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乾杯,一說是古希臘人創造的。傳說古希臘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在喝酒時,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樂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氣,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顏色。舌頭可以辨別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這一享受之外。怎么辦呢?聰明的希臘人終於想出一個辦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發出的清脆響聲傳入耳中,這樣,耳朵也高興了。
另一說碰杯起源於古羅馬。古代的羅馬崇尚武功,常常開展角力競技。競技前選手習慣飲酒,以示相互勉勵之意。由於酒是事先準備好的,為了防止有些心術不正的人給對方暗放毒藥,人們想出一種防範的辦法,這就是在角力前,雙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對方的杯中傾注一下,這樣,便逐漸發展為一種碰杯的禮儀。
還有一種說法是:“乾杯”一詞起源於16世紀的愛爾蘭,原意是烤麵包。當時的愛爾蘭酒徒,有這樣的習慣,把一片烤麵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純性。到了18世紀,“乾杯”這個詞才有了今天的含義,並且發展成社祝賀頌辭。乾杯時,人們往往還要互相碰杯,據說這與教堂敲鐘是同一意思,為了驅除惡魔 。
另一個典故傳來,據說是在日本,當時的人們都習慣把槍挎在腰間,不管是在商業或者是軍事會議中都是這樣,然後在一些友好會議中遇到一起飲酒時,就說出“乾杯”,乾杯的同時舉起右手,當然就亮出了槍枝,後來有許多人把槍枝卸掉,再舉手“乾杯”,意思是我腰間沒有帶槍枝,表明自己沒有任何陰謀。後來延續到商業等各個場合中,表示自己很坦白誠心的和你合作、做朋友。
危害
在社交場合,很多官員被要求向來賓和其他官員大量敬酒,以此取悅大家。作為“乾杯”文化的一部分,敬酒官員也要喝很多酒。“在沉浸於酒精的場合里,和賓客或其他官員一起喝酒被認為是工作的一部分。中國官場中的喝酒文化極難改變,除非政府明確立法禁止類似行為”,北京大學的李成延(音)教授說。官方媒體舉了幾個官員因嚴重醉酒死亡的例子。報導還說,喝酒文化嚴重浪費了納稅人錢財,每年約有5000億元人民幣的公款被用於官宴。
中國國家媒體周一報導,一名官員死亡和另一名官員昏迷這兩起事件,凸顯了中國用灌酒文化確保政治或商業交易的危險性。他們只是醉酒文化的最新傷亡者。在這一文化中,官員和商人向客人提供烈性白酒,並大喊“乾杯”,報導說,部分官員和商務代表特意雇用酒量大的人當秘書,以便幫其擋酒。
舉杯動作
舉杯的動作也各有千秋:中國人舉杯齊眉,以示尊重;日本人躬身捧杯,禮讓尊先;西歐人則右臂平肩,直伸酒杯,以向對方表示未藏武器;而英國人碰杯之聲特脆,叮噹三響方飲,意思是以聲音驅趕惡魔。
形成原因
儘管冒著健康風險,與重要人物、客人和同事大喝的習慣仍難以撼動。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說:“如果我們灌不醉客人,就會很沒面子。拒喝被視為失禮。我的客人和我自己都不想喝醉,但我們必須按照這個沿襲多年的潛規則行事,否則,我們不知道怎么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