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58年,一家東北的工廠內遷西南。大麗( 呂麗萍),1958年從瀋陽來到成都,成為工廠的第一代女工,千里之遙的遷徙帶給她難以釋懷的往事。小花( 陳冲),1978年從上海航校分配到廠里,外號 "標準件",是工人心目中的美麗廠花。娜娜( 趙濤),1982年出生,在時尚城市和老廠之間行走,她說她是工人的女兒。
三代廠花的故事和五位講述者的真實經歷,演繹了一座國營工廠的斷代史。他們的命運,在這座製造飛機的工廠中展開。2008年,工廠再次遷移到新的工業園區,位於市中心的土地被房地產公司購買,新開發的樓盤取名"二十四城"。
往事成追憶,斗轉星移動。時代不斷向前,陌生又熟悉。對過去的建設和努力充滿敬意,對今天的城市化進程充滿理解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呂麗萍 | 大麗 | |
陳冲 | 小花 | |
趙濤 | 娜娜 | |
陳建斌 | 宋衛東 | |
何錫昆 | 何錫昆 | |
關鳳久 | 關鳳久 | |
侯麗君 | 侯麗君 |
職員表
出品人 | 任仲倫 周強 唐勇 |
監製 | 許朋樂 賈樟柯 王宏 |
導演 | 賈樟柯、韓傑(執行導演)、魏星(工作片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周燕 陳銳(副導演)、任曉韻(導演助理) |
編劇 | 賈樟柯 翟永明 |
攝影 | 余力為 王昱(攝影指導)、葛英晗 張碩 羅萌 張光宇 孫勇 王應(攝影助理) |
剪輯 | 李海洋、張佳 陳培(剪輯助理)、林旭冬 孔勁蕾(剪輯指導) |
道具 | 李鵬凱 陳合永 |
美術設計 | 劉強(美術指導)、陳榮超(副美術) |
造型設計 | 程穎 談江 |
服裝設計 | 趙峂 |
燈光 | 郝峰(燈光指導)、蔡學軍 徐磊 胡澤艷 張國強 謝東亞 康軍躍 尹希平 王留鋒 蔡軍濤 陳四陽(燈光助理) |
錄音 | 任佳佳 李丹楓、張陽(錄音指導) |
場記 | 閆菲 |
布景師 | 秦明石 朱衛平 |
職位 | 姓名 | 職位 | 姓名 |
總策劃 | 汪天雲 | 策劃 | 張冬 馬寧 楊睿 朱炯 |
作曲 | 半野喜弘 林強 | 掌機 | 田荔 斯國義 |
文學統籌 | 管娜 | 製作統籌 | 林怡瑋 戴瑩瑩 |
DI數字調色師 | 鍾曉波 | 錄音工程 | 沈劍勤 |
混音 | 北京電影製片廠混錄鵬 | 外聯製片 | 楊帆 韓毅 |
現場製片 | 馬賀民 | 製作統籌 | 林怡瑋 田婧 |
英文字幕 | 湯尼 雷恩 | 英文翻譯 | 同文世紀翻譯服務 |
宣傳總監 | 戴瑩瑩 | 媒體聯絡 | 賈雯宇 |
藝人聯絡 | 吳則旻 | 劇照 | 木星 黃大智 |
平面設計 | 杜峰松設計(深圳)有限公司 | 攝影器材 | 先立電影器材公司 |
技術顧問 | 劉戈三 | 後期技術 | 北京電影學院數字電影研究所 |
電子配光 | 平凱磊 | 視頻技術 | 劉建勝 |
製片主任 | 張冬 | 片中詩句 | 《玻璃工廠》 歐陽江河 |
協助拍攝 | 成都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 | 《隨時間而來的智慧》 葉芝 | |
出品 |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 《紅樓夢·葬花詞》 曹雪芹 | |
北京西河星匯數字娛樂技術有限公司 | 《潑了的牛奶》 葉芝 | ||
華潤置地有限公司 | 《本質》 萬夏 | ||
發行 | 上海東方影視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 獨家網路支持 | 新浪娛樂 |
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
|
音樂原聲
曲目 | 作詞 | 作曲 | 演唱 |
《未來在哪裡》 | 林強 | 林強 | 林強 |
《再創輝煌》 | 成發集團 | 成發集團 | |
《歌唱祖國》 | 王莘 | 王莘 | |
《今夜無眠》 | 朱海 | 孟衛東 | |
《我衷心感謝你》 | 都倉俊一 | ||
《淺醉一生》 | 唐書琛 | 盧冠廷 | 葉倩文 |
《妹妹找哥淚花流》 | 凱傳 | 王酩 | 李谷一 |
《外面的世界》 | 齊秦 | 齊秦 | 齊秦 |
( 以上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 | 具體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08年 | 第61屆坎城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賈樟柯 | 提名 |
2009年 | 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攝影 | 王昱、余力為 | 提名 |
最佳原創音樂 | 半野喜弘、林強 | |||
