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述
修史、讀史,以史為鑑,是中華民族的寶貴傳統,但是,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差別,阻礙了人們閱讀史書的努力。現在能夠直接閱讀文言文史書的,已經越來越少了。如再不抓緊翻譯,《二十四史》將可能如同梵文一樣,成為只有少數人能夠讀懂的古文字。
在世界所有的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內容異常豐富,但因語文奧古,時至今日,有四大聖典之稱的《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以及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卻只能束之高閣,僅供少數學者研究之用。為了避免《二十四史》重蹈四大聖典兩大史詩的命運,最有效的辦法是將其翻譯成現代社會通用行的白話文。但《二十四史》翻譯的難度之大,超出了常人想像,也大大出乎主編許嘉璐的預料。能擔此任者,必須是既通曉中國歷史,又精通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專家學者。特別是對天文等專門學科的翻譯,除文字功底外,還必須同時具備古代和現代的相關專業知識。兼具上述多種能力的學者屈指可數。用“搶救”一詞來形容當時(1991年)的緊迫感恰是恰其分的。
《二十四史》是中華民族嬗遞傳寫了近五千年的國史,向由“國家開局,宰臣董理”。對前史的修撰與定編,以及為著閱讀與流傳而對古史進行的注釋、翻譯、考評、輯迭,這兩個命題是我國每一時代政治領袖維繫民族史延續不可推諉的責任。國家在一定時期組織對國史進行再整理,官刻頒布這一制度,彰顯於雕版印刷技術成熟的宋代,責成教育機構主持,使之成為全國通用的版本。
有宋以來,已成宋國子監本十七史,明國子監本二十一史。清乾隆皇帝欽定典名《二十四史》,於1739年開始全面整理刊刻,史稱武英殿本。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即指示在全國調集人才,對《二十四史》進行標點、校勘,歷時二十年。這是順應時代的要求,對國史進行的第一次現代化處理。
由於二十世紀以來,漢語的書面主體已全然變化為現代漢語,1991年由許嘉璐先生主持、全國高校古籍所擔綱,對二十四史原文本著訓詁的原則進行了現代漢語翻譯,歷時十三年。這是進一步對國史的現代化整理,也是秉承自治史以來的傳統,體現了史為今用的精神,更是對用古漢語書寫的國史所做的搶救性的全面譯釋,為後世國人留下一部方便閱讀的國史。
最好的保存,莫過於最廣泛的傳播,一部文白對照的全譯本將使《二十四史》這一輝煌的巨著的讀者群呈幾何級數擴大。百折不回讀不懂的,現在能讀懂了,原來讀起來艱澀乏味的,現在讀起來順暢淋漓了;不僅這一代能讀,下一代也能讀。《二十四史》猶如一個碩大的堅果,飽含豐富的營養,因其包裹著古文的堅硬外殼,使人們望而生畏。現在果殼敲開,人們可以比較輕鬆地品鑑其美味,汲取其營養了。這是《二十四史全譯》出版的最大意義。
基本信息
名稱:《二十四史全譯》
作者:許嘉璐主編
ISBN:7543208938
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定價:453元
內容簡介:《二十四史全譯》是《二十四史》的首部現代漢語譯本,它採取文白對照的形式,全
書共1億多字。1992年,在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支持下,由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擔綱實施,組織高校教授專家編撰而成,最後成書的譯文部分就有6000多萬字。
內容簡介
《二十四史全譯》是國家“ 十五”出版規劃重點圖書、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重點項目。全書近億字,收自從《史記》至《明史》二十四部史書,共分88冊,由著名語言學家許嘉璐任主 編,著名文史學家安平秋任副主編,參加整理、今譯的作者200多人,都是全國各高校文史研究的專家、教授,他們中有著名學者章培恆、黃永年、曾棗莊、倪其 心、李修生、楊忠等,強大的編、譯陣容為本書的高質量打下了堅實基礎。這項工程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歷經八年,完成了全書的整 理、今譯。此後,全國 20多位專家、編輯又用五年的時間反覆斟酌、修改,統一體例、精心校對,終使這項“前無古人”的文化工程打上了圓滿的句號。全書具有譯文準確、校勘精到、 整理嚴謹、文白對照的特點,是迄今為止最全、質量最高、閱讀最方便的史書譯本。
《二十四史全譯》的編撰出版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和肯定。有關專家認為,把二十四史全部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古籍整理領域的一項可喜的成果,《二十四史全譯》的出版有益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它的出版必將引起國內外的關注。
書籍介紹
全譯本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結集,自成書以來,一直作為一部完整的史書出版、流傳、研究。《二十四史》由《史記》開篇到《明史》壓軸.計約三千二百五十餘卷,四千七百二十萬字,系統記述了從中華始祖黃帝(公元前二十六世紀)起始至清兵入關、明朝滅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從公元前104年司馬遷撰著《太史公書》(即《史記》),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歷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其著期之長、涌蓋之廣、跨度之大、銜接之密、行筆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絕後。放眼世界列國,如此慨弘巨典,絕無儀何,堪稱人類共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二十四史》以帝王紀傳為綱,黃穿歷史事件,輔以“表”連線時空、人物,用“志”補以典章制度與天文曆法等內容,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_『中國歷史的全貌。其中記載的人物,舉凡帝王、貴族、官吏、政治家、
軍事家、文學家、說客、策士、遊俠、隱士、尚賈、醫者、卜番、俳優等,無所不有;記載的社會生活,則政
治、軍事、經濟、法律、科技、外交、文學、藝術、農商、財稅、天文、地理、曆法,乃至道德、宗教、民族、
民俗等,無所不包。Ⅸ二十四史》是諸多學科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歷來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鑒往知
來、治國安邦,士族文人修身齊家、為人處世的鏡鑒。中國經濟高速持續發展,不但改變著中國自身的面貌,並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的經濟和政治格局,重
新喚起l址界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對記載中華文明的“二
十四史》產生濃厚興趣。
《二十四史》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中華文化的基因深植其軀體之中。讀中國不可不讀《二十網史》。文自對照全譯本出版後,《二十四史》共有四大版本通行於l世,前三種版本均為文言文。
【武英殿本】
武英殿,清代宮殿名,在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內。乾隆四年至四卜九年【1739一1784),FU刻二十四部史書於此,稱武英殿本,簡稱“殿本”,由乾隆欽定典名《二十四史》。
【百衲本】
中華民國時期,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蒐集各史最佳善本,重新校勘輯印,前後歷叫一I一八年。因該版本由許多刻本柞l互參校、補綴而成,有如僧人的百衲衣,故名百衲本,簡稱“衲本”,於1936年出版。
【標點本】
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指示點校《二十四史》,顧頡剛、白壽彝等組織一大批學者操觚,由中華書局分批出版,於1978年出齊。
【全譯本即《二十四史全譯))】
許嘉璐主編,北京古今出版策劃有限公司策劃、上海漢矗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十餘所名校的教授、高才(其中不乏學界名宿)殫精竭慮十餘載,校勘原文四千餘萬,精譯白話五千餘廳,總計近億字。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書名。《全澤本》作為國家“十五”出版規劃重點,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重點項目、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委員會重點項目,首次將《二十四史》全書譯成白話文,這是迄今為止惟一完整的文白對照全譯本。就翻譯的權威性、精確性、完整性而言,其他任何版本難出其右。因為全譯本的問吐,使延續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成果入尋常百姓家變為現實,並為人類共享如此璀璨輝煌的文化遺產,架起了橋樑。中國歷史上第四個版本的《二十四史》。
叢書總目
參見:二十四史;清史稿
二十四史全譯01.史記(漢·司馬遷)
二十四史全譯 史記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史記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02.漢書(漢·班固)
