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兩年,部落格成為網際網路的“寵兒”,出盡了風頭。而正當人們覺得它很時髦的時候,一種叫“維客”(Wiki)的東西,已經被人從國外“移植”到中國網際網路上。一些專注於“維客”的公司也已悄悄開始了他們的征程。潘海東和他領導的互動線上就是其中之一。
投身“維客”
在國內,說起“維客”就不能不提“海歸”潘海東。潘海東的履歷可以用單純、順利來概括,從北京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學士學位到清華大學機械製造學碩士,再到美國波士頓大學系統工程學博士。
歸國伊始,潘海東和同學創立了一家管理諮詢公司,這使他在較短時間內了解到國內很多行業的動態信息,看到國內企業在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此後,他在亞商線上擔任首席信息官(CIO),接觸了很多網際網路方面的事情,視野變得寬闊起來,有了一些技術積累。漸漸地他找到了自己今後的創業方向——網際網路。
最初,潘海東想做本地搜尋,但在IDG的VC合伙人建議下,他決定進軍比本地搜尋更先進的方向。
“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做別人還沒有做過的事情,而且必須跟上潮流。”潘海東迅速調整了思路,試圖借鑑美國網際網路發展中的一個成功模式Wikipedia(維基百科)。
在國外,維基百科家喻戶曉,是一個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協作計畫,目前已有超過210種語言版本,詞條數超過350萬則,英文版詞條數突破了100萬則,規模超過任何權威的百科全書。而據美國網站流量統計分析公司Hitwise調查,維基百科的訪問量比Google新聞、Yahoo新聞、BBC新聞網站的訪問量高5倍。
2005年7月18日,互動線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潘海東擔任CEO。一年後互動線上就在全球中文維客網站中名列前茅,潘海東本人也成為入選美國AAMA“搖籃計畫”的首批創業家。
讓“維客”本土化
WEB2.0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把人人參與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共享是必不可少的。而“維客”就是一種實現共享的工具。作為超文本系統,“維客”支持的是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在這裡,任何人都可以瀏覽、創作和修改各類資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章、條目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完善,並最終沉澱為知識庫中的一部分”。
與國內其它的“維客”網站不同,互動線上並沒有完全照搬國外的Mediawiki技術,而是開發了一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維客系統——HDwiki,實現了維客系統的本土化。同國外同類系統相比,HDwiki更適合中國網民的上網習慣,操作也更便捷。依託這一平??和知識庫,以及一個活躍的維客社區。
互動線上的市場總監吳海菁強調了HDwiki系統的重要性:“Google是世界知名的搜尋引擎,但在中國卻不如百度,就是因為前者在本土化上有欠缺。維客也一樣,要想讓中國網民接受它,能夠在國內茁壯成長,就必須實現本土化。”
潘海東對技術有著深入的理解,“決定創業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你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有不易被別人複製的成分,即核心競爭力。對於網際網路企業而言,技術是核心部分。”
商業模式探索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維基百科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為它的非營利性,而潘海東的互動線上從一開始就不迴避賺錢。如何在固有觀念下探索出一條盈利模式十分重要。
“中國做網際網路實際上是一個C2C(Copy to China)的過程,就是把美國的商業模式和中國的國情結合套用。魯迅講過‘拿來主義’,我們拿來以後一定要通過專業化的團隊把技術本地化,充分結合中國國情。我想這是網際網路企業成功的道理。”懷著這種信念,潘海東和他的互動線上一直在探索著成功的商業模式。
2005年12月,互動線上一個很有特點的YelloWiki頻道推出。這是互動線上推出的第一個實用Wiki,yellowiki把黃頁(Yellowpage)和“維客”集成到一起,形成網友自己管理的生活實用信息。用戶還可以把自己發現的餐飲、休閒、娛樂、旅行、生活服務等信息張貼出來,和他人分享,並能夠修改和完善已發布的商家信息。這個服務的盈利可參照一些搜尋引擎網站的盈利模式。
吳海菁表示:“如果將‘維客’的知識網與搜尋引擎相匹配,‘維客’就成為第三代搜尋引擎,現在搜尋引擎的盈利模式‘維客’都可以適用。”同時她還強調,“目前,我們的目標是專注於做技術,搞好平台建設,最大程度上滿足用戶的需求。我們不會急於找到固定的商業模式。”
談到公司發展面臨的困難時,吳海菁說:“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人才,一個是資金。公司得到了國外的天使資金和中關村國際孵化器的支持,相對而言人才是最缺乏的。”
馬勇 中國創新網-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http://www.chinahightech.com 200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