉助關公來鬥爭,反映了人民的純樸、善良的本質。五月十三關公磨刀,在柳埠流傳甚廣,為紀念關羽,緬懷義士。集中表現了人們心中願望,心靈呼聲和精神寄託,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願望。現在看來,雖然有迷信色彩,我們會辯證的看待的。如今,已成為濟南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