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論據

事實論據

事實論據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因此是證明論點的最有說服力的論據。所謂“事實勝於雄辯”就是這個道理。事實論據包括具體事例、概括事實、統計數字、親身經歷等等。

選取事實論據的原則

在寫議論文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後,要想做到“有理有據,層層深入”,那就要用事實說話,俗話說得好:“一個典型的事例勝過千萬句空洞的說教。” 可見,確切實在的事實論據,往往是最有力的證明材料。可是,如果論據使用不當,就會降低說服力,甚至不能證明論點。那么,如何選擇、運用最恰當的事實論據呢?

注意論據的典型性

事實論據包括各方面的事例、史實以及統計數據等,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論據才能有說服力。切忌以偏概全,顧此失彼。只選取身邊瑣事作為論據,如論述“近墨者黑”這個觀點時,用“我鄰友某某鋃鐺入獄……”這樣的事例,往往難以令人置信,缺乏說服力,論辯性不強。

注意論據的確切性

事實論據要讓人相信,其材料必須準確真實,切忌張冠李戴甚至胡編亂造。不少同學因為材料記憶不準確,又懶得再去核實,就憑著記憶作文,結果把愛迪生髮明電燈的事安到了愛因斯坦身上,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給孩子玩的獎章說成是金表;甚至還有同學說唐太宗勤於政事,多次派鄭和下西洋。這些沒有事實根據可言的論據,別人一眼就會看出破綻。自然,文章論證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注意論據的針對性

有的材料內涵豐富,運用時要仔細斟酌。同時,即使是同一個事件,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諸多因素的細微差異,就會打“擦邊球”,造成論據與論點的脫節。因此,選擇材料的主旨必須與論點吻合,才能起到證明論點的作用。

注意論據的新穎性

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係,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髮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這些老掉牙的事例,“父親用了兒子用,老師用了學生用”,文章當然也就沒了新鮮感,少了吸引力。詩文貴在創新,那些拾人牙慧的文章是毫無可讀性的,因為它缺少了作者寫作的靈氣和個性。選用材料應力求新穎,捨棄大家都用的角度,選用那會令讀者眼睛一亮,怦然心動的新材料,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用事實論據的基本技法

敘述定向法

在眾多的事實論據材料中,除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表意比較單一外,多數材料都具有表意的多向性,這雖給我們選擇論據提供了廣泛性、靈活性,但如利用不好,常常弄得論據和論點不相吻合,甚至背離脫節,使觀點和材料相差甚遠。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採用敘述定向法,在敘述材料時,根據所論證論點的需要,有所側重,有意識地突出強調所述事實論據與論點一致的地方,儘量將材料往觀點上靠。在運用此法時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準確地把握材料與論點意義上的一致性,二是要多用些揭示性詞語給以標明,這樣,材料和觀點的統一性就更明確了。孫臏的故事同學們都比較熟悉,但如果論證角度不同,敘述材料時就應該有所側重。

假若論點屬於“嫉妒的危害”時,介紹的著眼點應側重於龐涓對孫臏的嫉妒等方面的內容:

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就難以有大作為。戰國時的魏將龐涓,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對孫臏才智過人由嫉妒進而心生惡念,使孫臏受了苦刑,而他自己最終也惡有惡報,兵敗身亡。 龐涓本來可以更有作為,但因為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心生嫉妒,想擠掉對方,結果不但沒學到對方的優點,還斷送了前程,賠上了性命,這危害可謂大矣!

假若論點屬於“變通的作用”時,介紹的著眼點應側重於孫臏打破常規方面的內容:

孫臏歸齊以後,先隱居在齊將田忌幕下,在一次賽馬遊戲中,他用“以盈去虛”的戰術,助田忌勝威王而嶄露頭角,得到齊威王的賞識和重用。田忌賽馬,誰都會稱讚孫臏的聰明。孫臏之所以聰明,這與他善於“變通”的思維分不開。在解決問題時,人們較多按常規去思考,為何不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側面去思考?這樣思維就具有了發散性。

概括列舉法

在議論文的寫作中,為了論證論點,常常需要一組同類事實論據,因為這些材料多是讀者比較熟悉的常見的材料,不必詳述,每個事例只須用一句話概括列舉出來就行了。例如:在論述“心靈的選擇”時,由於事實論據大家都比較熟悉,考生便可以採用概括列舉法:

畢卡索選擇了創作,餓著肚子畫成了《燙衣婦》;魯迅選擇了文學,便把刀和槍毫不留情地投向茫茫的黑夜;李素麗選擇了乘客,才會“為人民服務沒有終點站”;王偉選擇了國家,把身影留在了永恆的藍天;許真惠選擇了親情,把三個弟妹拉扯成了博士生;汪洋湖選擇了黨性和人民民眾,“勤政為民”成了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銘;李向群選擇了奉獻,才會二十年如一日忠於職守。(《在心田上放牧》)

