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介紹
1965年5月1日午夜0點40分,台灣當局海軍北區巡邏支隊支隊長孫文全少將率東江號巡邏艦(PC-119,原美軍二戰時期驅潛艦)在馬祖列島東引東北海面執行例行之巡弋任務時,因雷達故障以及職更人員失職進入中國大陸控制海域,大陸方面隨即派出東海艦隊575,577兩艘62型快艇包圍東江號,東江軍艦在無準備的情況下接敵,受到較大損失,但仍成功撤退回台灣島。
戰爭信息
按照台北中央日報五月二日報導《東引海戰傳捷報》的描述,戰鬥的發生,是東江艦在正常巡邏,忽遭解放軍八艘戰艦伏擊圍攻,面對八條好漢小妹不甘受辱奮起反抗,擊沉解放軍軍艦四艘,另有“大型艦艇兩艘起火逃竄”。三天后訪問東江艦軍士長的採訪中,又加上了“何德崇艦長裹創喋血”的橋段。被伏擊還一下幹掉對方四條,要真是這樣,東江艦就不是小妹是楊排風了。其實,對此戰績國民黨方面也不是沒有疑慮,蔣介石就是等了幾天以後才接見東江艦官兵予以表彰的。他等的是大陸方面對此戰的報導。大陸方面動靜不大,只是五月二日人民日報發了個不太醒目的訊息“美制蔣匪戰鬥艦一艘,竄入福建海域進行騷擾我海上巡邏隊迎頭痛擊敵艦中彈累累狼狽逃竄”,對於自己的傷亡,隻字未提。國民黨方面對此的判讀是共軍應該有不小損失,不然怎么會含糊其詞呢?這也間接地支持了這次五一海戰“小妹”打得不錯,至於真打沉了幾艘,那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政戰部門可以利用這次“勝利”大作宣傳,鼓舞士氣。真實的情況卻滿不是這么回事,這邊對此戰宣傳得少,主要是沒有打沉和俘獲敵艦,戰鬥規模太小,沒當回事。到底東江艦傷到什麼程度無從知曉,你讓東海艦隊司令陶勇怎么對上面報功呢?
這次五一海戰情況也大體相同,還有一個導致宣傳不多的原因,就是陶勇這一仗打得糊塗,對於整個戰鬥的過程,陶也是霧裡看花,不能理解,敵艦到底是來幹嗎的,打完了他也還是不明白。情況不明,說話就得謹慎些吧。至於傷亡,解放軍根本就沒有傷也沒有亡,寫什麼呢?怎么叫情況不明呢?看解放軍的戰史資料就能明白。此戰解放軍稱作一九六五年東引海戰,根據記載,四月三十日夜,東海艦隊雷達站在台山149度,距離18.7海里處發現一艘可疑艦隻,從東引島東面穿出向北航行,直奔解放軍控制區,形跡相當古怪。經反覆識別後解放軍方面確認為一艘國民黨海軍“江”字號炮艦。司令部立即命令四艘護衛艇出擊攻擊,零點四十分接敵,這時發現敵艦開始掉頭返航,似有覺察迷航可能,遂提升馬力,很快所短距離開始攻擊,雙方戰鬥一小時多,敵艦負傷逃走。當時陶司令對於這艘江字號來乾什麼也是頗費腦筋。首先它可能是來組織特務襲擾的,要知道第二天就是五一節,雖然幾年來雙方沒什麼正經的海戰,可是襲擾與反襲擾屬於家常便飯,這一年元旦福建就來過七艘海狼艇,被皮定鈞幹掉了三艘,捉了一艘,莫非這次蔣軍又是想利用五一節放假我們防衛鬆懈的機會搞點兒名堂?可不對阿,怎么這條船航速才12節,沒有一點兒隱蔽的概念呢?莫非是釣魚的魚餌,想給我苦頭吃?一般人看見魚餌就躲著走吧,陶勇是什麼人?拚命三郎啊,就算你是釣魚的敢伸竿我也不會客氣,你敢來,我就敢打!結果,就打了。
