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生態環境
二花臉豬主要分布在江蘇省常州、無錫和蘇州等地區的武進、江陰、錫山、 常熟、張家港等地,其原產地主要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舜山周邊的焦溪 (現已併入鄭陸鎮) 和橫山橋鎮,屬於武進鄭橫圩田地區,其地勢低平,河網密布。該地區位於北亞熱帶北緣,屬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豐富,且鋅、矽、錳、硼等微量元素含量也非常豐富。
品種形成歷史
二花臉豬形成歷史悠久。其產地武進地區的養豬歷史可回溯至五六千年前,當地戚墅堰圩墩遺址出土的豬下頦骨經考證,已有 6 000 年左右的歷史,而據明末沈氏農書記載,母豬一胎可育成小豬 14 頭,可見當時已經選育出優良的家豬品種。作為二花臉豬的發源地和原產地,焦溪自古以來就是當地主要的苗豬集散地。明代萬曆年間,焦溪舜山一帶的農民利用當地特有的氣候和生態地理條件,通過長期選育,培育出了大花臉豬,到了清代中期,又利用大花臉豬和米豬雜交,產生小花臉豬,小花臉母豬再與大花臉公豬回交,最後育成了二花臉豬,當時稱“黑豬”。1954 年張照教授將其定名為“焦溪豬”,並根據其外貌特徵分為“大花臉”和“二花臉”。
外貌特徵
二花臉豬體型中等,結構勻稱;頭大額寬,耳大下垂過下頜;嘴筒稍長且微凹,鼻額間有一突起橫肉,頭部面額皺紋清楚,上有 2~3 道橫紋;四肢稍高,中軀稍長,背腰較軟、微凹,腹大下垂而不拖地,後軀寬而稍傾斜,全身骨骼粗壯結實,臀部肌肉欠豐滿;全身被毛、鬃毛為淺黑色,被毛稀而短軟,成年種豬鬐甲部鬃毛長而硬;母豬乳房發育良好,有效乳頭在 9 對以上。
繁殖性能
繁殖力高是二花臉豬最重要的種質特性,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性成熟早
在正常飼養條件下,公豬性成熟年齡為 4 月齡,母豬為3 月齡左右;適宜初配年齡公豬為 7~8 月齡,母豬為 5 月齡左右。30 日齡小母豬的卵巢切片中即可見到初級卵泡和次級卵泡,5 月齡排卵數可達 20 枚以上,這在所有豬種中是最早的。公豬睪丸發育快,90 日齡時睪丸重為 40.40 g,相當於長白豬 130 日齡的睪丸重。180 日齡時睪丸重達159.70 g,而國外品種的公豬同期睪丸重量平均不足 130 g;3 月齡能采出正常的精液,7~8 月齡便可開始配種。
產仔數高
經產母豬窩產仔數平均約為 16 頭左右,窩產活仔 14 頭以上,45 日齡斷奶仔豬育成數群體平均為 13.8 頭左右。有記載的最高記錄為一胎產 42 頭仔豬,其中活豬 40 頭 (28公、12 母),初生窩重 29.6 kg。哺乳期母豬掉膘後復膘快,斷奶後很快發情又可配種,年產仔胎數可達 2.3~2.5 胎,母豬使用年限長一般為 8~9 胎,有些母豬 10 多胎時仍很高產。
母性好
哺育性能好,性情溫和易於管理。帶仔母豬動作小心,躺臥時一般都用嘴或下腹部將仔豬推向一邊,然後用前膝和腹部逐漸接近地面,慢慢臥下,避免壓死仔豬,因此產後一般不需要額外照顧;乳頭多,泌乳力高,哺育率高,因而仔豬的斷奶育成率高,哺乳仔豬 21 日齡窩重便可達 50~60 kg。
肉質性狀
優良的肉質性狀是二花臉豬另一個重要的種質特性,其肉味香濃,肉質鮮嫩多汁。二花臉豬肉色鮮紅,無 PSE 肉和 DFD 肉,豬肉顏色多為 3 分和 4 分 (使用 5 分比色卡);屠宰後 45 分鐘肌肉 pH 值均屬正常;肌肉系水力強。在肌纖維結構方面,二花臉豬各類型肌纖維的面積均極顯著小於皮特蘭豬,而其肌纖維密度卻極顯著高於皮特蘭豬,說明二花臉豬肌纖維細而緻密,肌肉細嫩。二花臉豬優良肉質的另一個表現是其肌肉內脂肪含量高,肌肉大理石紋較明顯,二花臉肌內脂肪含量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持續增長,體重 60 kg時脂肪含量即達到 4.0% 以上,90 kg 時可達 5.0% ,相比之下,大白豬肌內脂肪含量在生長發育中基本保持穩定,90kg 時約為 2.0% 左右。總體上,二花臉豬在肉色、pH 值、系水力、大理石紋、肌纖維直徑、肌內脂肪含量等諸多肉質性能指標方面均優於國外引進豬種或培育品種,這也是二花臉豬肉細嫩多汁、香濃味美的主要原因。
生長性能