運用概括列舉法,既簡明扼要,節省筆墨,又組成排比,氣勢如虹,能使立論大氣磅礴,無懈可擊;反駁則如摧枯拉朽,勢不可當。

以據定點法

對於論題型的題目,有時往往可以從多個角度確立論點,而具體到動筆作文時,卻只需要確立一個論點。這樣確立文章的論點呢?這就要採用以據定點法,根據自己所占有的材料,來確定一個與材料最切近的論點,這樣寫文章,構思成篇快,而且觀點和材料也比較一致。

例如:有一個作文題目《談“理想” 》,這個題目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立意:①理想遠大的青年是中國未來的希望;②理想的實現不能耽於幻想,一蹴而就;③理想的真諦在於追求的過程而不在追求的結果;④理想的達成需要歷經坎坷,埋頭苦幹;⑤理想的追求應當與社會需要相契合。

現在如果我們占有下面兩則材料:

著名科學家彭家木1965年自願放棄出國深造的良機,要求到邊疆工作,並把名字“家睦”改為“家木”,他說:“家木”合起來是“架”,我要為上海和邊疆之間架設橋樑,我要跳出小家庭到邊疆去,為邊疆‘添草加木’。”二十多年來,他矢志不渝,先後十多次離家到邊疆進行科學考察,並且三次深入環境險惡的羅布泊地區,直至以身殉職。

秋瑾從小就立下報效國家的志向,1904年,她衝破封建家庭的樊籬,乘船去日本留學,決心用自己的汗水和熱血,使災難深重的祖國強大起來。她回國後,積極從事各項革命活動,最後英勇就義,用生命實踐了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

從以上兩則材料來看,都涉及到了“理想的達成需要歷經坎坷,甚至獻出生命”,很顯然這個觀點跟題目所涉及的第四個觀點較一致,只要依據材料,從這個方面選擇論點,自然就和事實論據相吻合了。

聯新求異法

清代的趙翼在《論詩》中說過:“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講的是詩文貴在求新的問題。寫議論文時,事實論據的使用上也是這樣。對廣為人知的材料用起來一定要小心謹慎。當你為冥思苦想而終於得到一個老掉牙的材料而沾沾自喜時,“材料陳舊”的認識也就會出現在評卷老師的心裡。選擇論據時,最好選擇新鮮材料做論據,切忌避生就熟,盡選些人盡皆知的“陳穀子爛芝麻”。例如:論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如果選李白的“鐵杵磨成針”這個司空見慣的老例子,倒不如用齊白石 “礎石磨成泥”的美談。

齊白石年輕時是個篆刻愛好者,一天,他向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引就刻好了。”齊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擔礎石,夜以繼日的刻呀,磨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後一擔礎石終於“化石為泥”了,他的篆刻藝術也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顯然,這個例證,比“鐵杵磨成針”,比達·芬奇的“畫蛋”,比陳景潤的那“一麻袋草稿紙”,要來得更新,更能別開生面。

以點代面法

為了使說理時論據充分,增強說服力,可以用以點代面法來儘量多容納一些論據。所謂“點”,就是文中需要詳寫的內容,具體來說,就是那些比較具體、生動新鮮的材料;“面”是那些比較熟悉的、典型的事例,多用一串類似排比句的句型列舉出來,這樣,既能使論據數量充足,也不會因論據增多而使文章臃腫。

例如:在論證“努力請從今日始”這個論點時”: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文學家魯迅先生幾十年如一日擠時間,拚命地學習和工作,他給我們留下了七百多萬字的寶貴文化財富。別人稱讚他是天才,他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了。”。著名繪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名言:“不教一日閒過”他非常珍惜時間,從不肯放過一個“今日”。為我國的繪畫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革命家周恩來,科學家阿基米德、牛頓,不都是珍惜時間,抓住今日的典範嗎?我們也只有象他們那樣,抓住一個個今日,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活的瀟灑,才算不白活一回。

以舊翻新法

議論文事實論據使用中我們最忌諱的問題之一是總是重複使用某些論據,沒有一點新鮮感,以至於老師一見就煩。 其實,如果在寫作時一時找不到新材料用做論據,可以適當採用老材料,“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要善於強調老材料中為我所用的那一個側面,使老材料煥發新生。我們不妨把這種方法成為“新瓶裝舊酒”。例如一位考生在《選擇永恆》中,這樣論述永恆:

站在歷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歷史溝渠:楚大夫沉吟澤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已;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採菊……他們選擇了永恆———縱然諂媚污衊蒙蔽視聽,也不隨其流揚其波,這是執著的選擇;縱然馬革裹屍魂歸關西,也要揚聲邊塞盡掃狼煙,這是豪壯的選擇;縱然一生清苦終日難飽,也願怡然自樂、躬耕隴畝,這是高雅的選擇……

顯然上例中的屈原、曹操、陶淵明都是人們熟悉的人物,該考生在這裡沒有對他們的事例做長篇敘述,而以齊整的排比句式將他們的事例做了高度概括,既增強了說服力,又讓閱卷老師感到耳目一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