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空中受油

二次空中受油

指航空器在起飛後不間斷飛行的情況下接受第二次空中加油。

受油機,曾是中國空軍幾代人的夢想。空中加油機是殲擊機的“充電站”,空中加油能夠提高飛機的作戰半徑與機動航程、有效載荷與滯空時間、縱深突擊與戰場生存能力。 如果空軍能夠提高以空中加受油能力為標誌的攻防兼備作戰能力,就能延長滯空時間,奪取並扼守制空權,進行遠程奔襲突擊,拒敵於空中疆域之外。
上個世紀80年代末,黨中央、中央軍委縱觀世界強國空軍,敏銳地意識到這一戰略性技術的重大意義,隨即號令全國範圍內的頂尖級軍事專家、學者,研究我國空中加受油技術的自主創新之路。
1996年,飛機列裝到廣空航空兵某團。 
加油飛行是一項高風險、高難度的課目,其理念和方法均與傳統的飛行習慣大相逕庭。該團官兵“斗三伏”、“戰三九”,短時間內熟練掌握了加油機的基本性能。
1997年,第一個空中加油機團正式在廣州軍區成立。兩年後的國慶大閱兵,他們以間隔20米、高度700米、時速550公里飛越天安門上空。
今年的國慶大閱兵,由轟油-6和殲-8D、殲-10等三種機型共6架戰機組成的加受油機編隊,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空軍加受油機部隊實現的“戰略性對接”。
金秋時節,記者走近這支先後10次被軍區空軍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團”、創造空軍歷史上加受油訓練多個首次的團隊。他們向記者還原了那一個個令人心潮澎湃的片段。
首次海上空中受油——十二架次 一舉成功
空中加油是空軍戰鬥力水平的一個標誌。據悉,美國和英國的飛機接受一次空中加油,可增大活動半徑30%,接受兩次可增大70%。美國空軍的3架B-1B戰略轟炸機,曾經從德克薩斯州的戴耶斯空軍基地升空,穿大西洋,過印度洋,經中國南海,越西太平洋,實施6次空中加油,在30多個小時裡馬不停蹄地航行了4萬多公里,並且在途中的3個靶場進行了轟炸訓練,向全世界顯露了戰略打擊能力。
“我們也一定要儘早掌握空中加受油技術,加快提高攻防兼備作戰能力!”與世界強國空軍的差距,使飛行員們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他們決意攻破國產二代戰機的空中受油技術難題。2004年,他們正式領受了空中受油訓練任務。
反覆進行地面演練和預測預想之後,真刀真槍上陣的時刻終於來到了。2004年8月30日,空軍首次海上加油訓練在東海之濱悄然拉開帷幕。
上午7時許,江南某機場。隨著一顆綠色信號彈升空,一架空中加油機扶搖直上,很快消失在雲海之中。鏇即,兩架國產某型二代高速殲擊機編隊昂首直上雲霄,奮起直追。
“001,請求加入編隊。”殲擊機一個漂亮躍升,飛快鑽入雲層,一轉眼就追上空中加油機。
“可以入隊。”加油機一馬當先,兩架殲擊機一左一右緊隨其後,像兩把利劍直刺蒼穹。空軍空中加油編隊曾飛越燕山山脈、大漠戈壁、南粵大地,但海上空中加油還是首次,這無疑更具風險和挑戰。
幾分鐘後,在空中加油機尾部一個狹窄悶熱的後艙內,空中加油員呂紅專啟動輸油泵,油量預先設定完畢後,他果斷打開軟管拖拽迴繞開關。頃刻,兩側機翼下,空中加油機受油吊艙像變魔術般緩緩伸出兩根“喇叭口”狀的加油軟管。
“001,請求進入。”殲擊機飛行員、時任該團團長、現任該團所在師副師長的胡勇調整好飛行狀態,準備與加油機對接。