但是,如果看陶勇的命令,就會明白陶勇雖勇,卻不魯莽。陶勇的命令如下:“100噸高速護衛艇高速出擊,於北驦方位100度,領海線附近攔擊敵艦,南昌艦和沙埕巡防區75噸護衛艇2艘向台山以南接敵”這裡的100噸高速護衛艇,指的是福建基地第二十九護衛艇大隊第五中隊的四艘62型炮艇,編號分別574,575,576和577,因為情況突然,倉促之間護衛艇中只有這箇中隊來的及參戰。這種炮艇是上海生產的,四台主機,裝備雙聯裝57炮,37炮各一座,雙聯25毫米炮兩座,火力兇猛。詹氏海軍年鑑上稱其為上海級,性能優秀,曾經出口許多國家,其26節(特殊情況下,如此次海戰中,能夠跑出28節的高速)的高航速令平均航速不及20節的國民黨海軍中小型艦艇望而生畏。這次陶勇就是用他們打主攻。而南昌艦和沙埕巡防區0102(55甲)型汕頭級75噸護衛艇2艘的動向就令人尋思了。南昌艦是陶勇的王牌,原日本海軍橋立級宇治號巡防艦(後為國民黨海軍長治號),排水量1,350噸,裝備130毫米炮兩座,如果派它出擊進攻東江號,東江必死無疑。那么,陶勇為何將其放在後面呢。原因就在於陶勇要防東江艦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那個蟬,他倒不在乎讓護衛艇隊當螳螂,只要能抓住那隻蟬,不過要是有黃雀出來,他得有彈弓子把黃雀趕開,救出螳螂,南昌號就是陶勇的彈弓。事實上陶司令這一套章法有序的組合拳,真正是俏眉眼做給了瞎子看,可憐東江小妹根本沒有陶司令想的這么多心眼,按照現有資料來看,東江艦出現在東引以北,完全是因為迷航的原因,也就是說發生這次海戰,純粹是因為這小妹發昏誤闖禁區而已,其中根本沒有奧妙,也無怪陶司令覺得是一筆糊塗帳。這場海戰無論對國方還是共方,都堪稱一場意外。
不過,台灣海峽總共才一百海里寬,而且參考的地標很多,要迷航,那也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裡面就有很多問題,比如,東引島上的燈塔徹夜放光,難道東江的值更人員看不到?東江艦上的雷達難道是擺設?就算東江小妹昏了頭,她的家長北支艦隊司令官孫文全的座艦太倉就在東引,東引的大型雷達站可以清晰監控東江的一舉一動,何以看到她迷航不加糾正,以至她“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呢?還有,難道東江艦就沒有發現來襲的解放軍護衛艇么?有人說這一仗的原因是東江艦的值班人員睡著了,還有的說是雷達故障,其實這都是似是而非,根據作戰紀錄,海戰初起575艇的一發57炮炮彈正中東江艦橋,上面包括兩個艦長的六個人非死即傷,雖然正副艦長是後來登上艦橋的,但艦橋值班的肯定不止一個人,要睡覺可不容易,而如果江東艦雷達故障,它一定會通 知東引方面接應的。東江艦是在1965年4月30日午後從澎湖馬公軍港啟航沿海峽北上的,此前,她剛剛在馬公海軍第二船廠進行了檢修,機械軍械狀況都處在最佳狀態。國民黨海軍司令部命令她連夜直航開往台灣海峽國軍控制的最北島嶼東引,加入停泊在那裡的北支艦隊,和已經在北支執勤幾個月的資江艦換防。整個航程預計十一個小時,距離160海里。