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早在20世紀50年代,氫彈便已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但氫彈均是以核子彈作為點火裝置,核子彈爆照會產生大量放射性物質,所以這類氫彈被稱為“不乾淨的氫彈”,但現代條件下,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使氫彈變“乾淨”。
實際上是在氫彈爆炸釋放的總能量中相對地增加聚變能量,減少裂變能量的比重,從而減少放射性裂變產物和污染。由於無法避免用核子彈引爆,仍有一定量放射性物質產生。
措施
由於裂變產物中有許多長壽命放射性核素,而聚變產物比較“乾淨”,所以乾淨氫彈的次級中裂變威力份額比較小。但由於氫彈的初級階段以裂變威力為主,所以迄今尚不能製造出純聚變氫彈來。
降低裂變威力的途徑有:儘量降低低級威力,或用串級技術;儘量降低次級中裂變芯的威力,用非裂變材料鉛、鎢等代替天然鈾。
國際試驗
美國自1954年城堡行動的"強盜(Bravo)"核試驗發生了嚴重的放射性事故後,大力開展了乾淨氫彈的研究。1956年5月紅翼行動“祖尼(Zuni)”試驗中爆炸的“巴松管(Bassoon)”裝置是一個三級乾淨氫彈,總威力3.5Mt TNT,85%是聚變威力。
蘇聯1961年10月試驗了世界上威力最大、最乾淨的氫彈,總威力達到50Mt TNT,聚變威力占到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