“可以進入。”空中通信員鞏磊透過加油機尾部後艙玻璃和反光鏡,引導殲擊機“步步緊逼”加油機。10米、5米、4米、3米……當殲擊機與加油機之間距離不足2米時,胡勇感到駕駛桿越來越沉。這是因為殲擊機進入到加油機間的渦流,使操縱變得越來越費勁。這個時候,殲擊機空速管與加油機機翼尾部距離不足2米,高度差也不到2米,其驚險程度不亞於空中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兩機相撞,導致機毀人亡。
胡勇深吸了一口氣,一邊死死地壓住駕駛桿,一邊目測機頭右側受油探頭與穩定傘之間的距離。此時,穩定傘已近在眼前,他果斷駕機緩緩迎上……受油探頭已經準確穿過臉盆大小的穩定傘,與底部加油接口成功對接。不到30秒,數百公斤油料已經通過加油軟管注入到殲擊機油箱。與此同時,僚機飛行員韓勇也與加油機成功對接。
第一批次加油成功後,飛行員們一鼓作氣,連續駕駛12架次飛機進行了訓練,全部實現飛機啟動一次成功,空中對接一次成功,加油一次成功。
首次戰術背景條件下受油——全機加油 全新跨越
2005年10月8日,東南沿海某機場上,戰機整裝待發,直指蒼穹。空軍首次在戰術背景條件下的空中加油演練即將拉開帷幕。
上午10時40分,指揮室傳來指令:“雙機起飛,長途奔襲至西北某機場,途中實施加油訓練。”時任團長鬍勇、副團長范立民駕機騰空而起。掛載了3個副油箱的滿油戰機,似蛟龍出海,向西北某空域直奔而去。
當時擔任塔台指揮的副團長曹陽春說,戰機在陌生航路超遠距離奔襲,在高速行進中超長時間空中加油,為演練增添了諸多風險,飛行員的技戰術水平、耐力和體力都將經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如果這次訓練獲得成功,意味著今後中國版圖內任何空域發生戰事,該型戰機都能在本場直接起飛,迅速參戰。這將是空軍戰鬥力的一個新跨越。 
戰機穿雲掠霧,一直向西北飛馳而去。兄弟部隊的加油機也騰空而起,按預定時間向指定空域機動。
航空時鐘有條不紊地轉動,儀錶盤上的指針顯示一個小時已經過去,油量表也顯示剩油不多。在平常,此時早該結束訓練課目,駕機返航。而今天,演練才剛剛開了個頭。
胡勇調整心態,按照機載儀表指示,引領僚機準時前往預定加油空域。加油機就在左側不遠處。
“加油機,請求加入編隊飛行。”
“可以!”
蹬舵,拉桿,胡勇駕駛戰機來了個乾淨利落的拐彎,緊接著一個躍升,眨眼就追上了加油機。他輕柔地推動油門,以小速度差向加油機慢慢靠近。僚機如影隨形。
此時,加油機受油吊艙伸出了兩根細長的加油軟管,像仙女的飄帶般迎風搖曳。
加受油機距離越來越近,高度差越來越小,戰機穩穩地向加油機慢慢逼近。
加油機高速行進中形成的渦流像魔法一樣吸附推搖著戰機,使它如同湖面的小舟,在微風吹拂下不停晃動。眼見加油軟管末端的“喇叭口”觸手可及,加油機寬大的機翼就在額頂。
接近,再接近,胡勇繼續駕機慢慢靠前……三架飛機對接成功。
胡勇迅速把空中加油電門放置在“全機加油”位置。同時加油機通報傳來:“開始加油。”瞬間,“血液”汩汩地通過加油軟管注入戰機體內,當時的胡勇心潮澎湃——與具有空中加油能力的幾個軍事強國相比,中國空軍仍有差距,但今天進行的“全機加油”是一個重大突破,加油量更多,滯空時間更長,為打贏未來空戰又加上了一個重重的砝碼。
