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腸道早期菌群定植影響後期菌群模式
研究報導,給新生嬰兒飼餵含有8g/L寡聚糖(半乳寡聚糖:果寡聚糖=9∶1)奶粉6個月,發現3月齡和6月齡時糞便中乳酸菌和雙歧桿菌數量顯著增加,pH顯著降低,有意思的是,12月齡時,這種效應仍然存在這提示早期菌群定植模式有一種“印記效應”,即腸道早期菌群定植可影響後期菌群模式[14]。
與此類似,母乳餵養的嬰兒腸道雙歧桿菌數量比奶粉餵養的在種類和數量都要多,且這種效應在18月齡仍可檢測[15]。雖然在豬的研究上,尚未見類似的“印記效應”,但根據豬和人的腸道菌群模式發育特點的相似性[1,12],仍可假設豬腸道菌群亦存在這種效應。因此有必要就此作深入的探究。
二、 哺乳期雙歧桿菌和乳酸菌抑制病原菌作用
許多乳酸菌和雙歧桿菌可產生殺菌素,這些殺菌素多數具有殺滅包括致病性大腸桿菌在內的病原菌的效應(表1)。因此,新生動物腸道需要乳酸菌和雙歧桿菌快速定植,以抑制病原菌繁殖而保護新生動物[5,13]。斷奶顯著減少了仔豬腸道乳酸菌等有益菌群,而增加大腸桿菌等致病性細菌數量[3,6,8],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仔豬從飼糧獲得的寡糖比乳汁少[5]。
然而,關於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產生的殺菌素為動物提供保護這一機制說法多為推測,尚缺乏直接的體內研究證據。最近,Fukuda等[29]報導,雙歧桿菌B.longu保護無菌鼠免受感染大腸桿菌O157(E.coliO157)攻擊致死的作用至少部分是由B.longum本身產生乙酸而發揮的,因為乙酸有降低E.coliO157的毒力作用,如敲除B.longum的ABC型碳水化合物轉運載體(ABCtypecarbohydratetransporters)基因,菌體則失去保護作用,表明此轉運載體在合成乙酸中的作用。
可見,益生菌或共生菌產生的保護作用至少包括殺菌素和短鏈脂肪酸。除產生殺菌物質外,乳酸菌和雙歧桿菌亦可通過對病原菌的黏附抑制、對黏附位點置換和競爭等作用,維持腸道菌群正常生理功能。
三 哺乳期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在介導腸道黏膜
免疫發育的作用
1 豬腸道黏膜免疫發育
豬腸道黏膜是自身免疫系統與外界環境的一個複雜界面,其免疫系統包括腸道物理屏障、先天性免疫系統、獲得性免疫系統和被動免疫(哺乳期由母乳提供免疫球蛋白而獲得)。在此,主要討論豬先天性免疫系統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的發育。
乳寡糖對新生動物的腸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