二十四史全譯 漢書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漢書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漢書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03.後漢書(范曄、司馬彪)
二十四史全譯 後漢書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後漢書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後漢書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04.三國志(晉·陳壽)
二十四史全譯 三國志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三國志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05.晉書(唐·房玄齡等)
二十四史全譯 晉書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晉書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晉書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 晉書 第四冊
二十四史全譯06.宋書(南朝梁·沈約)
二十四史全譯 宋書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書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書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07.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二十四史全譯 南齊書
二十四史全譯08.梁書 (唐·姚思廉)
二十四史全譯 梁書
二十四史全譯09.陳書(唐·姚思廉)
二十四史全譯 陳書
二十四史全譯10.魏書(唐·魏徵等)
二十四史全譯 魏書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魏書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魏書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 魏書 第四冊
二十四史全譯11.北齊書(唐·李百藥)
二十四史全譯 北齊書
二十四史全譯12.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二十四史全譯 周書
二十四史全譯13.南史(唐·李延壽)
二十四史全譯 南史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南史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14.北史(唐·李延壽)
二十四史全譯 北史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北史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北史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 北史 第四冊
二十四史全譯15.隋書(唐·魏徵等)
二十四史全譯 隋書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隋書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16.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二十四史全譯 舊唐書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舊唐書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舊唐書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 舊唐書 第四冊
二十四史全譯 舊唐書 第五冊
二十四史全譯 舊唐書 第六冊
二十四史全譯17.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二十四史全譯 新唐書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新唐書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新唐書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 新唐書 第四冊
二十四史全譯 新唐書 第五冊
二十四史全譯 新唐書 第六冊
二十四史全譯 新唐書 第七冊
二十四史全譯 新唐書 第八冊
二十四史全譯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二十四史全譯 舊五代史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舊五代史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19.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二十四史全譯 新五代史
二十四史全譯20.宋史(元·脫脫等)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四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五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六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七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八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九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十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十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十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十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十四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十五冊
二十四史全譯 宋史 第十六冊
二十四史全譯21.遼史(元·脫脫等)
二十四史全譯 遼史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遼史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22.金史(元·脫脫等)
二十四史全譯 金史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金史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金史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23.元史(明·宋濂等)
二十四史全譯 元史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元史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元史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 元史 第四冊
二十四史全譯 元史 第五冊
二十四史全譯 元史 第六冊
二十四史全譯24.明史(清·張廷玉等)
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一冊
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二冊
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三冊
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四冊
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五冊
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六冊
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七冊
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八冊
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九冊
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十冊
說明:以“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 第一冊”為例。“二十四史全譯”是叢書的總稱。“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是叢書中的《明史》一書,而“第一冊”是《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的一級標題,表明系該書的分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