二花臉豬生長速度較慢,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大大低於國外引進豬種。二花臉豬初生重小,平均只有 800 g 左右。肥育豬在 20~75 kg 階段時,日增重約為 430 g,飼養天數約為 130 天,料重比約為 4.0。75 kg 屠宰時,屠宰率在 64%以上,6~7 肋背膘厚為 36 m m 左右,胴體瘦肉率平均為42% ~43% 。
耐粗性能
我國的地方豬一般都具有耐粗飼的特徵,二花臉豬也不例外。二花臉豬能充分利用糠麩、糟渣、紅薯藤、花生秧和各種秸稈等農副產品,在較低的營養水平及低蛋白質情況下獲得增重。二花臉豬對飼料中的粗纖維需求量較大,當飼料中蛋白質和能量水平過高,而粗飼料含量過低時,可導致消化不良和腹瀉。耐粗飼能力一般認為與盲腸的發育程度有關,發達的盲腸可提高對飼料粗纖維的消化能力,增加飼料有效能量的供給,這可能是我國地方豬耐粗飼的原因之一。
雜交性能
二花臉母豬與大白、長白和杜洛克等外品種公豬雜交,均有顯著的雜交優勢,雜交育肥豬在生長速度、飼料報酬、瘦肉率及胴體品質等方面均有較大改善。以二花臉豬為母本,大白或長白豬為父本進行二元雜交,雜交後代 20~90 kg 肥育日增重可達 600 g 左右,料重比在 3.5 以下,90 kg 時屠宰率為 70% 以上,胴體瘦肉率為 51% 以上。
二花臉豬雜交一代母豬在繁殖性能方面的雜種優勢明顯,F1 代雜種母豬在繁殖性能方面表現優異。F1 代經產母豬與第一父本外的其他外品種公豬雜交,F1 代雜種母豬初產平均每窩總仔數不低於 11.5 頭,產活仔數不低於 11 頭,20 日齡窩重不低於 40 kg;經產平均每窩總產仔數不低於13.5 頭,產活仔數不低於 13 頭,20 日齡窩重不低於 50 kg;二洋一土三元雜交豬肥育期日增重可達 650~700 g,料重比 3.0 左右,胴體瘦肉率 56% 左右。
分子機制研究
高繁殖性能和優良的肉質性狀是二花臉豬最重要的兩個種質特性。然而,繁殖性能是一個低遺傳力性狀,從而極大地限制了表型選擇提高繁殖性能的遺傳進展;肉質性狀多為中等遺傳力性狀,但由於其在活體無法測量,從而也限制了生產中對肉質性狀的選育提高。為了提高低遺傳力性狀或活體無法測定性狀的選育效果,常用的方法是找到控制目標性狀的主效基因或緊密連鎖的遺傳標記,從而對目標性狀進行分子水平上的直接選擇,以提高選擇的準確性。因此,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圍繞二花臉豬優良種質特性產生的分子遺傳機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關注的主要性狀是產仔數和肉質性狀。
產仔數性狀分子遺傳研究
儲明星等通過數量遺傳學研究檢測到二花臉豬高繁殖力存在主效基因作用,張志武等的研究也表明豬產仔數性狀存在主效基因。Rothschild 等通過候選基因法,發現雌激素受體 (estrogen receptor,ESR) 基因與高產仔數主效基因連鎖,RFLP 分析表明,雌激素受體基因 3.7 kb B 等位基因相比 4.3 kb A 等位基因能夠顯著提高產仔數。BB 純合型母豬比 AA 純合型母豬的初產仔數多 2.3 頭,各胎平均多產 1.5頭。趙要風等研究發現,FSH β 亞基基因位點與二花臉豬等豬種中控制產仔數的主效基因緊密連鎖。陳杰等的研究也發現 FSH β 亞基基因位點的變異與二花臉豬群體中產仔數顯著相關。
肉質性狀分子遺傳研究
肌內脂肪含量高是二花臉豬優良肉質性狀形成的重要因素。陳杰等採用候選基因法研究了脂肪沉積關鍵調控基因結構變異與肌內脂肪含量的關係,在 PPARG 基因上發現一個突變位點,該位點變異能引起 PPARG 基因表達水平的顯著變化,由於 PPARG 是調控脂肪細胞分化的關鍵基因,因此該突變位點能夠引起肌內脂肪含量的顯著變化。有趣的是,該位點的變異僅存在於二花臉群體中,並且與高肌內脂肪含量相關的有益基因只在二花臉群體中存在,在所檢測的外種豬中均未發現該有益基因。對另一個脂肪沉積相關功能基因KDR 的研究也發現,在二花臉群體中存在特有的促進肌內脂肪形成的等位基因。
隨著研究的深入,必然有更多的二花臉豬特有的優良種質基因被不斷地發掘出來,而這些特有種質基因的發掘,對更有針對性地保護以及更有效地利用二花臉豬優良遺傳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種質資源保護
