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種無明,教義名數。對“無明”的一種分類。(1)“相應無明”與“獨行無明”。《瑜伽師地論》卷五八等說,“無明總有二種”:一、“煩惱相應無明”,謂“無明”體現在貪等根本煩惱中,由於與此煩惱相應,為此煩惱所有,故曰:“非無愚痴而起諸惑,是故貪等餘惑相應所有無明,名煩惱相應無明。”略稱“相應無明”。二、“獨行無明”,指不與其他煩惱相應,唯單獨作為一種具有障覆諦理功能的“心所性”的存在:“若無貪等諸煩惱纏,但於苦等諸諦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鈍慧士夫補特伽羅諸不如實簡釋,覆障、纏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獨行無明。”此“獨行無明”又名“獨頭無明”、“不共無明”。“不共”,泛指不與“他”相共,即獨特、自有等。又據《成唯識論》卷五等引契經說:“不共無明微細恆行,覆蔽真實”,“障聖慧眼”,是故“異生類恆處長夜,無明所盲,惛醉纏心,曾無醒覺”。即此作為第七“末那”識的性能。但此“不共”,亦可分為二種:“恆行不共”,所謂“餘識所無”,即唯第七識末那具有的“無明”。“獨行不共”,所謂“此識非有”,即不在第七識而是第六識所有之無明。(2)“俱生無明”與“分別無明”。《廣五蘊論》等所說:“無明者”,“謂於業、果、諦、寶無智為性,此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所謂“俱生”,指與生俱有的先天性無明,“謂禽獸等”;“分別”,指後天與諸多錯誤觀念有關的種種虛妄分別的無明,“謂諸見相應,與虛妄決定、疑煩惱所依為業”。此論又說一種“不俱生無明”,“謂貪相應等”,相當上述之“相應無明”。
相關詞條
-
無明[佛教用語]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詞義解釋 詳細釋義 典故介紹 文獻記載 -
無明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詞義解釋 詳細釋義 典故介紹 文獻記載 -
《不共無明》
就十二緣起中無明支解之,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 據大乘起信論之說,無明為不覺,此不覺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 ’同四曰:‘言無明者,痴闇之心。
-
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又稱為起煩惱四住地煩惱能生一切起煩惱,所以眾生的妄想妄念隨滅隨起,煩惱不斷。一念才滅,一念又起,所以稱為一念無明。這個一念無明乃是因為...無明無始劫以來恆與眾生相應,因此《勝鬘經》說︰「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勝鬘...
-
不共無明
不共無明所屬現代詞,指的是佛學術語,又名獨頭無明,二種無明之一。
-
二種妄見
【二種妄見】 [出楞嚴經] 一別業妄見謂諸眾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見。見有一切虛妄境界。或苦或樂。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見有虛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見燈光。別...
二種妄見 別業妄見 同分妄見 -
獨頭無明
貪,嗔,痴,慢,疑,惡見,六大惑中,無明獨起,不與其他五大惑共行,謂之獨頭無明。 與其他五大惑隨一共起之無明,名為相應無明。 故獨頭無明亦不遮與五大惑以...
-
二種生死
二種生死:佛教所說生死有二種,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謂六道眾生。隨其業力所感果報。身則有長有短。命則有壽有夭。而皆流轉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
二種生死 生死方式 詞典解說 三藏法數 -
獨行不共無明
謂不與貪等俱起,乃與第六意識相應,獨行而起之無明。 復分為二種:(一)主獨行不共無明,系與大隨八種惑、中隨二種惑俱起,而隱其體用,獨顯己之體用。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