2010年 | 第10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最佳女配角 | 陳冲 | 提名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賈樟柯一直想拍攝一部以工廠為背景、描寫產業工人生活的影片,為此 他曾先後在太原鋼鐵廠、北京首鋼等地考察。2007年年初他偶然來到成都看到即將拆遷的 420廠,感到這個城市的氣質和工廠的氛圍與他的構想非常吻合,拍攝一部《二十四城記》的想法油然而生。但賈樟柯表示,在他的生活履歷中,和工廠的交集很少,對於工人的生活並不熟悉,況且這部電影又離開了他熟悉的山西,來到他並不是很了解的蜀地成都,為此他決定展開長時間的實地採訪。
2007年年5月到12月,賈樟柯幾次來到成都進行實地採訪,當時由本報和劇組聯合發起的420廠記憶講述者的徵集還為《二十四城記》貢獻了不少精彩的素材。在此過程中,賈樟柯親自採訪了超過30位講述者,加上劇組蒐集的其他素材,最後整理成為長達40萬字的採訪筆記,這些紮實的素材為後來劇本的創作提供了很多靈感。至此,《二十四城記》的前期籌備工作經過了一年的採訪,40萬字的採訪筆記,歷時一年的劇本創作終於完成 。
影片拍攝
《二十四城記》採用紀錄片和故事片雙片同拍的結構。賈樟柯在這部影片的結構上搞了搞新意思,採用《史記》的體裁,將電影分為本紀、列傳等幾個部分。影片名字的構想來自真實事件,工廠改建成的大廈,名字就叫《24城》,他追根朔源,發掘不同時代與工廠相生相息的人的變化,24不僅是地標名,更有1天24小時、中國傳統24節氣等不同涵意。找到呂麗萍、陳冲、趙濤演出,是賈樟柯的安排,因為她們戲裡戲外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域特質 。
影片評價
正面觀點
《二十四城記》無疑是一部洗淨另類,彰顯主流的片子,無愧為一部大師級的作品,雖然比較“主流”地起用了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大牌明星,不過呂麗萍、陳建斌、陳冲、趙濤等演員在賈樟柯的鏡頭中確實無瑕,一個帶著刺鼻水泥味的工廠的故事被呈現出來,無限接近紀錄片,但卻帶著故事片的淡淡傷感、煽情,呈現出在電影院裡很難購買到的抽象的回憶,但是等你走出電影院,在不經意中閉上雙眼,影片中呈現的世界卻無比具體,清晰而堅硬,比起劇情生動的商業電影在落幕之後的船過水無痕都更加真切( 東南快報評) 。
影片最震撼人的是,它深刻指出了體制對個人的傷害,是一部反體制的電影,而且拍的如此直接與大膽,說明了舊體制的殘酷與不 合理。而這部電影的獨創性在於,電影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它的電影方法也在反體制,不過反的是電影的體制。所謂的故事片或紀錄片的框框,即是電影這個媒介給予導演的體制束縛,賈樟柯非常聰明地用到了雙關--在電影結構上打破了其制約,在影片內容上又是深刻地反映了體制變革的個人傷痛,我們在《二十四城記》中看到一個導演的雙重的反體制行為( 騰訊娛樂評) 。
反面觀點
賈樟柯在《二十四城記》中實驗過度,玩火入魔。焦點訪談式的鏡頭調度,嘮叨不休的對白台詞,煽情過度的歷史傷痕。 影片中誇耀的虛構與記錄相結合的方式,其實這種方式已不屬新鮮,更何況影片中記錄與虛構嚴重脫節,專業演員分飾的三代廠花的凸顯,卻失去了與民眾演員的靈活搭配和整體統一,完全處於失控狀態的玩火。而《二十四城記》不僅是電影的片名,更是電影裡所指的樓盤,這樣如此“明目張胆”的廣告形式首先便是緣於開發商的投資,所以本片難逃廣告嫌疑( 網易娛樂評) 。
《二十四城記》從曲高和寡的文藝片,轉向引發爭議的所謂商業電影。不過這一次的轉身根本說不上華麗,講嚴重點是赤裸裸地向商業化獻媚,急功近利地跳進了銅臭中。《二十四城記》用“偽紀錄”的形式,通過七八個真實受訪者和4名專業演員扮演受訪人物的訪談講述,力圖把中國40年的歷史變遷清晰地濃縮在電影之中。雖然沉澱在影片中的,仍是賈樟柯式的追問和反思,有著強烈的救世情結和人性關懷。但問題是,給觀眾來一些故弄玄虛,明目張胆地為樓盤做廣告,已經不是向商業片轉型,而是徹底地倒向商業化的懷抱之中了。《二十四城記》與其說是電影植入了廣告,不如說是廣告中植入了電影( 深圳商報 評) 。
發行信息
地區 | 時間 | 地區 | 時間 |
法國(坎城電影節) | 2008年5月17日 | 中國 (限制上映) | 2008年6月3日 |
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 | 2008年9月7日 | 美國(紐約電影節) | 2008年9月27日 |
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 | 2008年10月16日 | 阿根廷(馬德普拉塔電影節) | 2008年11月9日 |
義大利(都靈電影節) | 2008年11月27日 | 荷蘭(鹿特丹電影節) | 2009年1月22日 |
英國(格拉斯哥電影節) | 2009年1月29日 | 中國 | 2009年2月13日 |
法國 | 2009年3月6日 | 比利時 | 2009年3月18日 |
日本 | 2009年3月25日 | 荷蘭 | 2009年4月18日 |
( 以上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