按照航線,東江艦應該是沿著海峽北上,找到東引南面的馬祖或者東西白犬島,再修正航向直奔東引的南澳軍港,值得一提的是東引島實際上是兩個島組成,稱為大東引(又名東引)和小東引(又名西引),南澳軍港就在大東引上,由於島脊的掩護,大陸一方很難觀察這個軍港的情況,是國民黨軍一個重要的海軍基地。雙島,是閩浙沿海島嶼一個有趣的共相,比如大陸一方控制的一江山,麂山,大陳,四霜,台灣一方控制的金門,馬祖,東引,白犬,無一不是由兩個島組成。
因為幾年兩岸都沒有打過正經的海戰,而且風傳大陸即將開始新一輪政治運動,國民黨軍的水兵也沒有打仗的思想準備。對於國民黨海軍來說,這種短距離的航行是家常便飯,頗有些乏味的感覺,航行的前半程也的確如此。入夜以後,海峽中始終沒有出現其他船隻,東江艦因此無法校正自己的方位。為了能夠更好地掌握航向,艦長何德崇少校下令東江艦橫穿海峽,靠近海岸行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嘿嘿,這就是東江艦的雷達功能決定的了,她裝備的SPS_1A雷達是個近視眼,十五海里以內纖毫畢現,十五海里以外就一片模糊。東江艦原來是美國海岸警衛隊的艦艇,在海邊抓走私偷渡,這些目標一般都不太大,隱蔽性強。深夜,東江艦的雷達上出現了兩個表示島嶼的亮點,用望遠鏡也可以看到島上的燈塔了。根據經驗,執勤的副艦長姚震方判斷這有燈塔的是白犬島的東島,沒有燈塔的,是西島,按照航行計畫,此時應該對航線進行修正,向北直奔東引。讓東江艦上執勤人員有些困惑的,是計算航程,居然比預期慢了一個小時,不過這也不奇怪,海峽的海流湍急,如果因為頂流的原因造成實際航速比計算的慢一些,也可以理解。雷達上很快就顯示出了白犬與東引之間的馬祖列島的影子,東江艦調整航向並減速到12節,以免在島況複雜的沿岸海區發生航行危險。實際上,此時大錯已鑄成,東江艦並沒有慢,被東江艦當作校正目標的“白犬島”,實際正是他們的目的地東引!
戰爭過程
國軍控制的白犬,馬祖和東引三個列島,從南向北擺成了一個虎口的形狀,東引,白犬分別是上下頜,馬祖是舌頭,白犬島上有燈塔,所以國軍去東引,都是先找白犬,然後修正航向。然而,如果把這個圖向北拉一下,就會發現,國軍控制的東引,和共軍控制的四霜(驦),台山兩列島,也正好構成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虎口,東引變成了下頜,上頜則是台山,舌頭是四霜,更絕的是東引島上,也有一座和白犬一樣的英式燈塔!所以,東江小妹一昏頭把東引當了白犬,把四霜當了馬祖,又把台山當了東引,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這樣一來,小妹就把國軍在台海的控制線向北推了一百多公里。在這個時候,東江艦上還幹了件雪上加霜的事情,深夜值更交給了來實習的一個少尉(據查,可能是東江艦艦務官石純仁),別的軍官紛紛下艙夢周公去了。這個少尉缺少經驗,也就沒能及時發現航線的錯誤,而且,當解放軍577艇的雷達已經發現東江,以28節高速接敵而來的時候,這位少尉長官還以為來的是馬祖的漁船。不過,東引的雷達是不是忘了東江號這?實際上東引的雷達始終在跟蹤著東江艦的航跡,只不過是眼有點兒花,錯把大姐當了小妹。
