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不共無明》
就十二緣起中無明支解之,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 據大乘起信論之說,無明為不覺,此不覺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 ’同四曰:‘言無明者,痴闇之心。
-
獨行不共無明
謂不與貪等俱起,乃與第六意識相應,獨行而起之無明。 復分為二種:(一)主獨行不共無明,系與大隨八種惑、中隨二種惑俱起,而隱其體用,獨顯己之體用。 (二)...
-
無明[佛教用語]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詞義解釋 詳細釋義 典故介紹 文獻記載 -
無明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詞義解釋 詳細釋義 典故介紹 文獻記載 -
五種無明
二不共無明,上之不共無明中單與意識相應之不共無明也。 三恆行不共無明,上之不共無明中單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不共無明也。 五非主獨行無明,是與忿等之隨惑俱起...
-
十五種無明
十五種無明,是佛教的一種佛術用語。
-
四無明
【四無明】 [出宗鏡錄] 無明者。於第一義無所明了。故曰無明。即惑是也。
四無明簡介 相關介紹 -
相應無明
佛教術語,依起信論之意,則業轉現之三細為不相應無明,智相等之六粗為相應無明。 起信論曰:“言相應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 不相應義者...
-
《覆業無明》
謂一切結使,覆蔽諸業,不令人知,恐失名譽、利養、恭敬等,是為覆業無明。
出處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