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溪](/img/0/e8e/nBnauM3XwgjN1ITMxcDN1ETO5ITM4QjNxkDMxADMwAzMxAzL3Q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河道
河道中段自華電廠壩至潭口,長47公里,面積4.7平方公里,河道彎曲,怪石嶙峋,灘瀨奇險,江流如箭,兩岸景觀奇特,都處在最佳可視範圍。有草坂灘、赤溪灘、羅溪灘等灘位;有船公瀨、赤溪瀨、洋坪瀨等9個瀨位;潭位20個,均較小,均勻分布。自華安水電廠築壩攔水後,河道中段基本乾涸,瀨顯潭消,被譽為中華奇石之一的華安玉就裸露在江底里,漫延十餘里,形成天然的玉雕走廊,是北溪一大自然景觀。新圩至潭口經多年的河道整治,今河線相對較直,潭位明顯,瀨位險灘大為減少,河面較為開闊,山勢拱輔文秀,鳥鳴蟬噪,搖竹飄煙,平波緩流,舟楫如梭,充滿嫵媚含蓄神韻。有學者把北溪自然景觀概括為春之朦朧,夏之雄奇,秋之斑瀾,冬之恬靜,變幻莫測,是有道理的。北溪在華安境內奇峽險灘極多,景觀變幻莫測,峽中峽,灘中灘,是大自然的一大造化。有的學者把龍頭峽、金山峽、龍潭峽稱為“北溪小三峽”。
沿途地貌
![峽口](/img/8/b63/nBnauM3XzMTO1czN2cDN1ETO5ITM4QjNxkDMxADMwAzMxAzL3Q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龍頭峽地段江中華安玉,在幾十年的江水衝擊下,形成奇形怪狀,過去靜臥江底,隱其面目,由於華安水電廠的建立,江水他調,河中奇石其天姿麗質才為人所識、所重、所宣。省人大主任袁啟彤考察華安後,欣然命筆“天寶物華、致富長安”,還給這段河谷、這些奇石專門題了一個雅名:“玉雕走廊”。
龍頭峽從古至今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江峽,南宋紹興年間,華安史載的第一位進士,豐山碧溪的楊汝南,路過此地,曾寫了一首題為《夜宿龍頭》詩:“江流如箭路如梯,夜泊龍頭煙靄迷。兩角孤雲天一握,曉光不覺玉繩低。”聽老人說,過去這裡古木參天,密林蔽日,霧靄飄忽,水聲如雷。楊汝南的詩恰好表現當時的情景。
水流繞過縛底瀨,便是一段數千米,形同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的狹窄河道,這就是金山峽。兩山夾峙,重巒疊嶂,秀美的闊葉林帶使山光水色顯得五彩繽紛。人們泛舟江中,峰迴路轉,流水潺潺,香氣襲人。河道和兩岸山勢在金山橋上下就顯開闊。江左即是有名的石筍峰,山峰從不同角度觀看,有不同形態,像石筍姑娘臨江打扮,像玉筍破土,像筆架砥天。金山橋下散布著華安玉;至三花灘瀨,又形成天然華安玉石群,河道由此變窄,急流勇進,奔向新圩的鯉魚灘。
龍潭峽龍潭峽位於豐山的潭口,出潭口江面開闊,山野平展,江流緩慢,四舍如織,白沙翠竹,綠樹佳果;入潭內,兩岸高山聳峙,危嶺陡峭,潭綠水清,風寒泉冽。古代龍潭是個神聖的地方,據《龍溪縣誌》記載,“梁大同六年,有九龍晝夜戲於此,蓋龍溪之所由名”。由於有九龍晝夜在此嬉戲,而龍能行雲播雨,所以古代遇到乾旱,官民的祈雨活動,就得到龍潭了。龍潭江左有一個小山包,上仍立一方“喜雨碑”,記載明朝一次祈雨活動,很有史料價值。據云,豐山老百姓在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賽前還得將龍舟划進潭內過夜,足見龍潭對老姓心裡的影響力之大。龍潭外有個村社叫銀塘,居住著宋太祖之後裔,自宋至明清,族人屢有科舉成名,明朝趙德懋及其後,苦心營造龍潭景觀,至今有龍潭十八景之說,諸如石觀音、石龍伸舌、斷石漁燈、石蟾蜍、石紗帽等等,今存的摩崖石刻有:“九龍戲江處”、“月到風來”、“潭影宜人心”、“江風山月”、“中流砥柱”、“南無阿彌陀佛”等。龍潭峽峰迴路轉,逶迤十餘里,其豐富的人文景觀當在金山峽、龍頭峽之上,唐時開漳聖王陳元光在江左的揭鴻寨、江右的楊梅嶺屯兵扼守,足見其地理位置之險要。
浙東閩東及台灣沿海諸河水系
本任務盤點構成浙東閩東及台灣沿海諸河水系的各河流。 |