此前帶領團隊成功實施海上首次空中加油訓練的胡勇心裡十分明白,在戰機油箱內尚有剩油的情況下進行加油,只需加受油機“親密接觸”數十秒即可;而此時卻是在油箱內剩油不多的情況下進行“全機加油”,需要幾分鐘,稍有不慎,就可能釀成“空中追尾”。他緊緊地握住駕駛桿,目不轉睛地盯著前方。此時,三架飛機似乎連成一體,平穩向前飛行。30秒、1分鐘、2分鐘、3分鐘……數噸航油注入完畢。
胡勇、范立民迅速駕機脫離,風馳電掣般向西北大漠飛奔而去。
13時50分,從西北某地傳來喜訊:戰機乾淨利索地完成了所有演練課目,準時到達指定作戰空域。
這是該團首次“全機加油”訓練;也是該國產某型二代戰機滯空時間最長、奔襲路程最遠、作戰半徑最大的一次飛行。
帶有戰術背景的空中加油演練取得成功,實現了空中加油向作戰運用的首次突破,標誌我中國空軍具備了遠程任務作戰能力。
首次空中二次受油——長時滯空 提升戰力
2006年6月2日,該團成功實施了首次賦有戰術背景的空中二次受油訓練。
早上8點,氣象通報當日有4-6個量對流雲,雲底高400米,能見度3公里,空中二次受油訓練可以按計畫實施。
殲擊機的遠程突擊作戰能力,依靠的是空中加油機的伴隨保障。而空中二次受油,將使戰機續航能力大大增強,作戰半徑明顯增大,還能增加戰機載彈量,對作戰能力提升和後續二次受油普訓的意義非同尋常。
首次擔負空中二次受油任務的該團現任團長范立民,領受空中受油試訓以來,每年都保持受油技術訓練,並且實現了我空軍歷史上首次賦有戰術背景的任務受油訓練新突破。
在此前的預對接訓練中,范立民一次次操控姿態不穩的戰機飄向搖擺不定的“傘”狀加油口修正……幾次成功的訓練,證明他掌握了過硬的空中受油技能。
但是,空中二次受油訓練對飛行員身心素質和抗疲勞能力要求更高,因而他的壓力也不小。
別看空中對接時間短,卻具有很高的風險性,與戰機著艦和雙機編隊落地同屬世界公認的高難課目,是考驗飛行員心理品質和技術水平的關鍵階段。如果戰機速度變慢,長時間對接不上,受油機的機內燃油就會耗盡,不但完不成機動作戰任務,還會帶來重大損失;如果速度過快,加受油機相對速度大,不僅會損傷加受油管,還可能導致空中相撞的嚴重飛行事故。各國空軍史上,在空中加受油訓練中發生事故很常見,資料顯示,美軍僅1985年一年就因空中加油發生等級事故38起。
飛行員們形象地描述:加油口像一根晃動的針,受油口像是一根線,對接就是把“線”準確地插進這根不停晃動的“針”里。
6月2日,范立民駕機升空,按照預案實施空中警戒巡邏。當油量表指示飛機剩油1500公斤時,他向塔台報告,在地面引導下飛抵指定空域,並接近加油機,對戰機成功進行了第一次加油。
他操作電門,收回受油探頭,再次實施巡邏待戰,並完成了4次對空攔截。這種長時間的空中飛行,將使飛行員受到疲勞感、飢餓感和肌肉酸痛感的圍攻。范立民只能在座艙有限的空間內活動一下身體,調整好狀態,認真檢查飛機工作情況,繼續實施任務。
當飛機剩油1200公斤時,范立民駕機到達指定空域,準備進行空中二次受油。加油機保持平穩速度在前方飛行,兩支輸油管在空氣動力作用下,有節奏地微微抖動,范立民以較小的速度差和比加油機略低的高度靠近加油機,幾秒鐘後,受油探頭和加油錐套一次順利對接,空中二次受油成功。
看似波瀾不驚,范立民駕機在萬里長天穿針引線,實現具有戰略意義的驚天二“吻”。
興奮感驅走了他全身所有的疲勞,在空域繼續待戰一個多小時後,駕機安全落地。
這次不平凡的飛行訓練,創造了國產戰機滯空時間最長紀錄。走下舷梯,戰友們歡呼著把他簇擁起來,領導們紛紛向他表示祝賀。(朱斌 鄭蔚 錢蓓 李國文 伍軼 遲玉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