東引的雷達站裝備精良,探測距離兩百海里,可以涵蓋北半個台灣海峽,但是它是屬於空軍的,不大管海軍的事情。所以監控東江艦的任務,就落在了北支隊旗艦太倉號身上,遺憾的是它一度竟把目標給跟丟了。太倉艦,原為美國海軍波什蒂克號護航驅逐艦,排水量一千二百五十噸,從噸位上說,略遜於陶勇手中的王牌南昌艦,但它的艦齡短,裝備新,艦況比從長江中打撈起來的南昌艦好多了。特別是電子設備上,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其裝備的SPS_5B對海雷達搜尋半徑五十海里,東江艦的航線正在她的控制範圍以內。而且自己人到底心連心不一樣,北支隊司令孫文全少將還特別關照雷達這天有個“小妹”要來,這樣還會跟丟未免太窩囊。其實雷達兵也冤枉,晚十點鐘的時候,他們就看到了“東江號”(前美制 USS PC-1148),這小妹今天滿準時的么,只見這條江字號大搖大擺開進港來。哎,不對,雖然都是江字號,但它的舷號怎么不是東江的119,而是109阿。一陣識別後,方才認清,來的不是東江,而是東江艦的姊妹艦,比她早幾年加入國民黨海軍的資江艦(前美制 USS PC-1078)。它是臨時奉命攜帶一名密碼軍官從馬祖開來東引更換密碼的。折騰半天跟錯了。雷達兵倒也沒緊張,畢竟多年不戰,警惕性沒有金門炮戰時候那樣高。轉過身來再找東江,這時候已經到了午夜十二點,日曆翻過,該過五一節了。SPS-5B果然厲害,一轉眼就找到了,可再看東江艦的位置,值更軍官的臉頓時變色 – 只見東江早已駛過東引,還在悶頭向北一路開去。
東引的北面,有一條地圖上看不見,海面上找不著,誰也不承認但兩岸海軍弟兄都很熟悉的線,那就是國共實際控制海區的分界:華沙警戒線。對這條線,大家都很自覺,沒有大事共軍絕不越線南來,而國軍也堅決臨線止步,誰要是壞了江湖規矩那可就談不上惜香憐玉了這回的東江小妹就是榜樣!等發現東江航向不對,這發昏小妹已經越過華沙警戒線有相當一段航程,估計要是太倉艦不查共軍不管,一個小時以後小妹就“回歸祖國的懷抱”開進解放軍的三沙灣軍港和八路約會去也。不過,這種發昏的事情在訓練嚴格的海軍中實在罕見,所以,東江艦闖了警戒線的報告送到孫司令手裡,孫少將的第一個反應不是小妹在發昏,而是小妹要私奔!東江艦要投共!雖然可能性不大,但是不能不防。孫司令馬上下達三條命令。第一,通知東江艦馬上轉向,開向基隆待命;第二,通知基隆的太昭艦(前美制 USS Carter (DE-112)) 立即起錨,出港迎接東江;第三,本艦立刻起錨備航,出港接應。要說孫文全的確是有資格當司令官的,他這幾個命令乾脆利落,大有深意,給東江的命令如果她不執行,這不聽話的小妹便可以確認私奔無疑,孫司令立刻就會讓兩條大艦太倉(前美制 USS Bostwick (DE-103)), 太昭衝過去把小妹堵回來,料想即便共軍有接應,留一艘太字號也能鎮住場,另一條好歹把小妹拎回家。要是小妹聽話拐彎呢?東江艦右轉開向基隆,太倉的位置就處在它的右後方,假如共軍跟著小妹想占便宜,他的太倉艦正好從後面摸上去,瞅冷子攔腰一刀,只怕追擊的共軍會吃大虧。
