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伏飛橋

"接著又引《秦州記》曰:"�罕有河夾岸,岸廣四十丈,義熙中乞伏於此河上作飛橋,橋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東,洮水注之。 但按河夾岸,岸廣、橋高的實情細看,絕不在這左南渡上。 距今1475年前,西秦乞伏熾磐所建的飛橋就在劉家峽上峽口,即李家塬頭之下的河峽上。

簡介

在炳靈峽和劉家峽之間黃河以北的白塔寺川,十六國時期有座左南城。清光緒年間河州進士鄧隆,在他的《左南城考》中說:"左南城,晉惠帝永寧中置,屬晉興郡,當系涼州張氏所置,在河州北六十里之白塔寺川,《水經》所謂河水逕左南城南是也。"鄧氏並未考察城在川之何方。據《水經注・河水注》載:"灕水(今大夏河)……東至�罕(今臨夏市)入河,河水又逕左南城南。"又引《十三州志》云:"石城(今蘭州西之青石關)西一百里有左南城者河也,津亦取名焉。大河又東逕赤岸北,即河夾岸也。"接著又引《秦州記》曰:"�罕有河夾岸,岸廣四十丈,義熙中乞伏於此河上作飛橋,橋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東,洮水注之。"
《十三州志》所說的赤岸是今東鄉塬下紅崖子,河對岸乾渠溝之西不遠是高韓村。高韓村東距青石關140里,與《十三州志》記載的"西一百里"基本相符,而且位於白塔寺川的中心開闊地帶;該村之東不遠的乾渠溝就是左南渡;在解放初,有的老農還把該村周圍的土地稱為左南地;該村路北傳說有古城遺址的。所以高韓村北就是十六國時期涼州張氏所置的左南城,並非虛言。左南城是當時左南縣的縣城。左南縣所管轄的範圍,大體就是兩漢時期金城郡允吾(應劭音鉛牙)縣和如今的永靖(除黃河以東鄉村)縣的範圍。

人文歷史

上述文獻載,在赤岸北,即河夾岸,岸廣四十丈,義熙中乞伏於此河上作飛橋,橋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東,洮水注之。乍看起來,乞伏飛橋似乎在左南渡上。但按河夾岸,岸廣、橋高的實情細看,絕不在這左南渡上。因為,左南渡上既無河夾岸,更不符合橋高五十丈的條件。若按《水經注》所說的特定範圍,即在赤岸北即左南渡東至洮水注河(黃河谷)這15華里的河面上詳察細考,可找到乞伏飛橋的橋址。距今1475年前,西秦乞伏熾磐所建的飛橋就在劉家峽上峽口,即李家塬頭之下的河峽上。因為,這河峽上有河夾岸,岸廣、橋高的情況,與《水經注》所載相符。正如當地老人們講的"這河峽中有座形狀如香爐的巨石聳立,俗稱香爐台,台高几十丈,台大如樓頂。"1990年春,劉家峽水庫水位下降,人們從李家塬頭還可看見香爐台的真面目。正是由於左南城之東15華里的劉家峽上峽口,即李家塬頭之下的河峽中有聳立而起的巨石--香爐台,昔日的乞伏熾磐才利用它為天然的橋墩,花了三年的功夫,修起了當時著名的黃河飛橋。 十六國時期,隴西鮮卑族的乞伏氏先在宛川(今榆中),後在�罕立都,建立了西秦。黃河以西的湟中一帶,就是河西鮮卑的禿髮氏以廉川堡(今樂都)為都城建立的南涼。西秦和南涼,經常與附近的割據政權相互掠奪征伐。晉義熙十年(414年),西秦王乞伏熾磐乘南涼西伐乙弗(青海湖之西)之機,便舉兵襲擊廉川堡,滅南涼,迫使南涼王投降。南涼王被賜為左南公,後被毒死在左南城。乞伏熾磐為鞏固對南涼的統治和進一步向河西發展,於晉義熙十年開始,就在赤岸之北,即左南城之東15里的劉家峽上峽口河峽上,花了三年功夫修起了飛橋。這樣,西秦與新征服的南涼舊地,就緊緊地連線在一起了。 隋末,從金城起兵反隋的西秦霸王薛舉,於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與駐守在�罕的隋朝大將皇甫宦見陣於赤岸(見《新唐書・薛舉傳》),就是先奪取飛橋破隋軍而乘勝攻陷�罕的。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兵部尚書王�(河州人)從河州領兵與馮宗一起擊退來犯的孛來於紅崖子川(即赤岸)(見《明史・王�傳》),奪取了飛橋,保住了河州的安寧。 乞伏氏飛橋,它與炳靈寺大寺溝門河峽上的"天下第一橋"無涉,是一座見證過永靖歷史風雲歲月的名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