據武進縣誌和焦溪鄉志記載,解放前舜山周邊農民都飼養當地繁育的“黑豬”,解放初時達到高峰,僅焦溪鄉存欄母豬就有 7 800 多頭。20 世紀 70 年代,為保護太湖豬優秀種質特性,在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扶持下,太湖流域建成多個太湖豬原種場,同時還成立了全國性和省級的太湖豬育種委員會,共同開展太湖豬保種選育工作。然而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扶持政策的弱化乃至取消,一大批種豬場面臨著生存的嚴峻考驗,大多數種豬場的保種工作已難以為繼。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瘦肉型豬生產的推廣,二元雜種母豬的比例不斷提高,地方良種豬被迅速更新,嚴重威脅著二花臉豬純種資源的保護。切實有效地保護二花臉珍貴種質資源已刻不容緩。
種質資源利用
雜種優勢利用
利用繁殖性能高和母性好的二花臉豬為母本,與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的外種公豬雜交,經過配合力測定,篩選用於商品生產的二元母豬,是目前當地普遍採用的雜交生產模式。由於二花臉豬與外種豬的配合力較高,所形成的二元母豬一般具有明顯的繁殖性能雜種優勢。江蘇省常熟市畜禽良種場通過長期的試驗測定和觀察,對比分析了大二、長二、杜二等不同二元母豬的生產性能,結果表明大二母豬繁殖性能最高,受胎率 92.3% ,平均產活仔數 12.7 頭,經產活仔數 14.5 頭。大二二元母豬初情一般近 4 月齡,介於二花臉與大白初情期之間,但二元母豬發情持續 4 天,比二花臉母豬長 1 天。
新品種培育
由於具有高繁殖性能、肉質優良、耐粗飼等優良種質特性,二花臉豬一直是新品種和新品系培育的理想親本品種,在蘇太豬、蘇鍾豬等新品種新品系的培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蘇太豬
由江蘇省蘇州市蘇太豬育種中心培育,以“太湖豬”為母本,杜洛克為父本,通過雜交創新、橫交固定、繼代選育,經過 8 個世代選育而成,1999 年通過國家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的新品種審定,是以太湖豬為基礎培育而成的中國瘦肉型豬新品種。蘇太豬保留了母本產仔數多、肉質鮮美、耐粗飼的優良特性,同時在生長速度、瘦肉率等性狀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蘇太豬全身被毛黑色,90 kg 屠宰率 72.88% ,胴體瘦肉率 56% ,25~90 kg 育肥階段日增重 623 g,飼料利用率 3.1︰1。
蘇鍾豬
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以太湖豬和外來良種豬為親本培育的優質高產瘦肉豬新品種。2001 年通過江蘇省新品種審定,被列為江蘇省主要推廣品種之一。蘇鍾豬全身被毛白色,平均產仔數 14 頭以上,日增重 650 g 以上,飼料報酬 3.1︰1,胴體瘦肉率 55% ~56% 。
滇陸豬
滇陸豬是以約烏二元雜母豬作母本、長二豬作父本,自1993 年開始,通過雜交和橫交固定,經 15 年 10 個世代培育而成。其中二花臉豬血統為 25% ,烏金豬血統為 25% ,長白豬血統為 25% ,大白豬血統為 25% 。2008 年 11 月通過國家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的新品種審定。滇陸豬遺傳性能穩定,由於引入了二花臉豬血統,其繁殖性能好,耐粗飼,肉質好,適應性強,同時生長速度較快,適合作優質豬肉生產和雜交母本使用。
產品開發
地方品種保護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單純依靠政府部門的扶持往往難以為繼。通過產品開發,提升地方良種市場價值,將品種保護與品種經濟價值開發緊密聯繫起來,無疑對地方品種保護具有積極的意義。常州焦溪二花臉豬專業合作社自 2008 年開始著力打造二花臉豬肉品牌,註冊了“焦溪舜溪豬肉”原產地商標,備案公布了 《焦溪舜溪豬肉》 企業標準,並於 2010 年 4 月獲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通過在常武地區酒店 (飯店) 力推二花臉豬製作的扣肉、紅燒肉、紅燒蹄膀等,以及在當地開設二花臉豬肉專賣店,供應純正優質的二花臉豬肉,讓消費者認識和認可優質的二花臉豬肉,進一步通過開發二花臉冰鮮豬肉,以小包裝的形式進入超市,擴大二花臉豬肉的影響。通過市場的認可,逐步形成優質優價的豬肉銷售理念和體系,藉此促進二花臉豬良種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