無奈天算不如人算,等到命令傳到東江,小妹已經讓高速趕來的東海艦隊575,577兩艇盯上了(另兩艇576,578皆有機械故障,無法跟上,只能作第二梯隊),此時雙方距離不過六鏈,只是海上天候不正,霧氣瀰漫,小雨兼而有雷,雷達上看得到,海上就是找不到,解放軍也無法發動攻擊。接到返航基隆的命令,東江艦長何德崇馬上爬了起來,一面通過副長下令轉舵,一面走上艦橋。左右的官兵也很愉快,因為照這個速度,天不亮就可以到達基隆。命令是通信長王仲春親自交給艦長的,他本來就對這次航行牢騷滿腹,覺得無法及時趕回基隆給老爸過生日,不料竟有這樣的好事情。艦長何德崇少校,副艦長姚震方上尉,通信長王仲春興沖沖地登上艦橋,指揮軍艦轉彎,此時艦橋上還有輪機長徐壽生中尉,槍炮長曾勷擎中尉,艦務官石純仁少尉。何艦長還沒有意識到危險,看了一下雷達上的代表575,577兩艇的亮點問艦務官是怎么回事,得到這應該是馬祖漁民的回答後,何艦長一面下令轉彎,一面不經意地下令打開航行燈,以免和漁船相撞,他還以為自己在馬祖島門口呢。
黑暗中忽然出現東江艦的信號燈,正找得一腦門子官司的575,577艇大喜過望,立即鎖定了目標,照著拋媚眼的小妹迎頭就是一排炮彈!這第一排炮,就命中東江艦橋,上面的六個軍官,一個也沒能躲開。575和577艇的猛烈炮火,對正在做著回基隆逛街美夢的小妹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所有的資料,無論海峽哪一邊,都提到一個事實在海戰的前十五分鐘,東江號甲板上空無一人,根本無法還擊,只能用無線電拚命呼救!這後面的戰鬥,雙方描述莫衷一致,即是己方資料也有些對不上號,現在看來,多半是緊張的戰鬥中參戰人員不能可靠把握周圍實況,引發一些矛盾記錄。說東江艦已經逛進東海艦隊的三沙灣錨地還渾然不覺,那怎么可能?要是進了三沙灣,,那二三十條軍艦靠著,還能不熱烈歡迎把這稀客留下?實際上炮戰發生地點在東引以北十五海里左右的海面,還是離國軍南澳錨地更近些。台灣出版的《馬祖列島記》中說何艦長“裹創喋血”,一聲令下,奮勇指揮開炮還擊的。實際上這也不是事實,帶傷指揮的倒是有,但這個要求對何艦長有點兒太難為了。因為艦長何德崇少校是第一批中彈倒下的人員之一。575艇五十七毫米炮的炮彈彈片直接擊傷了他的頭部,而炮彈的衝擊波又將其拋向後方的艙壁,重創了他的頸部,何艦長在如此雙重打擊下能夠活下來已經太幸運。裹創喋血?不要說喋血,何艦長“裹創”都不可能,因為他所在的艦橋上,已經沒有一個能幫助他的部下了。副長姚震方上尉倒是沒有倒下,他直接被爆炸扔出了駕駛台,成為該艦陣亡的最高級軍官。通信官王仲春反應最快,只見火光一閃,便開始對著話筒大喊:“我已接敵!”,話音未落已被擊中要害倒地,輪機長徐壽生(一作隴生)腿部負傷,艦務官石純仁血流滿面,唯一跳起來接手指揮的,就是槍炮長曾勷擎中尉,而他也被炮彈破片擊中,一目失明,負了重傷。這位不要命的槍炮官仍然堅持下達了拉警報,增速,站炮位還擊的命令。警報是拉了,增速的動作也做出來了,只是主機隨即被擊中失靈,站炮位還擊。這就屬於“作不到就是作不到”了。解放軍的炮火把東江艦幾個炮位打得火星直蹦,25毫米炮防盾如同馬蜂窩,從五百米一直打到五十米,向外沖站炮位的國民黨水兵上一個被打掉一個,根本出不了艙。
