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皮[苦苣苔科桂黔吊石苣苔植物的別稱]

五加皮[苦苣苔科桂黔吊石苣苔植物的別稱]
五加皮[苦苣苔科桂黔吊石苣苔植物的別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桂黔吊石苣苔(學名:桂黔吊石苣苔(學名:Lysionotus aeschynanthoides W. T. Wang),為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屬下的一個植物種。產於雲南東南部,生於混交林中石上,海拔1000—1200米。 五加皮正名為:桂黔吊石苣苔 Lysionotus aeschynanthoides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五加皮[苦苣苔科桂黔吊石苣苔植物的別稱] 五加皮[苦苣苔科桂黔吊石苣苔植物的別稱]

小灌木或亞灌木。莖高達1米,無毛,分枝。葉3枚輪生,同一輪中不等大,無毛;葉片堅紙質,兩側不相等,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4.5-13.5厘米,寬2.2-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斜寬楔形,或一側楔形另一側圓形,邊緣全緣或淺波狀(齒退化為腺體),側脈每側4-7條,不明顯或稍明顯;葉柄長0.2-2厘米。聚傘花序腋生,1-2回分枝,有3-8花,無毛;花序梗長1-2厘米;苞片對生,橢圓形,長約5毫米,寬3毫米;花梗長2.5-4.5毫米。花萼長8-9毫米,無毛,5裂達基部;裂片披針狀線形,寬1.1-2毫米,頂端微鈍,有3條脈。花冠黃色,長1.7-2.1厘米,外面無毛,內面下部被短腺毛;筒漏斗狀筒形,長10-12.5毫米,口部直徑6.5-9毫米,上唇長4毫米,2淺裂,下唇長7-8毫米,3裂近中部,裂片寬卵形。雄蕊無毛,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4-5毫米處,線形,長約7毫米,在中部之下或近中部處膝狀彎曲,花葯圓卵形,寬2毫米;退化雄蕊2,著生於距花冠基部3-4毫米處,近絲形,長2.2-3毫米,被短腺毛。花盤環狀,高1.1毫米,邊緣有淺齒。雌蕊長9-14毫米,無毛,子房線形,長7毫米,寬1-1.6毫米,柱頭扁頭形,直徑1.5毫米。蒴果線形,長5.4-10厘米,寬2毫米,無毛。種子紡錘形或狹線形,長0.7毫米,每端各有1根長0.7-1.2毫米的毛。花期6月至7月。

分布範圍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產雲南東南部(麻栗坡)、廣西西部(靖西、上林、河池、田林)和貴州西南部(興義)。生於山地林中或灌叢中石上,或溪邊石上,海拔900-1200米。模式標本采自廣西上林。

主要價值

根皮供藥用,治風濕骨痛。

本種在廣西靖西和上林民間供藥用,治筋骨傷等症。

栽培技術

⑴選地整地選取鬆軟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富含腐殖質的土壤更佳。

⑵繁殖方法可用扦插或根插來繁殖,但以播種繁殖為主。

播種繁殖:一般選於秋季進行,露地苗床幼苗生長良好,在潮濕的環境下生長迅速,也可於春季播種,3-4片葉時移栽,定植。

⑶田間管理
施肥:植株生長期間,施肥3-4次即可澆水。
澆水:五加喜潮濕,勤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採收加工

秋季採收。採收時先將地上莖葉砍除,將根部挖出。抖去泥土,除淨鬚根,洗淨,剝取根皮,抽出木心,攤開在太陽下曬乾,裝入麻袋或編織袋內。本品受潮容易變色,宜置通風乾燥處。注意防霉、防蟲蛀。量少可放入缸內,密封防潮、防蟲蛀、防霉變及香氣走失。

炮製:五加皮炮製分生用、酒炒、姜制3種。

生用:將五加皮用淆水洗乾淨,撿去骨心,切成約6毫米長,曬乾或文火烘乾,篩去灰屑。

酒炒:按每50克用白酒15克的比例,將生五加皮放入鍋內炒熱後,將酒分次淋入,炒至酒全部吸收後取出,冷卻。

姜制:按每50克五加皮用生薑10-15克的比例,先將生薑搗爛,加少許清水,去渣。再把五加皮放入鍋內,置文火上炒熱後,加入薑汁拌炒,至薑汁全部吸乾後,取出。

商品性狀。商品呈長筒狀,多為雙卷。外表皮灰褐色,有縱向稍扭曲的縱溝及橫向長圓形皮孔,內表面呈黃色,有縱紋,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灰黃色或灰白色。微有香氣,味苦、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