這些江字號軍艦,也有三艘扔在了大陸,成為人民海軍研究這型軍艦的好教材。有這個底,解放軍對這東江號長了幾顆牙,早就心中有數,打起來自然駕輕就熟了。無奈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解放軍因為對江字號熟悉,就未免有了點兒托大,而打仗的時候托大,往往就是要吃虧的。眼看東江已經失去動力隨波逐流,轉機終於出現。照國民黨方面說法,這個轉機傳奇得很,東江艦所有的炮位都被解放軍炮火控制,但是它剛剛完成的大修中,在艦橋兩側各增加了一挺12.7毫米機槍,使用這個新傢伙,就不需要出甲板了,直接可以從艙里穿過去,此戰東江艦八十人的官兵中傷亡達五十之多,從艙里走也不見得安全。不過有個艙壁多少有些心理安慰,一個叫蔡春治的高山族二等兵就爬上了左舷機槍的陣位,拉開槍機對著解放軍的炮艇一陣猛掃。這一梭子打過去,報告說居然就擊沉了一艘共軍炮艇,隨後乘著其他共軍炮艇慌亂之際,弟兄們迅速上炮位,小妹大發神威回過頭來把對方撓得滿臉花,混戰中先後幹掉解放軍八艘圍攻炮艇中的四艘,重傷兩艘。看看雙方參戰兵力就可以明白這屬於東江號還在發燒。解放軍方面的材料沒有艦艇被擊沉的紀錄。東海艦隊參戰的第四中隊總共只有四艘炮艇,其中575,577兩艘炮艇得以參戰,直到戰鬥結束,576,578艇都沒能趕到戰場,何來這么多軍艦給東江號發威呢?這裡面我認為邏輯上解放軍方面的說法也比較站得住。這場戰鬥事起倉促,雙方誰都不可能迅速集結大量兵力。看國軍實際投入救援的兵力也可作為參考。戰鬥打響後,國軍匆忙調動艦隻救援,但太倉艦起錨時不慎錨機卡死,排除故障耽誤了一些時間,最先趕到戰場的只有那條被錯認了的資江艦孤艦。等另一艘趕來救援的太昭艦從基隆趕來,天都亮了。此外還有兩艘驅逐艦以三十二節高速從澎湖匆忙趕來,即便如此全速航行也要幾個小時以後才能趕到戰場。為此孤零零的資江艦緊張得要命,趕到戰場的時候,解放軍早已不見,只剩東江小妹,過去拖帶,卻被小妹死死拉住了裙角動彈不得,拖纜絞進螺旋槳,資江也跑不起來了。這時太倉還沒趕到。那八路為啥不殺回馬槍呢?理由是兩個。
第一,575艇重傷,577艇拖帶它撤離戰場修理去了。不過,從修理的情況看,這並不是蔡春治機槍掃射造成的。雖然577艇也紀錄東江艦突然用機槍朝自己射擊,打得火光四射,但上海艇的設計上關鍵部位要求能夠抗重機槍的打擊,事後調查東江艦的機槍里用的,又是普通驅逐漁船用的銅彈而沒有裝打軍艦的鎢芯穿甲彈,所以解放軍只是嚇了一大跳,但並沒有什麼傷亡和實質性的損壞。575艇受傷,是因為東江主機損壞,突然減速,為了避免和她相撞577艇匆忙左轉,暗夜中卻不意撞上了575,撕開一個1x0.5米的大口子,575艇四台主機全部停轉,只好中止戰鬥。無論如何,這兩艘艇都撤出戰鬥了,後來發現577艇還中了東江艦打來的兩發25毫米炮炮彈。第二,儘管575艇受傷,但解放軍的指揮官還是力圖擊沉東江,曾命令577艇不要管自己,靠近繼續打!但是最終上頭下令兩艇撤退。原因是太倉艦雖然趕不上海戰,但孫文全少將靈機一動,命令炮手向戰區盲目射擊,太倉127毫米主炮炮彈的水柱高達三四十米,解放軍方面馬上判斷國民黨軍有大艦在後。別忘了陶勇始終琢磨國軍在玩螳螂捕蟬的遊戲呢,一看國軍這個架勢,莫非埋伏上來了?反正我也占夠便宜了,一聲令下,撤!老陶玩的是拖刀計。我也逗你來追,你不來,那我這便宜可就算白占了,你來,我藏著的南昌艦130毫米大炮可不是吃素的。奇怪的是那邊再無動靜,這可就讓陶勇犯嘀咕了:來輸送特務吧,沒見人下船就掉頭了,你說它是誘餌吧,575和577已經上鉤了可沒人起鉤,搞的什麼名堂?身經百戰的陶司令萬般鬱悶,還真不敢貿然殺回頭去。這種情況下,陶勇的小心謹慎是正常的,也是一名優秀指揮官的基本素質,不正常的是小妹東江。但這個小心謹慎的確讓東江艦得以逃出生天。資江艦終於拖帶著東江艦撤回了東引島。
就是上海級護衛艇的火力不足,20和37毫米炮射速快而兇猛,但要擊沉大中型艦艇心有餘而力不足,57毫米炮威力不比37毫米炮大多少,而且故障頻繁,射速慢,雖有戰果但評價消極。此戰後,上海級護衛艇的設計作了調整,艦首的57毫米炮改為37毫米炮,表面上口徑減小,但由於可靠性更高,又減輕了全艦重量,反而增強了戰鬥力,並且解決了一艘小艇上要用三種彈藥的頭疼問題。此戰的影響對解放軍來說更為有利,因為它無意間提高了東海艦隊的戰備警惕,並且重新研究護衛艇和魚雷艇相互掩護配合作戰,固定了護衛艇當頭亂棒,魚雷艇窩心一腳的絕招,彌補了單純使用護衛艇火力不足的問題。此後的八六海戰,崇武以東海戰,人民海軍都是使用這個戰術取得了勝利。而台灣方面,則繼續利用此戰鼓舞士氣,連兒童節,都要請東江艦水兵的父母上台領獎和作報告呢。東江號則修復後改作了海關船,直到七十年代退役。一切都好像是一場鬧劇,只除了東江艦上陣亡的七名水兵,對他們來說,這個玩笑開得太大,太過黑色了。其次,就海戰結果來看,傷亡數字差異頗大。官方海軍總部公布的死亡名單包括上士余傳華、一等兵邱英士、二等兵黃文虎等三人;受傷的有中士張謨庭、下士謝永福、下士潘金雄、二等兵楊志生等四人。但「中國海軍博物館」網站則稱∶副長姚震方上尉以下七人陣亡,艦長何德崇以下十九人重傷,二十四人輕傷,人員傷亡率高達62.5%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異,或許當年國府為鼓舞民心士氣,而將傷亡數字刻意壓低。
戰爭結果
其實,此戰剛一結束,國民黨方面就已經對東江艦的迷航了如指掌。五月二日,國民黨方面奉命填寫作戰報告的徐學海,劉和謙即向司令官劉廣凱報告,說按照航線,東江艦不可能出現在東引以北的地方,這絕對是一個海軍的問題,宣揚是一回事,畢竟東江艦當時拚命反抗,開回來了,但我們的錯誤應該讓經國先生清楚。同時,二人也說明東江的戰果沒有證明,並不可靠“此事無需再吹噓下去”。當時蔣經國已經在蔣介石的培養下逐步接管軍政事務,故兩人有此一說。劉廣凱是青島海校沈鴻烈的高足,屬於國民黨海軍中少數樸實肯乾的將領,作風踏實,也就接受了意見,向蔣經國如實匯報。蔣也沒有怪罪劉,“東引海戰大捷”宣傳照舊。只是劉的運氣的確不好,幾個月後再次發生八六海戰,這一次解放軍不再是倉促應戰,而是有備而來,結果擊沉劍門,章江兩艦,國民黨海軍少將胡嘉恆戰死,劉不得不引咎辭職,只當了七個月的海軍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